如何評價【上了985、211才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


在美國,能夠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的前1%的學生,有一半會被哈佛大學拒絕掉;前10%被錄取的人,可能只有20%能達到哈佛的錄取標準。但是反過來,被哈佛錄取的學生幾乎100%都會被伯克利錄取,這說明兩所大學的學生在入學時的水平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但是畢業以後,從伯克利畢業的學生中,前1%的人不僅不比哈佛的平均水平差,甚至和哈佛最頂尖的學生相比,也毫不遜色。 - 《矽谷來信》 吳軍

你身邊從來不缺乏優秀的人

先不說居然還有校長騎自行車,因該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俺大學四年都沒見過校長,校長這個物種屬於只可遠觀,更別談一個區區的保安了。

然後我們來看下北大錄取人數

河南考生北大錄取比例約為0.05%

河南考生的錄取比例為萬分之五,保安在一沒北京戶口傍身,二沒高中學習環境,突破重重障礙考上北大,只能說天賦異秉,堪稱保安中的戰鬥機。

秉著刨根問底的精神,我們稍稍調查了下,發現他考的其實是自考成人大專,而且畢業後還是繼續從事保安

當然,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一流大學圈子固然是棒,學生都是來自各地方的頂級精英,但二流大學難道就沒有奮發向上的群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任何地方都有奮發向上的人存在,而且,只要你自己有才能、有能力,自然身邊能聚集一些奮發向上。

米國的伯克利大學,每年要錄取包括本州在內的15000+學生,而且由於是政府撥款(沒錢),老師奇缺,每堂都是200-300人的大課,專業面極窄,課程極少,唯分數為高,考試不及格就滾蛋,和國內教育幾乎一樣。

雖然入學時水平相差很大,但一年後,學生自然會形成一個20%的精英圈,他們知道大學不是上課和考試,而是為將來人生所做的準備,於是他們對上課之外的新鮮事務充滿興趣,積極投身各種社會實踐,早早的就參與各種項目,互相激勵、鼓勵學習,並能收穫成功。在矽谷,基本只有MIT的學生能與之比肩。

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也有一個20%的墊底群,學生們也相互影響,於是這群人基本都會退學。

即使你進了一流名校,你周圍都是nb的人,倒有可能產生反向作用。進了北大之後,看看周圍,全是X省的高考狀元,或是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精通5門外語,吹拉彈唱無所不會的精英人群,是不是會會產生小小的自卑呢。

而你萬一是從某個小城市來的,除了讀書以外什麼都不會。而宿舍的小紅小明卻冬天去夏威夷衝浪,熱天去阿爾卑斯滑雪,出入各類高大上的場所,酒吧、KTV無所不精,而你卻只能偏安在圖書館一角默默的看書。

我們著名的俞敏洪老師也苦中做樂的回顧大學生活

你身邊優秀的人是會影響你,但如果你足夠優秀,你必將吸引到優秀的人。

名校出身職業發展、薪酬待遇並不一定就好

就拿北京、上海的一些名校而言,由於學校品牌過硬,很多學生都進了國企、500強外企、金融事業單位。穩定、福利好,但流程繁瑣,技術落後,基本進去了後就很難跳槽。反而學校稍微差點的,找工作困難,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反而會進一些更靈活、技術上更激進的民企,能夠成長的更快。我們耳熟能詳的阿里十八羅漢,其實就是當時找不到好工作嘛,只好到阿里去了。而反觀之前到500強外企的、到國企的,年齡偏大後,技術無力,跳槽無能,只能任人宰割了。

今天企業大佬又有多少是名校出身呢?一流大學是可以帶來知識和人脈上的便利,但恐怕也並非決定因素吧。

格力的董明珠畢業於「蕪湖職業技術學院」,35歲時因丈夫病逝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加入了格力,結果2年後在安徽的銷售額達到1600萬元,達到整個集團的1/8....直到格力董事長,還有馬雲、馬化騰,也都不是一流大學嘛。

我們教育體制的最大缺陷是妄圖用一刀切的方式來斷定一個人的優劣,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大的大學,而後進入高大上的投行、BAT、央企國企,而三本畢業的人只能進末流小公司,拿5、6K的薪水。

但慢慢的,進投行拼死拼活的受不了那個壓力,會辭職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學歷還ok的進了大公司做格子間的碼農;而一些折騰能力強的人反而能每月賺幾十萬。

離開了封閉的學校,人們往往會向他最擅長的方向發展,平凡的人趨於平凡,平平無奇的人反而能做出了超越他水準的事情。

名校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

進名校的就一定是有才華么,真的能力出眾?

在知乎《被北京大學勸退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中》中寫到,「回想十幾年前從北大退學,實在是一種解脫。作為當時北大里出國率排前三的化學系,要學的東西難度確實不一般。而我對化學其實沒有特別的興趣,也不是教材看一遍就懂的學霸,再加上沒有努力的動機,根本就是看天書的感覺。最後就惡性循環了,【開始沒學好→落後→沒動力→更學不好】,心理嚴重不健康,退學後,找了份遊戲測試的工作,才慢慢開心,終於從痛苦和壓抑之中走出....」。

當你在一個並不適合你的環境中時,痛苦帶來的也僅僅是痛苦

即使你進入了名校,如果專業、環境不適合你,那麼你會生活的很痛苦。

或者你學校不咋樣,但你有一顆敏銳而不安分的心,你也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定義你最終歸宿的,是你慾望和能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而絕非XX名校

名校只是普世觀念中的成功,也只是人生長路里的短暫歇腳點,每個人生而不同,也不是為了別人而生存。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喜歡什麼樣的環境,你希望做什麼樣的工作,越早認識自己,才能不被世俗的標準所左右,才能算的上擁有自我


我覺得題目應該改一改,變成「上不了985、211才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


經歷過各種各樣的事,見過形形色色的人,你才會明白,人和人的區別比人和狗的區別都大。


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更加覺得讀書無用了,211.985就那麼多所,絕大部分人根本考不上,所以之前讀的書算是白費了。在普通大學裡就算好好讀書也抵不過211.985的畢業證。說到底根本就不是讀書有用只不過牌子有用而已這樣反而更加襯托出讀書無用了。。。。


看到親學長回答會心一擊。不過說到讀書,有用沒用這種功利性的評價本來我就認為不合適。讀書是豐富自己認識和塑造自己三觀的一種方式,從這種意義上我認為只要讀書就是「有用的」。至於985.211之類,從另一個方面是因為你能從其他優秀的人身上獲得這些東西,而優秀的人往往在這些重點大學裡,僅此而已。


而正是一個北大的研究生哥哥告訴我讀書沒用的。。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讀書無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