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影評:獨居動物的癲狂、危險與榮耀
《爆裂鼓手》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想傳達的價值觀因為導演的全力投入而變得尤其強烈(有興趣可以搜索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的訪談,這部電影是他內心獨白),他的毫無保留使得電影傳遞出來的價值取向成為可以單獨拿出來討論的對象,就這點來說,我致敬導演。
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在寫這篇影評時感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因為他這麼認真地想傳達一個觀念,而且用整一個故事作為隱喻去陳述它,讓我不得不回歸到更基本的概念去想,去理解,然後我的結論是,這個帶有鮮明美國特色的價值觀,有其有魅力的一面,更有非常危險的一面。
讓我們先回歸到這個故事,音樂學院大一學生安德魯·尼曼夢想成為一個偉大的鼓手,他勤奮地練習,並為該學院的傳奇老師弗萊切攬入自己的樂隊。魔鬼訓練就此開始,弗萊切對一切細節追求變態的極致,安德魯為此投入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棄所有的愛好,包括自己的女朋友,也包括,他自己的部分人格。他失敗過,放棄過,然後終於在懸崖邊贏得了一切,在一場本該是陰謀的林肯音樂廳演出成為個人出道的表演賽,至此,故事結束。
我相信看第一遍電影的朋友一定會對安德魯手上的大血泡印象深刻,也對安德魯在快速擊鼓中聲嘶力竭默念『fuck』的表情難以忘記,更對最後一刻安德魯涅槃般的蛻變感到一種遙遠的共鳴。許多人說這不是一部勵志片,因為這個過程充斥著血與汗,這更像是一種對成功最真實的描述。這是最主流的理解,我看了豆瓣和知乎的評論,大家對這部電影的讚譽大多來源於此。
然而,可能不僅如此。甚至於,這只是一種最直接的理解,導演Chazelle想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有頭有尾的價值理念,他深信它,推崇它,甚至為了讓我們有可能理解,他不惜把整個故事往癲狂的方向推了上去,以此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這個理念最激進的表達方式,電影中用安德魯的話說了出來——
『Id rather die drunk, broke at 34, and have people at dinner table talk about me than live to be rich and sober at 90, and nobody remember who I was.』(我寧願34歲就身無分文酗酒而死,但能成為人們飯桌上的談資,也不要健康富有地活到90歲,卻沒人能記住我)
這個理念有問題嗎?沒有。但這個理念很危險,它會引導數以萬計的年輕人踏上一條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道路,就像只告訴你成功多美好,卻沒有告訴你失敗將多殘忍。
在展開這個概念之前,我想回歸更基礎的一個分類,關於『群居』與『獨居』之間代表的生存方式的區別。
人類是群居動物,猴子也是群居動物。群居的生存方式有明顯的優點,比如大大提供了單個動物的生存幾率,提供外部環境波動時的庇護,以及獲得社會分工的溢價。但也有明顯的缺點,它需要期間的個體貢獻出一部分自我,一部分自由,以此來維繫這個群居系統的穩定性。
獨居動物就如像獵豹,單獨行走,也單獨佔有獵物,不需要照顧其他同伴,不需要考慮分工。但這種生活方式的缺點是致命的,假如獵豹連續二十天捕不到獵物,它很可能就地死亡。即使它原本的捕獵技巧仍在,但外部環境的變化一旦過大,它是抵禦不了風險的。
這兩個概念是深根在這部電影里,也顯然,導演在演繹一個群居社會裡的獨居動物將如何走向他的輝煌。藝術家,音樂家,運動員,這是一類可以依靠完整的自我獲得生存的品種,但即便是他們,這條路也太血跡斑斑。
還記得同樣學擊鼓的Connolly和Tanner嗎?一個轉去學醫了,一個結局沒交代。
獨居最大的崩潰點在於,最高的位置獲得所有一切,但最高的位置只有一個。Andrew獲得了林肯音樂廳的鼓手位置,其他人就獲得不了。科比成為洛杉磯四點鐘的NBA代名詞,其他人就成不了科比。那個位置只有一個人,或者只有那麼幾個人,其他人都是失敗的。但是,萬一Andrew手臂摔壞了呢,他獲得的一切還存在嗎?不,立刻失去。
但《爆裂鼓手》推崇這樣的生活方式,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美國特色的價值觀。成,你就是英雄,敗,那是你的命運。美國是我見過的最喜歡用『the one』,『were counting on you』,『its life changing and its the only opportunity』這類把所有希望下注到某個人或某個瞬間的國家,每一個救贖成功,都是一次歡呼。
但是國家持有這種理念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就像bills或amendments隨時可以改,或者像國內的各種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它們要是搞錯了,那就十四五,十五五改過來就是了。但是人生只有幾十年,別說孤注一擲,就是錯一次你都是難以承受的。
我並不是說不要勤奮地去練習,就像Andrew勤奮地聯繫敲鼓一樣,我是贊同的,甚至認為所有成功都必須有這麼一個艱苦付出的過程。而我所不同意的,是不問為什麼就持有這種信念,不問梯子搭的是哪面牆就開始爬,然後覺得我這麼瘋狂付出了,一定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等著我,我就是苦行僧,吃苦才是人生,吃苦才是成功,不瘋魔不成活,那就完蛋。
世界是完整的立體面,不會有一廂情願的事情,獨居動物這種瘋狂地往一個目標傾瀉生命力的做法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是成立的。那就是你已經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將如何實現,你已經很清楚某一種做法必然會讓你接近目標,那麼可以這麼做。
但如果你還不清楚你想要做的事應該如何進行,冷靜下來,別雞血,光有想上刀山下火海的瘋魔心態不能成事。差太遠了。
每一個最終爬上勝利巔峰的人或許都是獨居動物,他放棄了一般性群居所需要的合群,所需要的用親和友好換取的互相依賴的關係,他用自己全部的自我去追尋一個無上的成功。這些人永遠可敬,榮耀屬於他們。
但讀者們,你還需要知道,這一條癲狂、危險、榮耀的獨居之路,背後還有無數枯骨從來不曾被談及,被看見。
但我知道我勸不住真正想走上這條危險的路的人,所以我致敬你們,也致敬《爆裂鼓手》這樣用一個故事來說這種瘋狂的導演。
首發於我的公眾號《爆裂鼓手》影評:獨居動物的癲狂、危險與榮耀
推薦閱讀: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觀影理解
※《127小時》:命中注定的巨石
※《狗狗的瘋狂假期》迎接狗年的第一「汪」片
※《談判官》談一場針鋒相對的另類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