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F&M夫婦 點擊播放文章有聲版

我記得還是單獨政策的時候,我問過一個符合政策的女性朋友,你還準備要二胎嗎?她搖搖頭,不想要了,二胎准生證限制頗多,也不想降低生活質量。

如今二胎全面放開,可是身邊的女性朋友生育意願也並不高漲,這也難怪,一方面計劃生育幾十年,人們早已經習慣了一個孩子的家庭資源分配方式,再多一個總覺得不堪重負,另一方面,生育和撫養孩子確實是一個很辛苦的事情。

如果你打開網頁,會發現大量類似"生產疼痛相當於同時折斷7根肋骨","帶你看剖腹產全過程"等等的標題,最後無一不落在母親有多不易上。如果你把這些東西拿給真正當了媽的女性看,她們大都會翻給你一個華妃娘娘的白眼:和養孩子比那算什麼。

大多數剛剛生完孩子的新手媽媽對於養孩子的感覺,就像終於遊戲通了關,卻看見一行大字:"恭喜你完成序曲篇章,遊戲正式開始。"不可否認,懷胎十月,中間有無數不適,一朝分娩,過程血腥慘烈。不過這一切和養孩子相比,不過是熱熱身而已。

相信我,大部分影視劇裡面你看到那些剛生下來面帶微笑的新生兒,大多都是三個月以上的嬰兒。很多媽媽表示,不敢相信在產床上看到那個眼神空洞,四肢徐緩的小東西和自己是一個物種。

沒有辦法,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選擇了發育大腦而不是力量或者速度來作為競爭力,導致人類的胎兒大腦沒有發育完全就會娩出。所以把一個這樣極度脆弱和不成熟的幼崽養育成擁有高度思維的成年人類,需要的就是時間和精力。而這兩樣,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

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不僅面臨生產後盆腔臟器脫垂,骨骼肌肉損傷等健康上的損失,還要忍受在至少半年到一年中的嚴重睡眠缺失。據統計,我國產後6周內患上產後抑鬱症的比例高達20%。幾乎所有挺著大肚子忍著胃灼熱和頻繁起夜,期盼著孩子早點呱呱墜地的孕期女性都聽過這樣一句忠告:"珍惜現在這個時候吧,等孩子出來,你會覺得她還是在肚子里好。"

養育後代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很辛苦很辛苦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我問自己,為什麼我要生一個孩子?我想了很久,從女兒出生到現在9個月,她帶給我什麼?

首先當然是人之天性。Survival of the fittest.這個理論幾乎可以解釋自然界所有的問題,不願意生育後代的人類,因為不去繁衍後代,使得這種不願意生育後代的基因不能延續下去,所以現存世界上的人,天生都有想要去生育的意願。這就是所謂的人類都有的母性。

然而我們之所以是人類,是因為我們並不完全受限於叢林法則。那麼作為一個社會人,孩子到底帶給我什麼?

首先,孩子讓我加速向前。養育孩子不僅佔用了我大量的時間,還把我僅有可以支配的時間變的十分零散。有一段時間我變得很焦慮,所有的常規都被打亂,我沒有時間休息,休閑,更不要說學習了。只怕再多一點我真的要產後抑鬱了。好在我有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養成的習慣: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找一本相關的書來讀。

在Goodreads上我讀到David Allen的Getting Things Done這本書的一句引言:"Anxiety is caused by a lack of control, organization, preparation, and action."我立刻知道這就是我要找的書。

雖然到現在我還沒有讀完這本書,但GTD的時間管理法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早起,健身,讀書,寫作。我突然發現我其實可以如此高效的在一天中完成這麼多事情,以前覺得都是遙遠夢想的事情,我居然已經開始在一步一步去完成了。而我能夠更加開心的陪伴寶寶,因為我發現,她並不沒有使我的人生停滯,而是迫使我加速向前。

其次,孩子讓我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我記得Power of Habit一書中提到,在美國,超市非常喜歡給懷孕的家庭寄送優惠力度很大的優惠卷。因為懷孕生孩子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而這個時候的人最傾向於改變以往的習慣,哪怕是最固有的習慣。所以這個時候是各大超市爭取客源的好機會。

確實如此。懷孕之前,我的生活四平八穩,像運轉良好的小小莊園,每年的安排我都很清楚,事無巨細,不出差錯。可是孩子像一個從天而降的炸彈,突然間莊園變成廢墟。而我在廢墟中思考,這莊園是不是我一生的目標?我是不是應該出去走走?那一段時間,Who Moved My Cheese中的一句話每天都縈繞在我耳邊:"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nt afraid?"

終於有一天我知道答案了。這答案是孩子給我的,因為沒有她,我根本沒有機會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孩子讓我慢慢的倒回去。有一天,我看到我女兒發現自己可以把大拇指自如的放進嘴裡,那時她臉上的表情,就像中了頭彩一樣,我突然想,我早就忘掉了學習和探索,可以如此快樂。我們自以為知道的很多,常常忘記了如何發問。我們長大的太久,已經忘記了如何天真。

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既成理念,刻板印象,長大的人甘之如飴,唯恐顯得不同,只有孩子會問一聲為什麼。

而在一個孩子身邊,我們會慢慢倒回去,用一個低到塵埃里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然後開出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花。

牛津大學的一位數學家,在和朋友一家乘船遊玩泰晤士河的時候,給朋友的女兒小愛麗絲講了一個故事,他回到家裡,把這個故事整理成書稿,出版了這個世界聞名的童話故事--愛麗絲漫遊仙境。這個數學家是路易斯卡羅爾。

曾經有一個父親,給他的孩子寫了四十多年的聖誕老人的來信,每一年都會有新角色登場,聖誕老人,北極熊,雪人,精靈,他還給自己的孩子講睡前故事:在一個地底洞穴里,住著一群霍比特人...後來他把這個故事出版了,這個父親,就是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

而托爾金的一位好友,和托爾金約定要寫一個"氣吞山河"的童話故事,他選擇把這本書送給自己的教女Lucy。沒想到寫的比較慢,書成之時Lucy已經不是一個小女孩了,不過沒關係,這位教父在序言里寫道:"Some day you will be old enough to start reading fairy tales again."這位教父就是C.S.Lewis,這本書叫做納尼亞傳奇。

生一個孩子,養育她長大,你會發現,長大並不是你可以和朋友一起熬夜賴床,抽煙喝酒講葷段子,也不是約會K歌,旅遊上網買名牌包包,而是有一天你長大了,大到可以重新開始讀童話故事了。


推薦閱讀:

TAG:父母與孩子 | 閱讀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