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教你科學地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你每天早上起床乾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是打開手機刷一刷朋友圈,還是會先去上個廁所,還是會去刷牙洗臉呢?

你是習慣吃早飯還是不吃,習慣在家自己燒著吃,還是在街頭小攤買早點?

我們每天做出的這些選擇,看起來好像是精心考慮後的決定,其實呢,它們僅僅只是習慣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中大部分人,都遠遠低估了習慣的力量。世界頂尖學府美國杜克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不是由真正的決策促成,而是出於習慣。

真正的決策需要我們調用大腦更高級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而在習慣活動中,大腦基本「不怎麼思考」。

不過你可能想不到,「不怎麼思考」恰恰給人類進步帶來了巨大優勢:

①技能學習

技能的學習就是一種習慣化的過程。

拿學車的例子來說,因為習慣,我們不假思索地完成倒車出庫、換檔、打轉向燈等等複雜動作。

使我們不再像初學者那樣,每做一個動作前都要思考一番應該怎樣去做。

②大腦省力

習慣讓大腦運作更省力。

因為習慣,我們不用再思考太多的事情,高效工作時候大腦需要的的空間更少。

這就使得人的頭部更小,出身時更為容易,因此降低了嬰兒和母親的死亡率。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利於種族的繁衍。

③利於創造

因為不用思考習慣活動,我們留下了更多的腦力,去做其他更有創造力也更有意義的事情。

於是,我們發明了房屋、長矛、灌溉系統,創造出飛機、衛星、電腦遊戲等等等等。

tips:3點這正是習慣的力量所在。

1、培養習慣很難?

人人都想好習慣越來越多,壞習慣越來越少

然而「想到」和「做到」完全是兩回事……

有多少人想養成早起、跑步的好習慣,或是想改掉吸煙、沉迷遊戲的壞習慣,最終做到的呢?

他們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他們並不明白一個原理:

對大腦而言,是沒有好習慣壞習慣之分的。

不論好習慣壞習慣,在大腦里都是一樣的生理結構。它的本質,都是在大腦的某個區域,建立起了緊密的神經連接。

以至於在這個區域的反應非常迅速,做某件事時不需要調用更複雜的思考,幾乎是一種自動化的反應,這才造就了習慣。

可壞消息是,在習慣已經建立緊密的神經連接以後,再想改變:

你培養一個好習慣或是改掉一個壞習慣,其實就像發射火箭的過程:

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火箭升空最困難的部分在於穿越大氣層,這段路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而一旦進入太空,脫離了地心引力,只需要很小的能量就可以維持前行。

而習慣也有「習慣引力」,因為大腦抵抗新變化的本性,在培養習慣過程中失敗的大部分人,通常在一開始就失敗了。

可就像飛船在無重力太空前行一樣,一旦習慣形成以後,你只需要很少的精力就可以維持。

關於習慣,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實在有很多誤區,就比如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實則根本沒有科學依據,但為什麼幾乎人人都歡迎這個說法呢?

原因很明顯:

21天養成習慣聽上去很簡單易行……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我們大部分習慣的養成需要比21天久得多的時間,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和習慣的種類。

小科普:

我們一般把習慣分為兩種:

#行為習慣:即看得到的規律行為,例如整理、讀書、跑步等等。

#思維習慣:例如邏輯思維能力、反向思考、創造力等思維層面的習慣,通常來說更難培養。

本文主要講行為習慣的改變。

我這樣一說,恐怕讓你覺得培養習慣很難……

當然很難!你在根本不了解習慣運作機理的情況下,就隨隨便隨便開始行動,極有可能會受到挫敗。

想要製造出順利升空的火箭,就必須經過科學的設計,習慣也是一樣,為了培養或改掉一個習慣,也是有科學方法可循的。

那麼,科學方法到底是怎樣的呢?

不用擔心,這周我研讀了一本書叫《習慣的力量》,也是這篇文章的素材來源。

在下文,我為你解答了兩個問題:

1、如何科學地養成一個好習慣

2、如何科學地改掉一個壞習慣

tips:文末依然有本書資源福利啦~

2、培養習慣,只需3步

任何習慣的形成其實都經歷了3個步驟:

暗示(cue)

慣性行為(routine)

獎賞(reward)

看完下面這個例子,你就會明白這3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例一

廣告行業之所以發達,很大程度上在於廣告能夠影響甚至創造人們的消費習慣。

就讓我們來看看,廣告是如何利用這3步改變我們的習慣的呢?

19世紀初,美國存在著全國性的牙齒健康問題。恰逢其時,牙膏這個偉大的產品問世!第一代牙膏取名為白速得(Pesodent)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裡有巨大的商機,按理說牙膏將會迅速轟動整個市場,於是乎,投資人紛紛砸錢給牙膏廠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初的幾年,牙膏產業的經營竟然十分慘淡……為什麼?

這是因為,雖然很多人的牙齒都有毛病:

但幾乎沒有人有刷牙的習慣,以致於牙膏的銷量低到不忍直視。

幸運的是,廣告界大師克勞德·霍普金斯,僅僅用牙膏廣告就扭轉了整個局面。之後的10年間美國家庭使用牙膏的比例攀升到了65%,白速得牙膏更是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暢銷的產品之一。

牙膏廣告之所以成功創造出人們的刷牙習慣,是因為他的廣告比一般廣告,多了2個小小的魔法。

霍普金斯在廣告里展示了:

簡單的暗示:

告訴消費者,人們的牙齒表面普遍都有一層垢膜,它會讓牙齒的顏色不好看而且會引起蛀牙!

明確的獎賞:

用了白速得牙膏就能趕走垢膜,這會讓你擁有潔白的牙齒和美麗的笑容 ~

誰不想擁有美麗的笑容呢?

現在你明白了吧。

刷牙這個動作其實只是一個慣性行為,僅僅有它是不夠的,只有再加上暗示和獎賞這2個要素,一個完整的習慣迴路才能真正構造出來。最終霍普金斯才成功創造出人們的刷牙習慣。

還可以拿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明,習慣3要素是如何運作的?

#例二

很多人平時只是偶爾讀讀一兩本書,但把讀書當成跟刷牙一樣事情,有每日讀書習慣的人,那就不多了。

我是如何把讀書最終變成習慣的呢?

首先你得明白,讀書本身是個慣性行為,它只是讀書習慣中的一部分。而要真正養成讀書習慣,我還需要:

創造暗示:

把書放在我能經常看見的地方。

創造獎賞:

1、每讀完一本書,都會在豆瓣標註「讀過」,寫下簡短評價,還會分享到朋友圈。

2、在讀書群里交流讀書的心得:

3、用自己的話把書中的道理轉述出來,比如這篇文章就是我對《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思考。

並且在為大家分享知識的同時,自己也收穫了閱讀、點贊、評論或者讚賞。

3、如何改掉壞習慣

一個壞習慣當然也包括了暗示、慣性行為、獎賞3個要素,而如果想成功改掉壞習慣,你其實只要做到一句話:

保留壞習慣原有的暗示和獎賞,只需要換掉慣性行為就OK了。

我在上文提到,想改變已有的習慣是件難事,難就難在舊的習慣在腦中形成了緊固的神經連接,想徹底打破它很難……

而如果我們換個思路:

既然已有的神經連接很緊固,那我們就不去動它,保留暗示和獎賞對應的腦部神經,只改變慣性行為的層面。

這豈不是輕鬆許多?

可能有人要問,習慣不是有3個要素嗎,換掉慣性行為這一個要素就改掉了壞習慣,這不太對吧?

要理解這一點,你得明白這句話:

我們想改變的往往並不是整個習慣,而只是習慣的行為層面——慣性行為。

拿大學生沉迷遊戲的例子來說:

我身邊曾經有很多打LOL的同學(包括我自己),突然之間內心發現,決定戒掉遊戲,頭腦一熱卸載了英雄聯盟。

然後把刪除成功的界面截圖,發到朋友圈,附上一句:「垃圾遊戲,毀我青春,頹我精神,耗我錢財……」

我就想問,有多少人刪了又重裝了的?連我自己玩遊戲都不知道刪了重裝多少次……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遊戲習慣的3要素:

暗示:有空閑時間了

慣性行為:打遊戲

獎賞:成就感

可以看到,我們的真正想法,只是把「打遊戲」的慣性行為給去掉。所以說,戒掉沉迷遊戲的最佳方法,不是徹底廢除整個習慣,而是:

找到一件能獲得成就感的其他事來做,從「以遊戲成就為榮」的價值觀轉變為「以現實成就為榮」。

為了戒掉遊戲,顯然這兩個要素我都沒有變,變的只是慣常行為:從打遊戲到閱讀書籍

讀書的獎賞我在上文已經說過了,那當然是滿滿的成就感。

再說一個戒酒的例子

2007年德國神經學家在5個酗酒者腦內植入電子設備,中斷了獲得獎賞的神經通路。然而最終,5個人的戒酒行動竟然全部失敗!

其中一個人甚至戒了60多次還沒有戒掉,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自從他參加了匿名戒酒互助組織,這個人再也沒喝過酒。

原來這個戒酒組織發現,對酗酒者來說,酒精本身的刺激往往是最次要的因素,之所以想喝酒,是因為酒精可以讓他們逃避現實、緩解焦慮,壓力和情感統統得到釋放。

戒酒組織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他們並沒有廢除整個習慣,而是建立起團體集會制度,每位酗酒者再配一名諮詢師。

這樣一來,為了發泄精神壓力,他們可以參加團體集會和別人聊天,也可以跟他的諮詢師傾訴,而不是跑到酒吧一頓狂飲。

你看,酗酒者習慣中的暗示(遇到煩心事)和獎賞(釋放壓力)

並沒有變,改變的只是慣性行為——喝酒這一動作本身。

我想你應該明白了。

如果你想改掉吸煙的習慣,那你就要想:

獎賞是尼古丁帶來的刺激?

還是為了社交需要?

如果你想改掉頻繁吃零食的習慣,那你就要想:

獎賞是消除飢餓感?

還是因為無聊想找點事做?

總之,改掉壞習慣的最好方法是:

保留舊習慣原有的暗示和獎賞,植入新的慣性行為。

4、你還需要什麼?

如果想要真正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做到以上幾點,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還是不夠。

你還需要一點催化劑。《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用大量案例告訴你,你還需要的是一點「信仰」。

信仰這個詞聽起來太玄乎了,其實說白了,你得:

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如何相信?

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加入願意改變的人組成的團體,就像匿名戒酒互助組織,在見證一個又一個夥伴的改變歷程中,你會越來越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可茫茫人海,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不容易。找到一群志同道合人,更不容易。幸運的是,互聯網連接了我們。

而互聯網社群,恰恰為有相同志趣、並且願意改變的一群人提供了平台

這也是為什麼有著這麼多的讀書群、英文群、繪畫群、跑步群等等等等,他們讓你認識到:

在選擇改變的路上,你並不孤獨

更多文章在我的公眾號「小凡聊書」,喜歡的話到那兒找我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大學老師反感積極的學生?
問答 | 我有五套房 可仍心不安
抑鬱症是否會導致腦損傷?
較真這種性格好嗎?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較真?
越來越在意自己的長相該怎麼辦?

TAG:閱讀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