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

查爾斯·杜希格

點評

點評此書

國外的書籍案例很多,習慣用很多的證據來論證結論。這本書的結論非常好,需要自己耐心去挖掘。

前言 習慣療法

  • 不僅個人能有這種改變,當公司聚焦習慣的改變時,整個公司都會發生變化。比如寶潔、星巴克、鎂鋁公司與塔吉特公司,就抓住了這個要點,進而影響到整個公司的運作、員工之間的交流,甚至在客戶未察覺的情況下,影響到了人們的購物方式。

  • 我們相信大腦的這部分開始抑制你的行為,讓自律行為開始了,這裡的活動隨著你成功的次數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明顯

  • 威廉·詹姆斯在1982年曾這樣寫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 杜克大學200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出於習慣。

  • 如果弄清楚習慣運作的原理,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

  • 他說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社群就是成千上萬有著各種習慣的人的巨大集合,人群受到不同影響,會導致暴力或和平的不同結果。除了禁止食品小販進入廣場外,他還在庫法做了很多其他的實驗,想以此影響居民的習慣。自從他來到那裡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一例暴亂。

  • 少校告訴我:「理解各種習慣是我在軍隊里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這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你想很快睡著,醒來時精神抖擻嗎?那麼你得注意自己的睡眠模式,還有你起床時會自然而然開始做什麼。想讓跑步變得輕鬆嗎?你得讓跑步變成一種日常活動。

  • 一旦在你眼中,一切事物都是習慣的集合,你就會覺得好像有人給了你一隻手電筒和一根撬棍,然後你就可以放手大幹了。」

  • 我跟你說,如果像我這樣的鄉巴佬都能學會這個,任何人都可以。我總是跟我的士兵們說,如果你的習慣對了,你是無所不能的。」少校說道。

第一部分 個體的習慣

  • 斯奎爾的研究將讓我們看到,即便有些人記不住自己的年齡或者幾乎什麼都記不住,但身上依然會出現看上去複雜得不可思議的各種習慣,你會意識到所有人每天都在依賴相似的神經過程生活。他和其他人的研究,有助於揭示影響眾多選擇的潛意識背後的機理。從表面上看,這些選擇都是理性思考的產物,但實際上是我們大部分人幾乎沒有注意到或不能理解的慾望在發揮著影響。

  • 從手術到2008年去世,莫萊森見過的每個人,聽過的每首歌,去過的每個房間,都成了完全新鮮的經歷。他的大腦在時間上被凍結。

  • 獎賞則涵蓋了可以給感官帶來快樂的食物、藥物或情緒上的高潮,比如表演帶給人的自豪感或者沾沾自喜的感覺

  • 舉個例子,所有的麥當勞看起來都是一樣的,這是麥當勞公司刻意將店鋪的設計標準化,也統一了員工對顧客的說辭,所以所有的東西都有一致性的暗示,能夠觸發進去用餐的慣常行為。

  • 克勞德·霍普金斯最出名的要屬他創造的一系列能讓消費者養成新習慣的營銷規則。

  • 這種心理的基礎是兩條基本規律: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

  • 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 氣味是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即使最濃重的氣味,在長期接觸下也會變淡。斯廷森弄清楚了很少有人購買紡必適的原因:產品身上的暗示(也就是促使人們日常使用產品的因素)無法被最需要它的人察覺。這些人偏偏經常聞不到異味,也就沒法形成使用習慣。於是,紡必適被束之高閣。本來客廳的異味已經提醒主人要噴除臭劑了,但最需要用這東西的人卻沒有聞到異味。

  • 只有你的大腦開始預期獎賞,渴求內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時,你才會自覺地在每天早上綁好跑鞋鞋帶。而暗示除了能夠觸發慣常行為,還必須能夠觸發人對即將到來的獎賞的渴求。

  • 我們的角度完全錯了。沒有人會在乎是否能完全除掉味道。從另一方面來看,很多人在花了30分鐘打掃衛生後,都會渴求出現好聞的味道。」

  • 因為霍普金斯成功背後的驅動因素與讓猴子胡里奧去拉拉杆,讓家庭主婦在剛鋪好的床上噴紡必適的因素相同——白速得牙膏創造了一種渴求感

  • 任何人都可以用這個基本的方法來創造自己的習慣。想多多鍛煉?選擇一個暗示(比如每次一醒來就去健身房),然後找一個獎賞(比如每次健身後來一杯奶昔)。想想奶昔或者你會感覺到身體里湧出的內啡肽。讓自己去預期獎賞的出現,最終,這種渴求會讓你每天更想去健身。

  • 泡沫是一種巨大的獎賞,洗澡用的香波沒有泡沫,但是我們加入了起泡的化學物質,因為大家每次都預期自己在洗頭髮時會有泡沫。洗衣劑也是同樣的道理,還有牙膏,現在所有的公司都在牙膏里加入了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目的就是增加牙膏的泡泡。這東西不會讓牙齒更乾淨,但是使用的人在嘴四周出現一堆泡沫時會有更好的感覺。一旦顧客開始預期牙膏會出現泡沫,習慣就形成了。」

  • 是渴求在驅動著習慣

  • 養成習慣,在做動作時不再需要思考,這樣他們的速度就會很快,對手則無法反應。也就是說,球員在遵循他們已經養成的習慣打比賽。

  • 習慣是一種分為三個步驟的迴路,由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組成,鄧吉想做的只是調整中間那個步驟,即慣常行為。根據經驗,他知道如果新行為模式的開頭和結尾存在一個人熟悉的東西,那麼就更容易說服這個人接受新的行為模式。

  • 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迴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迴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

  • 這個項目要找的是哪些渴求感在驅使著你的習慣迴路。通常來說,喝醉本身並不屬於渴求。酗酒者之所以想喝酒,是因為酒讓他們能逃避現實,放鬆心情,又有人陪伴,而且緩解焦慮,情感也得到釋放。或許他們想喝杯雞尾酒來忘記煩心事,但並不一定想「買醉」。酒精的物理作用往往是嗜酒成癮這個習慣迴路中最次要的獎賞之一。

  • 留住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插入新的慣常行為

  • 一旦你認清習慣的暗示和回報,那麼改變習慣就成功了一半。」相反習慣訓練的發明者之一南森·阿茲林告訴我:「改變習慣看起來似乎應該更複雜,但事實上,大腦是可以接受重新編排的。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刻意為之。」[插圖]

  • 大多數時候,問題不出在身體上,而是心理上。」一旦球員想得太多,或對自己的動作再三考慮,他們就會亂套。

  • 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 為什麼在關鍵時刻似乎失效了?當研究人員深入了解酗酒者的案例時,他們認識到,只有當作為替代的習慣和其他因素配合時,這些習慣才會永久持續。

  • 他們發現了一種模式。數據表明,運用習慣替代方法的酗酒者能保持戒酒,但當一件壓力大的事件發生時,不管他們養成了多少新的慣常行為,一些人還是又開始飲酒。另一些酗酒者,他們像布魯林克區的約翰一樣,相信某種更高層次的力量融入了他們的生活。這些人更可能熬過壓力大的時期,保持戒酒的習慣。研究人員發現,起作用的並不是上帝,而是信仰本身。一旦人們學會信仰某種東西,這種信仰就會擴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直到他們開始相信自己能改變。信仰是將改造過的習慣迴路變成永久性行為的要素。

  • 「信仰很重要。你不一定要信仰上帝,但你必須相信事情會好轉。

  • 實際上,信仰正是匿名戒酒互助社項目中12步法的主要環節。它讓人們練習相信事情最終會好轉,直到轉折真正出現。

  • 「信仰是職業橄欖球贏球的最大原因,」鄧吉告訴我,「隊伍想要堅持信仰,但當比賽真正緊張起來時,他們心理上就會回到自己覺得舒適的狀態,重拾舊習。」

  • 我們知道,習慣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當使用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時,習慣最具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為了保持這個習慣,人們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的。而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體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 事實一目了然:如果你想改變一個習慣,你必須找另一個慣常行為替代。而且當你和一個群體一起努力時,改變的成功性會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體中培養出來的,即使群體只有兩個人,結果也是一樣。

第二部分 成功的組織機構的習慣

  • 問題的答案在於了解核心習慣:最重要的習慣是那些自身變化後,會驅動和重塑其他行為模式的習慣。

  • 當人們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時,即使是一周一次的運動,他們也會不知不覺改變其他與之無關的行為模式。通常來說,做運動的人會吃得更香,工作更有效率。他們更少吸煙,對同事和家人更有耐心。而且更少使用信用卡,壓力也更小。研究人員還沒弄清楚這種變化的原因,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運動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美國羅德島大學的研究人員詹姆斯·普羅查斯卡說:「運動有很大影響,它包含某些讓其他好習慣更易形成的因素。」 研究記錄表明,經常一起吃飯的家庭的孩子,更擅長做功課,學業成績和情緒控制力更好,更有自信心。每天早上整理床鋪,與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強的幸福感以及控制預算能力有關。事實上,並不是家庭一起用餐或者整齊的床鋪帶來好成績或理智的開支,而是這些基本的變化會引起連鎖反應,帶動其他好習慣形成。

  • 小成功是關鍵習慣引起廣泛變化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 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一個小成功開始的

  • 傑出的組織心理學家卡爾·韋克說道:「小成功並不會以整齊直接、連續的形式出現,不會每一步都讓你確切地感到自己在靠近設定好的目標。更常見的是,小成功零散分布,就像那些微型實驗一樣,測試關於阻力和機會的深層理論,並發掘出情況有變之前未被察覺的資源和障礙。」

  • 美國的各個公司和組織開始採納利用核心習慣去重整工作環境的方法。比如,在IBM,郭士納將精力集中在公司的研究和銷售方法這個核心習慣上,對公司進行了重整。在麥肯錫諮詢公司,管理人員通過將內部全方位的批評作為每項工作核心的核心習慣,創造了公司不斷進取的文化。而高盛投資公司利用風險評測的核心習慣來鞏固每一次決策。

  • 意志力。大量研究表明,意志力是引導個人走向成功最關鍵的階梯。

  • 經過一學年的學習,哪位學生的成績會有提高,通過自律性可以預測出結果,而智商就達不到這一點……相比於智商,自律性會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有更大的影響。」

  • 研究還表明,提升意志力來幫助學生的最佳途徑,就是把鍛煉意志力培養成一種習慣。「有的時候自制力強的人看上去工作並不努力,但實際上他們已經把意志力變成了一種自發意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員,安吉拉·杜科蒙解釋道,「已經不用去刻意激發他們的意志力了。」

  • 星巴克就開始研究如何指導員工調節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律性,從而在提供各項服務的時候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 如果一個學齡前幼童能抵禦住棉花糖的誘惑,在長大後就會按時上學,認真完成作業,交到更多的朋友,在面對同齡人的壓力時表現得更加遊刃有餘。似乎那些抵禦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所擁有的自我約束能力,讓他們受益一生。

  • 就姆拉文的個人經驗來說,意志力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顯露出來的。有時晚上下班回家之後,他願意進行一段慢跑。但在其他日子裡,他可能只想賴在沙發上看電視而不想起身,就如同他的大腦或者至少是支配他參加運動的那一部分大腦忘記了該如何喚醒意志力,迫使自己出門運動。

  • 意志力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力量,就如同你手臂和大腿中肌肉的力量,用力過猛會感到疲累,肌肉剩餘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給其他活動。」

  • 研究人員基於這個發現,對各種現象做出了解釋。一些人提出這個發現闡明了成功人士會抵受不住婚外情誘惑的原因(因為他們在漫長的白天過多使用了意志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婚外情大多在晚上發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優秀的醫師會犯低級的醫療錯誤(這些錯誤通常發生在醫生完成一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任務之後)。姆拉文向我解釋道:「如果你想完成一些需要意志力支持的事情,例如在工作後跑步,在白天就應該著意節省意志的力量。

  • 「如果你過早地在寫郵件或者填寫複雜單調的費用表等乏味的工作中耗盡了你的意志力,你回家的時候就會感到筋疲力盡。」

  • 當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時,人們就在進步。

  • 他們將學會如何在誘惑面前分散注意力。而且一旦你形成了意志力鍛煉的習慣,你的大腦就會駕輕就熟地幫助你專註於你的目標。」

  •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強迫孩子上鋼琴課、參加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或者足球神童,」希瑟頓說道,「當你學會強迫自己練琴一小時或長跑15圈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培養自我約束的力量了,一個能跟著球跑10分鐘的5歲幼童長大後,一定能是一個按時做功課的六年級學生。」

  • 星巴克發現的解決方法,就是將自律精神轉化成一個企業的習慣。

  • 因為他們都到了晚年,大部分人都喪失了對新生活的嚮往

  • 你可以先構想在工作中遭遇到的不愉快的情況,然後將應對方案記在這本手冊中,」經理說道,「我們常用的方法之一稱為拿鐵方法。靜靜傾聽顧客的要求,接受顧客的抱怨,用行動來解決問題,向他們致謝,然後耐心解釋問題的原委

  • 這就是意志力轉化成習慣的過程:在困境發生之前想好解決措施,然後在困境來臨時依法處理。

  • 其員工都會接受一門名為「關鍵時刻」的課程。這項課程旨在教人如何應對讓人放棄的誘惑拐點,比如客戶抱怨收費問題、同事被開除或者德勤的諮詢師犯了錯誤時,都會出現這種拐點。對所有這些時刻,都預先定好處理慣例,比如要耐心傾聽,思考問題,不要說別人不會說的話,要遵循5/5/5規則,這對員工應該如何反應給出了指導。

  • 我母親常說,『你將成為上大學的第一人,有一份體面的職業,光耀門第。』她總會問我這樣一些問題,『今晚的學習計劃是什麼?明天你準備做什麼?你的考試準備好了嗎?』這些問題促使我不斷設定目標。」

  • 關注一個閃爍的無意義數字序列和解答無解謎題一樣,已經成為了測試意志力的標準方法。

  • 拉文向我解釋說,「當被要求去做一些需要自我剋制的事情時,如果參與者認為這是個選擇或者因為可以幫助別人而讓自己開心,那用到的意志力就會少很多。如果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自主權,只是單純地接受命令,他們意志力消耗的速度就會加快。」在這個例子中,學生都忽視了餅乾,但當這些學生感覺自己被當成工具對待時,他們的意志力消耗得就會更快。

  • 在之後的兩個月內,工廠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0%。工人主動縮減了休息時間,犯的錯誤也越來越少。賦予員工多少支配感,員工就能在工作中表現出多少自律性。

  • 幾乎所有的破壞性習慣都是輕率的產物,是那些拒絕構建企業文化、任其放任自流的領導者種下的惡果。沒有制度習慣的組織是不存在的,一些組織沒有去精心設計習慣,沒有深謀遠慮去創造習慣,所以往往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爭鬥和恐懼相伴。有時,一些能夠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的領導者,能夠轉化破壞性的習慣。有時,在危機的煎熬中,正確的習慣也會應運而生。

  • 大部分企業行為可以被理解為企業過去的一般習慣和戰略方向的外在反映」,而非「針對決策的細枝末節進行詳細調查的結果」。

  • 職場如戰場,公司也並非歡樂的大家庭。但是,儘管這種窩裡斗一直存在,公司還是在相對的和平中不斷發展,年復一年,這是因為有慣例(即習慣)在暗中起作用,每個人才能放下個人恩怨,來完成每天的工作。

  • 個人有野心是好的,但如果你折騰過了頭,你的同事就會聯合起來對付你。另一方面,如果你只管擴張自己的部門,而對競爭對手不聞不問,那麼你遲早會被對手處理掉。

  • 答案就是那些在適當的時機選擇停止內耗,並與正確的夥伴結盟的企業。實現和平相處的時機十分重要,只有當企業的領導人與同行業的企業和平共處時,新的時尚品牌才會獲得成功。

  • 組織要想正常運作,領導者必須在組織中培養出一種習慣,可以創造出真實與平衡的和平,有些矛盾的是,領導者還必須清楚地定下由誰負責。

  • 如果內部的平衡不合時宜,那麼不管有多完美,都會造成重大的危險。

  • 優秀的領導者會抓住危機來重塑組織習慣。

  • 對於英明的領導者來說,危機是一種可以延長危機感的寶貴的機會。

  • 危機可以為我們提供機會,讓我們做之前不能做的事

  • 塔吉特公司為波爾提供了在美國消費者聚居地研究這一史上最複雜物種的機會。他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個能夠應付海量數據的數學模型,最終確定哪些家庭有孩子,哪些家庭是清一色的單身漢;哪些消費者酷愛室外運動,哪些消費者更傾向於端著冰激凌欣賞愛情小說。

  • 畢竟,孕婦和初為人母的婦女大軍是零售業的救世主。

  • 但營銷人員和心理學家早在很久以前就明白:如果在購物狂歡伊始我們挑選了有利於健康的商品,那麼之後當我們看到多力多滋、奧利奧和速凍比薩餅時,就會傾向於購買這些來犒勞自己。購買南瓜的行為在潛意識中激發出的公平感,會促使顧客隨後將一品脫冰激凌扔入購物車。

  • 如果發現商品並非按照名稱的字母順序,而是隨機排列的時候,顧客會本能地在貨架旁徘徊更長的時間,進行更加充分的考慮。所以你基本不會看到葡萄乾早餐脆片和賴斯切克斯麥片擺在一起。

  • 增加銷售利潤的不二法門是弄清楚每一位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然後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消費者進行營銷,以個性化服務滿足消費者獨特的購物偏好。

  • 有時候,顧客就像是一種被消費習慣支配的生物,他們會自動重複過去的行為,很少考慮到當前的目標。

  • 波爾和其他50名來自塔吉特公司客戶數據和分析服務部的分析員正是善於發現隱藏在事實之下的購物習慣的專家。

  • 波爾告訴我:「我們將這種分析稱為『為客人畫像』,我們對某位顧客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猜測出他的購買模式。我不會每次都去猜測你的一舉一動,但是我猜對比猜錯的次數多。」

  • 在預測顧客購物習慣方面,塔吉特公司並非獨樹一幟。幾乎所有的大型零售商,如亞馬遜、百思買、克羅格超市、1-800-鮮花、橄欖園、安海斯布希、美國郵政服務、富達投資、惠普、美國銀行、第一資本金融公司,以及數以百計的其他大型企業,都設有這種「預測分析」部門,致力於摸清消費者的偏好。

  • 當消費者遭遇到人生的重大事件時,他們的消費習慣更容易發生改變。

  • 那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呢?什麼樣的變化會帶來最強的干擾,令消費者「更容易受到市場營銷者的左右」呢?答案就是生孩子。對於大多數的客戶來說,沒有什麼事情能比新生兒的到來使生活產生更大的改變了。因此與成年生活的其他任何階段相比,初為父母者的購物習慣都更為靈活易變。

  • 黏性歌曲就是那些你期望在電台中收聽到的歌曲。你的大腦潛意識裡想聽這首歌,因為這首歌和其他你聽過與喜歡的歌曲一樣,讓你覺得不僅很熟悉,而且還很喜歡,聽上去就是對味兒。」

  • 在收聽音樂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急於尋求一種熟悉感,因為這種熟悉感可以幫助我們排除所有雜音的干擾。

  •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的,行為習慣可以將我們從每天不得不做的、無窮無盡的決定中解脫出來。

  • 答案在於舊瓶裝新酒,化生為熟。

  • 無論對食材是不是熟悉,士兵們更願意吃那些和以往食物味道相近、烹調方法類似的食物。

  • 不管是推銷新歌、新事物還是新的嬰兒床,經驗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如果你用舊的習慣來裝扮新的東西,那麼公眾就會更容易接受它

  • 從調查發現,很多人經常到健身房不是為了去使用跑步機,而是想和人接觸。如果會員在基督教青年會交到了朋友,那麼他們就更有可能會去鍛煉。換言之,加入基督教青年會的人都有一定的社交習慣。如果基督教青年會可以滿足他們,那麼會員就會感到開心。所以如果基督教青年會想鼓勵會員鍛煉,那就需要利用這個已經存在的模式,並要求員工記住來訪者的名字。

第三部分 社會的習慣

  • 社會學家認為,通常來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好朋友當中會有一些比較有錢,一些比較貧窮,還有一些是來自其他種族,但總體上說,與我們關係最深厚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性情與我們相近、收入與我們相當,並且與我們有共同背景的人。

  • 這是一種出於友誼的本能,也是出於同情,讓大家願意去為自己喜歡的人受到不公平對待而進行鬥爭。研究表明,當看到一個陌生人受傷時,人們可以冷眼旁觀,但是如果一個朋友受到屈辱,我們心中的憤怒就會戰勝內心的惰性,讓抗議行動順利地組織起來。當帕克斯的朋友們知道她被捕,並且收到抵制運動的倡議時,這種友誼形成的社會習慣,也就是幫助我們尊重的人的自發意願就起作用了。

  • 沒有人有足夠的朋友來改變世界,而這就是為什麼這種行為的社會習慣的另一面如此重要。蒙哥馬利縣抵制公共汽車運動能發展成為全社會的運動,是因為在帕克斯的朋友們散播出消息之後,人們的責任感迅速被激發,覺得自己有義務讓黑人社區團結起來。那些基本不認識羅莎·帕克斯的人決定參與其中是因為周圍人積极參与帶來的壓力,這種被稱為「弱聯繫的力量」的影響,讓其他人不得不加入運動。

  • 弱聯繫的熟人通常比強聯繫的朋友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因為從弱聯繫那裡,我們能夠接觸到沒有加入過的交際圈。格蘭諾維特調查的許多人都是通過弱聯繫得到新工作機會的,而不是通過好朋友。這個結論能夠成立,還因為在好朋友的圈子裡,大家經常進行交流,或者一起工作、閱讀同樣的博客。只要他們知道有新的機會,好朋友就基本上都能知道。因此,那些弱聯繫的熟人,甚至是半年都不見一次的人,更有可能告訴我們一些我們無從得知的工作機會。

  • 同伴壓力,還有督促人們達到團體預期的社會習慣,都很難清楚表述出來,因為它們的形式和表現方式因人而異,各有特點。這些並不具備個人習慣那種一貫性模式的社會習慣,最終讓每個人都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 發現雖然各人參與的程度不同,但在那些提及宗教信仰並且加入了宗教組織的申請者當中,有意向參加的人最終都成功出發。一旦他們的團體知道他們參加自由之夏活動的申請已通過,那麼他們就不可能退出了。

  • 因為在社群中,人與人之間都講義氣,這就是弱聯繫的社會習慣。整個社群在這種壓力下聯合起來,因為人人都害怕別人因為自己不肯參與運動而不與自己交朋友。

  • 一旦習慣形成,他們在精神上就可以自給自足。人們篤信基督並不是因為你讓他們去信,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的原因。」

  • 比卜告訴我說:「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研究大腦與習慣和成癮有關的部分的變化。結果,我們發現,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賭博成癮的人在贏錢的組合出現時會更興奮。當老虎機贏錢的符號組合出現時,即便他們沒有贏,大腦中與情緒和獎賞有關聯的區域也會比其他人更為活躍。

  • 而真正有趣的時候是差點兒贏的時候。對賭博成癮的人而言,差點兒贏看起來和贏了差不多。他們的大腦對二者的反應幾乎一樣。但是對非賭博成癮的人來說,差點兒贏和輸掉沒什麼區別。沒有賭博成癮問題的人更容易承認差點兒贏意味著你還是輸了。」

  • 賭博成癮者的大腦和普通人的大腦存在區別,原因是否是他們天生如此或者因為經常接觸老虎機、網路撲克遊戲以及經常去賭場的行為改變了他們大腦工作的方式,我們對此並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神經活動上的區別的確影響到了這些賭博成癮者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安琪·巴赫曼每次走進賭場都會失控。賭博公司當然對這類人的這種傾向非常清楚,所以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按照設計,老虎機會不斷地給

  • 哈比卜聲稱:「在那些案例中,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所有的病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沉迷行為,因為我們可以找到影響了他們神經化學活動的藥物。但是當我們觀察賭博成癮者的大腦時,發現他們大腦的活動情況與那些因為藥物影響而成癮的人十分相似,不過這些賭徒卻不能把這怪到葯身上。他們跟研究人員說自己不想賭,但是無法抑制內心的渴求感。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帕金森氏綜合征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賭博的人可以呢?」

  • 不過,要想改變習慣,那就必須有決心去改。你必須有意識地去努力尋找驅動著你的習慣每天發生的暗示和獎賞,並且找到它們的替代品。你必須知道自己可以控制習慣,也有足夠的意識去使用習慣。本書中的所有章節都在盡量為讀者展示不同的角度,讓讀者看到為什麼人的確可以控制習慣。

  • 知道習慣可以改變,你就有自由也有責任去重塑習慣。一旦你明白習慣是可以重塑的,你就能更輕鬆地把握習慣的力量,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動手干吧。

  • 威廉·詹姆斯說過:「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地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 如果你相信你可以改變,如果你將其變成一種習慣,那麼改變就是真實可行的。這就是習慣的真正力量: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習慣。一旦做出選擇,並且成了自發行為,那這個選擇不僅真實可行,而且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正如詹姆斯說的一樣,這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附錄 讀者實踐指南

理解框架:· 找出慣常行為· 用各種獎賞進行試驗· 將暗示隔離出來· 制訂計劃

譯後記

習慣始於點滴,長於循環重複。如何去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把握自己的命運?

來自微信讀書
推薦閱讀: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世界,如何緩解你的知識焦慮?

TAG:知識管理 | 習慣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