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裡面的紀王是真的愚笨嗎?
可是總覺得他的每句話都有暗示。
紀王能活下來且深得皇帝信任,一開始是認為他是蠢萌,後來發覺他其實是裝傻,他懂皇帝的疑心。這個皇帝非常忌諱的是表現的過於聰明的皇親(皇長子景禹就是例子),以及權力過大的手握兵權的(赤焰軍就是例子)。赤焰軍的案子與其說是皇帝被謝玉和夏江蒙蔽,不如說是皇長子和赤焰軍本來就已經被皇帝忌憚和懷疑了,而夏江和謝玉只是把握住了皇帝的心理,才進行的構陷。所以,在皇親中,表現的太過聰明,反而不是件好事,能夠隱藏聰明的反而是智者。紀王了解不了解皇帝的忌諱?他當然了解。所以在皇帝問他太子人選的時候,他表現的有些惶恐和推脫,在皇帝質疑他「你也是皇子」,他開始裝傻賣萌。他回答的非常耐人尋味,說明他懂皇帝的忌諱,他適時裝傻,知道進退。他還救下了庭生,那麼大的案子,那麼多人盯著的案子,還能瞞住那麼多人把庭生救下,這件事肯定不會簡單,說明他是非常非常聰明的,有膽略,對於景禹是被陷害的事內心也比較明了,且內心有正義。而當蒞陽長公主對皇帝曆數謝玉幾大罪證時,這位王爺及時站出來,沒有選擇繼續裝傻,我認為他對形勢也是有深刻了解的,是有智慧,有膽略,也有正義感的人。看到後來,才覺得紀王爺果然如前面幾集,豫津評價的,是個「妙人」。同樣讓我感覺劇里非常非常聰明的,還有高湛。
《琅琊榜》非常有看頭,細細想來,還是覺得不得了。
琅琊榜里最能看透形勢的就數紀王爺和高湛了
網上找的圖。紀王是萌,最會站隊的人。
每日縱情聲色,可是京中新聞他都很快知道。
知道夏冬押運的犯人就是被劫走的衛崢後,他執意要去皇上面前當目擊證人,理由是「我把話一五一十的給皇兄說清楚了我落個鬆快!」
再有就是搭救祈王的遺腹子。
這三件事可以說明,紀王這個人是真性情,直率豁達,想到就做。他有自己的底線,就是親人之間不要互相殘殺,自己看見了就不能保持沉默。他作為王爺,縱情聲色可以說是自我保護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志趣所在,不過他關心京城的風聲動向就說明他也懂得要曉得情勢,不可盲目。所以紀王絕不是蠢,相反,他沒啥城府可以說就是他最大的智慧。紀王:「莫說是璟炎了,哪個皇子不想這東宮之位?」梁王:「你不也是皇子么?」紀王:「他們是皇子,我是皇弟,弟弟。」
林殊:「多謝紀王爺仗義相助。」紀王:「別說謝不謝的,大家不都是親人么?誰和誰又不是親戚呢?」(我感覺他已經看出來梅長蘇的身份了)
猜疑成性的皇帝兄弟里就他一個活下來了,還頗受他哥信任,在風雲變幻的京中能混個瀟洒風流的名聲與眾顯貴交好,心中還余有情義暗中救下祁王之子。大概品性中確實有天然洒脫憨直的成分,但要說他不會看局不是聰明人,我可不太相信。
大智若愚
肯定不愚啊!相反情商和智商都很高,在動亂的時候知道明哲保身,在外裝個瀟洒享樂,沉醉於歌舞間的風流王爺啊,讓人不得不忽略他對黨爭的作用。
古時帝王一般都是立長不立賢的,怕是在早一代黨爭的時候,紀王爺就知道自己無望奪魁,而開始明哲保身,讓人覺得自甘墮落。
劇中高湛同樣也是這樣的人物,同樣知道該明哲保身就明哲保身,該作出決策就作出決策。末尾的時候,他替靖王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宣布了他的立場。無疑為了自己的晚節。
覺得後漢主劉禪就是這樣的人物,裝瘋賣傻地活了下來。當然,現代看古代,會看出很多不同的意境。也許劉禪就真的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也許劉禪是個大智若愚的人呢?
誰知道呢?
不這樣能活?皇帝是連親生兒子都不放過的人。皇帝始終是皇帝
憨厚吧,而且人家那麼萌。你哪裡看出來的愚笨?
自己微信號的文章,順便貼一下。
沒有網路電視的時候,我看得最多的是西藏衛視,因為只有這麼偏僻的電視台才會不停的播八十年代的西遊記。西遊記這種片子於我是百看不厭。恰巧最近仕圖也在說這個,談到諸如陷空山無底洞的老鼠精原是佛祖瞞著玉帝送給李天王的小三這種話題,當然,名義上是乾爹。
哪吒道:父王忘了,那女兒原是個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靈山偷食了燃燈古佛的香花寶燭,燃燈差
我父子天兵,將他拿住。拿住時,只該打死,如來吩咐道,積水養魚終不釣,深山喂鹿望長生,當時
饒了他性命。積此恩念,拜父王為父,拜孩兒為兄,在下方供設牌位,侍奉香火。不期他又成精,陷
害唐僧,卻被孫行者搜尋到巢穴之間,將牌位拿來,就做名告了御狀。
當然,故事很多,比如說,平頂山的金銀二妖是太上老君的弟子,而這兩位拜的乾娘老狐狸精手中法寶「幌金繩」是太上老君的一根腰帶。
那老祖急升玉局寶座,九霄空里佇立,叫:「孫行者,還我寶貝。」大聖起到空中道:「甚麼寶貝?」老君道:「葫蘆是我盛丹的,凈瓶是我盛水的,寶劍是我煉魔的,扇子是我扇火的,繩子是我一根勒袍的帶。那兩個怪:一個是我看金爐的童子,一個是我看銀爐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寶貝,走下界來,正無覓處,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這老狐狸精擺明了是老君在地上一夜情的故人,不然焉能留下老君的褲帶,就這麼被孫悟空一棍打死了,但你看事後這段辯解,這麼重要的人物,老君和大聖竟然如此默契的都不提起有過此人。可見雙方都是有政治智慧的。
說到和政治智慧,就順便說說紀王。
琅琊榜里有這麼一段,譽王和靖王互相鬥法,後者的布局中牽涉到了紀王:
在宮羽和言豫津的巧妙安排下,毫不知情的紀王看到了陋巷中行為舉止怪異的夏冬將一個重傷的犯人送上馬車…………言豫津找到紀王,拿出一張通緝令,紀王回想起通緝令上的人正是那日在陋巷之中夏冬送上馬車的人,聯想最近懸鏡司發生種種,深覺此時必須讓梁帝知道。
看到電視劇的人,一定都知道這裡言豫津讓紀王去窗戶旁邊有多勉強,我要是紀王,當時看到夏冬估計就得罵娘。紀王這種身份最好就是啥也看不到啥也聽不到,自己跟自己玩。言豫津非要引他去窗邊,這居心叵測得太過明顯。而事後言豫津來找他,就順理成章了。按說紀王早就體現出了他對於宮中事無巨細都清楚得很的能耐,如何要等到言豫津來找他,才能發現這通緝令有問題?這言豫津分明是找他來站隊的。言豫津不來,他尚可說是沒看到過通緝令,不知道有這回事,人來了,他就沒法躲了。這種時候,他往後一躲,難道言豫津就不會找到別的渠道讓皇上知道?而皇上倘若發現他知情不報,是否又要不自覺的把他歸隊貼標籤?退一萬步說,若是譽王當了皇帝也就罷了,若是有一天靖王竟然當上了皇帝,心知肚明他曾經不肯施以援手,他又有何好日子過?他拿自己去背書的這個消息,說到底,就是個投名狀。這個投名狀一交上去,靖王的位子就穩了,而他的位置就定了。
最新第一集里,皇帝想要削減皇親國戚的福利待遇,讓剛坐上太子之位的靖王去得罪人,你看靖王先去找了誰?紀王。
古來這皇弟的位子最難當,皇帝說這些破兒子們爭權奪位的事兒太心煩,他在下面幫襯著說了一句哪個皇子不想當太子以後黃袍加身?結果皇帝立刻反問,難道你不是皇子?紀王哥哥只能尷尬的吃點心了。——當然,在電視劇里,他就是個憨厚的吃貨。
由此說到對於琅琊榜的一些挑刺,大概就是對於站位這種事兒的刻畫太草率,劇里不少清官,是皇帝舊人,但早早站隊到了靖王一邊,原因是看不慣譽王作風幫著譽王就是殘害百姓。這非此即彼的邏輯也太讓人無奈了。為帝之道並不在於為百姓服務,而是均衡朝堂勢力,控制好黨爭的火候,在縱貪和反貪之間,在不擇手段和制度制衡之中找到平衡點。所以在我看來,確實是譽王適合當皇帝多一點。
不過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大家都願意看到憨厚的紀王,願意看到心憂百姓的大臣,願意看到靖王座下沒腦子的忠心軍官,願意看到帥哥同時又是才子,美女往往得傍佳人,最後海清河晏,安居樂道,路不拾遺,一統江山。現實之中的那些背景、隊伍、利益、把柄、試探、陰謀,終究不要來影響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團圓才好。
以上算是在迷迷糊糊之中看電視劇的一點結論(事實是家主很喜歡看而我都是打著遊戲陪看),在此引用知乎結尾:
這裡有兩個環境,一是電視劇環境,二是現實環境。
電視劇的環境是怎樣的?有一個不受黨派競爭影響、清潔廉明、皇帝直轄的懸鏡司,沈追、蔡荃等人能靠才華和認真的工作態度上位,禁軍大統領蒙摯思維僵硬、獃頭獃腦。以上的電視劇里的東西只能在電視劇里,要是放到現實環境,都經不起推敲。懸鏡司手掌大權,必定是各派暗爭的肥肉,其中的人處處是受賄的機會,夏江無大背景,他一人之力能擋多少暗箭又能管多少手下?沈追、蔡荃也無大背景,當初靖王查案也被刁難,他們就不會被手下刁難而導致禍事百出?蒙摯身為禁軍大統領也是手握大權,本身的職位就是塊大肥肉,無大背景也無敏銳的思維,不找隊伍,憑一身武力就能坐得住?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現實終歸是現實,不能一併而論。但當討論誰當皇帝合適這樣的問題,矛盾就出來了。有的人按電視劇環境思考,自然,一個不靠背景只靠能力就能擔當大任手握大權的世界裡,靖王當皇帝是最適合的。有的人按現實環境思考,利益權利不可分割,而人心向利,人治大於法治等等的條件下,譽王就比靖王要適合多了。
引文來源: 《琅琊榜》中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譽王比靖王更適合當皇帝? - 胖次檢查員的回答
當然不是,他還救過祁王的孩子庭生,否則庭生不可能活下來。這點在九安山的時候梅長蘇跟他談的
推薦閱讀:
※男友情商低不會說話,總是說傷感情的話,該怎麼相處?
※青少年情商訓練(二十七)
※30歲大齡女是不是嫁不出去了?
※被情商低的室友說情商低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