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能打動自己的歌曲實在很少,原因何在?
音樂多元化導致聽眾選擇多了,反而口味挑剔了?還是聽眾本身存在信仰缺失的問題,導致每個人都是浮躁的批評家?或者是因為音樂版權保護不力,不花錢的東西,聽眾不去珍惜,把歌曲聽糟蹋了?
我曾經是一個寫歌的,我來說說作者的感受吧 1 現在寫歌沒錢,當年寫好一首歌,是可以賺大錢的 2 現在寫歌,沒權。你也知道mp3改變了一切。因為唱片不賣。所以現在歌手開演唱會,接廣告掙錢來養新的單曲。歌手拿著錢,製作人和作曲作詞沒有決定一個音樂走向的機會了。 3 沒勁,現在的音樂製作技術,已經強大到,男聲可以修成女聲,五音不全可以用電腦修到字正腔圓,吉他不在拍子上可以逐個音找正節奏,甚至最新的軟體,你在電腦里畫好旋律,再打字輸入歌詞,電腦就自動幫你唱了,還唱的很好。。
所以,現在的音樂很缺一種簡單卻又溫暖的人味,猛一聽,都覺得聲音真大,音質真好。真牛b,其實,真正感覺下來,就缺一種動靜
再也沒有。一個人一台琴的那種原聲感了。 沒人味,沒人氣,沒有勁 講起來就覺得可惜因為你還沒有遇到你真正需要的音樂。
也可能你其實不需要音樂。 還有,每個人「被打動」的表現未必是一樣的。 要看音樂究竟擊中了你心裡的哪一點。 有的人會又哭又笑。 有的人會熱血沸騰。有的人會黯然神傷。
有的人會手舞足蹈。 …… …… 有的時候,某首歌其實已經靜靜地駐進了你的心底,只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 問問自己的心叭。 不經意的時候,最放鬆的時候,最緊張的時候,最開心的時候,最難過的時候……你的心裡是否會想起某首歌?好音樂一直都有,你有沒有機會去發現,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創作人現在的確日子不好過,有點腦子的,都不在音樂圈混了,生產力下降的厲害,別說搖滾獨立了,就連最大眾的流行音樂現在都很乏力,而且老一輩的創作者有很多好的經驗,現在無法傳承,找不到徒弟。 第三個,大家選擇也的確多了,不像以前一年也就聽了幾十首歌,現在一天都能聽幾十首,很多歌只是過了下耳朵,沒有以前那種沉下去聽的機會了,浮躁啊
現在的文化消費環境已經無法給整個音樂產業帶來80年代90年代一般的收益了。
盜版、下載,早就破壞了傳統的音樂產業結構。盈利的環節已經不再像以前那般集中在售賣唱片(也就是售賣音樂)這一方面,自然不能期待每一張唱片都像之前一般製作精良、精雕細琢。
其次,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便捷化已經分割掉了你去用心聽音樂的時間。
以前你可能會花45分鐘對著歌詞本認真聽完一張CD,現在你只會點開專輯試聽,一邊聊QQ或者一邊淘寶。只有偶爾一現的、在前奏就抓住了你的耳朵、或者整首旋律都很得你心的歌曲,才會點開頁面看看歌名,聽第二遍的時候才會有興趣看歌詞。在這樣的欣賞狀態下自然打動你的歌曲越來越少。
其實事情很簡單,賺不到錢的唱片公司將精力放在了非音樂之外的其他更賺錢的地方去了,而我們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浮躁時代也只會一首首迅速過濾掉各種音樂。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期待幾首歌曲能夠打動你呢?
- 音樂越來越多,好音樂並不少。但是音樂的信息越來越難以分類,沒有一個好的渠道能切合的找到你想聽的,這是音樂愛好者的社區的缺乏。
- 歌詞由渲染氛圍,敘述故事,大多轉向了宣揚態度。態度可能讓人激燃,但太短暫了,不像故事一樣能來回來回的品味。
- 歌詞故事帶入感的缺乏,要靠 MV 或者現場展現。看看它們,你可能就更清楚一首歌想表達什麼情緒。就算你沒有這樣的情緒,也更容易被感染而打動。
- 能打動的歌曲,往往都是唱給演奏者本人聽的。但現實中,大部分歌手都是為了演奏給觀眾而創作的。
現在的音樂越來越給人丟了西瓜撿芝麻的感覺了。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細細想來,可能是一下幾點。
我只說國內,國外和港台不在範圍之列。 1 你心累了麻木了枯萎了。生活的壓力已經讓人想不起自己想得到什麼了,所以聽見什麼也聽不進去了,當然也就感動不了你了。 2 音樂人也是人,也遇到了快節奏的生活壓力,怎麼會有什麼好作品??3 音樂變了,不再是音樂,是垃圾一樣的東西。一說到這個,我想起了「忐忑」,我很想罵人!!!!
4 音樂需要土壤,現在有音樂成長的土壤嗎?有能夠給音樂提供源泉的文化氛圍嗎?? 5 音樂真的是多元化了嗎??未必啊。 ----------------------------------------------------------------------------------------- 認真回答問題: 1 是的,多元化導致聽眾選擇多了,欣賞水平提高了,口味也挑剔了。 2 是的,聽眾在信仰上的缺失,導致了每個人都浮躁了,就音樂人不浮躁。 3 是的,聽眾對於免費的東西都不珍惜,尤其是國內。 這樣的回答,滿意嗎??音樂不是氧氣,不可能呼吸間就可以得到,好音樂需要你自己去尋找。我覺得——現如今,能打動自己的歌曲實在太多了!為此,我要提一個新問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56660
一首歌好聽與否的關鍵在於曲調、旋律、配器,而填詞只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某些歌幾乎沒有幾句歌詞,譬如,「王菲」式的哼唱,大家依然覺得好聽,還有許多外語歌曲,歌詞不是英法德日等大語種,一句歌詞也聽不懂,但還是非常喜歡聽,為什麼?因為「音樂無國界」,曲調優美必然會覺得它動聽。反之,有的歌曲先不說歌詞寫得多差勁,僅僅是旋律就令人倍受折磨,與其說是想聽某位歌星唱歌,不如說是追星族的粉絲迷戀帥哥靚女。我心中的音樂沒有固定模式,可以是鄧麗君的風格,也可以是王菲的特色,還可以是竇唯的純音樂。聽一下竇唯的『灕江水』、『旺天下』、『雨吁』、『山秀谷』等歌曲,才知道什麼是音樂。而令我困惑的則是那首神曲『忐忑』,我能否稱之為一種歇斯底里的噪音?或者是我不懂真正的音樂?
好聽的歌很多,能打動的本來就很少,需要一種心境和「緣分」吧。。另外,我覺得華語歌的確質量下降很多這幾年,外文歌其實一直都很旺盛。
音樂獲取太容易了,以前買一張碟淘個卡帶,幾首歌天天聽,聽多了感觸多,現在隨便下載,聽聽就過了
功利化的社會體制打動你的只有錢
個人覺得還是感情和態度問題,,一首經典的老歌也許是一個大師用一生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真正的打動你的心,能夠讓你在一些情況下不知不覺的在腦海中回想起那段旋律,那段歌詞。。這絕對不是現在的追求快餐文化,追求喧囂的環境下能夠複製的。。人總是要隨著大環境變化的,不是么,只能緬懷了。。
歌曲旋律和曲調固然是吸引聽者的關鍵,但我個人比較喜歡先聽詞,歌詞才會唱到內心深處。現在的流行歌曲很難有深入人心的感覺,特別近兩年新歌越來越少,不如以前的老歌有味道。
我認為主要是歌詞吧,如果歌詞能產生共鳴就像聽了。失戀時聽那些傷感歌曲,感覺就是為自己寫得一樣,經典歌曲我個人認為就是歌詞寫的刻骨銘心吧~
因為年齡越長,經歷的越多,越會淡定,記得小時候,鄰居一位大叔去世了,心裡超震撼。特別恐怖。越長大越習慣了。現在聽得歌曲和故事,想努力讓自己感動和動容。卻很少了。。流淚也一樣。。。
看個人,10-15歲的時候聽什麼都會被打動。可能是因為那時候還不流行用mp3聽歌吧……磁帶跟CD對我這種有小戀物癖的人來說很有殺傷力的
推薦閱讀:
※喜歡你
※【音樂欣賞】二泉映月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李如春音樂專場2016年4月16(試試知乎新專欄,哈哈,還不錯)
※如春作品《歌》(塞弗爾特詩)
※【音樂欣賞】平湖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