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修慈悲心?我從來沒有發起過。。。很想知道怎麼修,感覺自己有分別心,所以發不出?

請教大家怎麼修慈悲心?


一說慈悲,往往離不開一句話,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句話多形容觀世音菩薩。

緣起性空,不證得空性智慧,沒法了知因緣從何而起

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不證得般若波羅蜜,終歸不明眾生同體,人我不二

慈悲是無上般若智慧成就之後,看眾生同體,生而無生,

無人我分別,無眾生外相,無時間空間,無是非黑白之後,

從內而外流露出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能除一切苦。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慈悲心,無外乎好人心,善人心……

這個階段看起來殊勝然則似是而非的凡夫慈悲心,

用地藏經里的話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菩薩證得智慧,智慧外露慈悲。

就像一個人吃了一個蘋果,然後說——甜!

是不是對於一個沒吃過蘋果的人,學會怎麼說甜,就相當於吃過了蘋果?!

但得本,莫愁末!

不是因為慈悲而成了菩薩,

是因為先成就了菩薩,所以才慈悲……


慈悲心若以末學所學法門來說,是慢慢練習覺觀能力而開發出來的,分為時間及空間層面。

慈:予樂

悲:拔苦

以時間層面來說,剛開始還不會時時讓自己處於禪悅法喜,由於練習覺觀,念住所緣,有念住所緣的能力,就能達到心一境性,若能保持一段時間,就可能達到初禪,更熟練,而可能達到二禪,讓自己能常處在禪悅法喜,予樂,的狀態。

熟練覺觀之後,就可以練習覺觀自己的苦集滅道,熟練後,就可能讓自己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而開智慧,有滅苦之道智慧之後,就可開始拔苦,悲,而漸過著無煩惱,自在的生活。

以空間層面來說,剛開始,自己由還不會予樂而熟練予樂。自己會了,感染及教導與自己有緣的人,讓人人都有予樂,禪悅法喜,慈,的能力。

自己熟練拔苦之後,感染及教導與自己有緣的人,讓人人都有拔苦,悲,的能力。

慈悲心的培養,由自己開始,自己有能力了,就可能將達到此能力的途徑教導給有緣人,有緣人也會再教導給他的有緣人,而讓社會充滿慈悲心。

能有予樂拔苦的能力,就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自己覺觀久了,會有深切的因緣觀,事事覺觀因緣,而漸順緣度日,隨緣解決問題,因緣機緣到了,就將事情解決,若因緣還不具足,就慢慢耕耘因緣,如此而已。

不會對抗,排斥或抱怨,生活在正面解決,卻不為任何事物罣礙的生活。正如人們所說,日理萬機,卻不為一物所絆。

對人對事亦同,因為了解萬事萬物的因緣性,所以會尊重別人的選擇權及因緣,而不會被內外境所牽著走,而煩惱。

一切都只有慈悲心,也就是,因練習覺觀,而有的中道生活能力,可說是漸心不隨境轉的能力。

慈悲心,是會漸散發的,由內而外,而漸散播,就如,時時由內心散發微笑的人,別人對他的戒心就少些。

題主說的分別心亦同,練習覺觀,就漸能覺觀到自己的分別心,當自己看到或聽到某些事情,自己以往的偏見成見,就由腦中釋放,自己覺觀能力熟練後,這些過程自己會越來越能清楚覺觀到,自己會由以往的,習慣於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中的偏見、成見)牽著走,而漸發現這被牽著走的無稽及其如何懲罰自己的事實,而漸不再無稽或再懲罰自己了。這一切,都因您能自己清楚覺觀到,而能清楚知道而漸不會想要再犯。習性強的,進步很慢,但因自己漸有中道能力,而不會以妄治妄,一切都因為您的中性覺觀能力,而漸行於中道。

覺觀的能力,比練習讓自己運動而有強大肌肉的培養速度還慢很多,但只要慢慢培養,就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具有中道生活的能力,有興趣的師兄,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是在討論有關中性覺觀的練習,請由這篇往下看:

有哪些打坐方法讓人快速入定?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首先,「慈心」和「悲心」是不同的兩種心行。

所謂慈心,就是願自己和他人得樂的心態。

所謂悲心,就是願自己和他人離苦的心態。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合在一起說,慈悲心就是願自己和他人離苦得樂之心。

然後,如何修慈心三昧呢?(練習悲心的方法同慈,故略)

分兩步走:1、讓慈心升起來。2、令慈心相續下去。

慈,是令他得樂。延展開說,就是願自他在身心層面幸福、安樂的心理狀態。圍繞幸福、安樂、舒適、愉悅等,如何令心之發起願他有,從而讓慈流露出來呢?

我自己在練習慈心三昧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小經驗:

1、推己及人

譬如自己勞累了一天,晚上躺在浴缸里舒服地泡澡,這個時候你自己是很愉悅的。那麼你可以把這種愉悅的心情,投射給你的好朋友,心中想像一下他/她也有與你相同的愉悅。然後這樣想像以後,你會覺得心中溫暖、柔軟,這種心境就是「慈」。

又比如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久病遇良醫瞌睡送枕頭,總之怎麼高興怎麼來。有了高興的事情,想著你最親密的同性,把這份高興和快樂送給他,願他也高興、快樂、舒適等等,然後慈就會在這當中流露。

2、父母之愛即是慈愛

這個對於有娃的人來說相當簡單。

有一次給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們講如何培養慈愛之心。我用到的一個例子就是就像媽媽疼愛孩子的那種心情。當時有五個老師在場,只有一個老師用這個方法建立了慈心,其餘四個想盡一切辦法都體驗不到,因為他們沒有娃。所以,有娃的人由這個方法體驗慈愛,這是一種捷徑。

3、寵物

寵物——特別是幼年的寵物,容易讓人生起憐愛之心,看著看著就忍不住動手想撫摸,這也是慈心的一種。所以,生起慈愛不一定僅限於人類,對於這些萌寵,一些人反而容易引發慈愛之心。

小奶貓

小奶狗

4、感恩或者喜愛

譬如某人是你的大師姐,某人曾經有恩於你,選擇大師姐的乖兒子、恩人的娃娃作為對象,祝願他們平安、快樂,這樣也容易引發由恩、親等引發慈愛之心。

5、發願

我自己練習慈無量的最原始動力就是發願。有一次我在大街上思維一切皆苦。突然思維到某個苦的細節,感覺甚為逼迫,當即熱淚盈眶。後繼續思維我和眾生既然都這麼苦,那麼我定要離開和救拔這一切為苦所逼有情。因為當時的這個悲心,進而轉為後來的慈心遍照。

6、祝願詞念誦

選擇一個親密的對象,對他念誦「願你身體舒適,願你心情愉悅,願你平安無憂慮」,也能引發慈愛。特別是已經能夠體驗到慈愛的,通過念誦祝願詞,很容易就引發無限量的慈心。

7、緣佛陀之慈

我自己念佛很多年,心境經歷了:念佛心喜(踴躍的喜悅)、念佛心淡、念佛心舍、念佛心喜(平靜的喜悅)的過程,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心境。偶然的一次,我以「佛陀具備無量之慈」這一功德為所緣,思維並一直繫念於佛,偶然間一個時節點,感受到了無限量的慈悲,廣大無量,就像是佛陀的慈悲功德投射到了我自己身心中一樣。舉手投足柔軟無比,心中的慈悲能融化一切鋼鐵巨石一樣。這也是一種獲得慈心的方法。

第二步就是反覆的練習,令慈心清晰、堅固、長久,直到「慈無量」。

緣親近的、中性的、憎恨的有情練習慈,叫做「平等慈」。越過平等慈,下一步緣十方一切有情為所緣練習慈,叫做「慈無量」。

以上的慈無量的練習,是建立在「有人我眾生的分別」之上的法門,這種修法叫做「眾生緣慈」。此外還有法緣慈、無緣慈、無緣大慈等更進一步的練習方法。

《佛地經論》卷5:

「慈有三種:一有情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

初發心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有情緣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為境界故。

修正行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法緣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為境界故。

得無生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無緣之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譬如眼等異熟諸法,無有分別、不作加行任運轉故,說名無緣平等性智相應大慈。」

解釋一下:

慈,有三種。有情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空有二種:人空及法空。

所謂【有情緣慈】,以有情(之色法)為所緣,修無量心。此法共一切凡夫菩薩、聲聞、緣覺、凡夫、外道。

【法緣慈】,去除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於法上的遍計所執實我(主要是薩迦耶見以及伴隨薩迦耶見所生的邊見、邪見、見取等,俗稱人我空觀),即以法(蘊處界)為所緣,遍修慈及至無量,叫做法緣慈。此法不共凡夫,共聲聞緣覺菩薩。

【無緣慈】,即在法緣慈的基礎上,進一步於諸法遠離分別(即以三種無自性遍觀諸法,去除遍計所執實我和遍計所執實法,俗稱法空觀),俱修慈心,叫做無緣慈。此修法不共聲聞緣覺,大乘見道入初地證無生法忍後才能行無緣慈。

又,「 如來由此三種慈故,平等救濟一切有情,非但於彼少分與樂,普於一切有情諸法無我真如平等性轉,恆常現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所以佛所行慈,叫做「無緣大慈

最後 ,或許有人會問:這都平等平等了,一切皆無自性,如何行「慈」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何以故?善現!諸有所住則為非住。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 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慈),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慈)」,略說就是大伙兒熟悉的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阿難!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還去不久,大善見王即共侍者還昇大殿,則入金樓,坐銀御床,敷以氍氀、毾[毯-炎+登],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鬪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金樓出,次入銀樓,坐金御床,敷以氍氀、毾[毯-炎+登],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鬪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悲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銀樓出,入琉璃樓,坐水精御床,敷以氍氀、毾[毯-炎+登],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鬪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喜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琉璃樓出,入水精樓,坐瑠璃御床,敷以氍氀、毾[毯-炎+登],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鬪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捨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阿難!大善見王於最後時生微微死痛,猶如居士或居士子,食極妙食,生小微煩。阿難!大善見王於最後時生微微死痛亦復如是。阿難!爾時大善見王修習四梵室,捨念欲已,乘是命終,生梵天中。

「阿難!在昔異時大善見王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阿難!從拘屍城,從惒跋單力士娑羅林,從尼連然河,從求求河,從天冠寺,從為我敷床處,我於其中間七反捨身,於中六反為轉輪王,今第七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阿難!我不復見世中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天至人,更復捨身者,是處不然。阿難!我今最後生、最後有、最後身、最後形、得最後我,我說是苦邊。」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觀一切眾生即是自身。


先介紹一下修習慈悲心的大致方向,再簡要的介紹一下原理。

佛教修行路線大致有兩種,一種叫做相應,一種叫做破除。

1、學會減少執著心。(破除法)

我們的大悲心一直都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只因客塵煩惱之所覆障,不見如來凈日照明。

所以從本質上說,慈悲心是不是修來的,它本來就在那裡,佛心就是一片大慈悲,是我們本有的事物,六祖大師都說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只要把遮蓋住慈悲心的執著心減少掉,慈悲心會自己生髮出來,這是慈悲心修行中需要用功的一個方向。

又因為人經常處在執著當中是不自知的,所以是有些難以發現自己的執著心所在,因此生活中多提起覺知,用我念來破除分別執著並發現自己執著的人事物,久了以後穩固的慈悲心會自然而然生髮,這需要一個過程。

比如別人罵你的時候,你覺得很生氣,仔細的觀察生氣的身心反應,觀察緊張的肌肉,發熱的面部,觀察內心不斷湧現的想法,就是在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之後,只要稍加觀想,比如這是你很久很久以前的父母,因為輪迴的變幻,他不認識你了,你的慈悲心就很容易生髮出來。

2、誘導慈悲心。(相應法)

佛教是講緣起法門,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話,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由條件構成,這個最終的條件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的心體就是純粹的大悲心,這個是理論基礎,因此可以推導出。

萬事萬物也是包含有如來藏的特徵的,就好比木頭做成桌子,木頭可以燒,可以浮在水面上,那麼它做成的桌子也是可以燒,可以浮在水上。

以這兩點可以推導出,在我們現在這個妄心狀態下,同樣也是可以尋找到如來藏的特徵,也就是直接誘導柔軟心這種方式。(大悲心在妄心狀態下的顯示)

柔、慢、細、深、懸都是大悲心的特徵。

比如你在看小孩的時候,你的心是很柔軟的,可以看很長時間,這個可以看很長時間就是定力。

嬰兒在揮舞手的時候是慢慢的,剛出生的小孩身心都是非常柔軟,慢也是一個特徵。

比如母親在照顧生病的孩子的時候,她的心同樣是很柔軟的,也是懸著的,即使在忙,她也是保持一顆柔軟心的狀態去處理事物,這就是一心不亂,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置心一處

生活中很多都是誘導柔軟心的緣,佛法並不是要高高在上才是佛法,恰恰因為佛法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會使得它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在生活中的處處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思維根本狀態(如來藏)衍生原理。

這涉及到一個非常厲害的修行慈悲心的方式,我們老師以前和我們談過,印象很深刻。


如果說到慈悲,莫如觀世音菩薩,聽十方法界,有求必應。

一個觀音廟中,前後三人拜觀音求福。第一人是農夫,天久不下雨,萬物枯死,農夫乃求當天下雨一天以救眾多務農之人。第二人是漁夫,州官稅重,家中無剩,漁夫乃求當天繼續放晴,使所有漁夫順利出海,漁獲滿滿。第三人是婦人,家中老公,遊玩無度。婦人乃求早上下雨,使夫不得出門,下午放晴,使家中衣物重回乾爽。

你是觀音,你如何有求必應?

有求必應者,有求皆不應,以不應為應,所以說必應。天道有情,有情到極致近乎無情。

慈者大愛也,悲者痛心心也。大愛不愛,悲喜生滅。於世間眾相,憐其自迷,但心不染著,即真慈悲也。


慈悲觀,可以從慈心開始。

修習慈心三昧,與人以樂之心,遠離嗔恚怨憎之念,為大乘修習慈悲觀之基礎。

慈心三昧,參考《禪法要解》的解釋:「『何等是慈三昧?觀一切眾生悉見受樂,又經中說慈心三昧,遍滿十方皆見受樂。云何但言願令眾生得樂?答曰︰初習慈心愿令得樂,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見眾生無不受樂,如鑽燧出火,初然細軟乾草,火勢轉大,濕木山林一時俱然,慈亦如是。

修習慈心三昧的次第,在鳩摩羅什所譯《坐禪三昧經》中有詳細說明,簡說如下:

(1)最初修行,慈及親愛

親愛,即私心覺得可親可愛的人。其方法則是當修行者獲得種種身心快樂之際,例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饑渴得飲食,貧賤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應當希望自己的親人愛友也都能像自己一樣離苦得樂。繫念於慈心,不作異想,否則需及時回到慈悲觀的方法上來。

(2)其次修行,慈及中人

中人,即無親無怨之人。方法跟第一階段相同,當修行者獲得種種身心快樂之際,也願一切與己非親非怨的人都能獲得。常常觀心,確定繫念於慈心,不作異想,否則需及時回到慈悲觀的方法上來。

(3)最終修行,慈及冤憎

冤憎,即「八苦」之「冤憎會」的冤憎。其方法與第一、二階段所修者相同,當修行者獲得種種身心快樂之際,也願一切與己冤憎之人都能獲得。

「親中怨等廣及世界,無量眾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凈,見十方眾生皆如自見,在心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三昧。」

至於為什麼慈及冤憎,經中亦有解釋原因,也是自己修行時的參考:

(1)那人尚有善的一面,我今豈可以一怨而抹殺他善的一面?

(2)那人在過去世中可能曾經是我親善之人,豈可由於現在的嗔恨而更生怨惡?

(3)如此修行,仁德含弘,慈力無量,我豈能失去這個修行的良機?

(4)如果沒有怨憎現前,又怎麼修行忍辱波羅密呢?可知怨則能生我忍,作此觀想,怨憎的人即是我的親善。

(5)瞋恚者受報最重,眾惡中上,無有過者。以瞋加物,其毒難制,雖欲燒他,實是自害。

(6)外被法服,內習忍行,這才是真正的沙門行,怎麼可以惡聲縱此,變色蔽心?

(7)五受陰者,眾苦林藪,受惡之的。如刺刺身,受苦無量,眾怨甚多,當自守護,著忍革屣。


能發出慈悲心是努力的果,如果不學習因,只學習果,那隻能得到一些殘渣,你也不會真的感到因為慈悲而開心。 建議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先讀一些簡單的,關於佛法的講解,過段時間,就自然會有慈悲心了。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地藏經》,《普賢行願品》,《大悲咒》,《藥師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都是對慈悲心菩提心很好的演說。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中說,菩提心分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兩種,一般人究竟菩提心很難生起,但相對菩提心容易生起。他在書中說,菩提心的真義,只會在許多年的修行之後才會浮現。慈悲心與平等心同等的,視怨親平等,視一切境界平等諸法平等,視一切眾生平等,亦是在修慈悲心。


學會對自己慈悲,不做欺心賊


推薦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系列叢書。


慈悲心是開悟的副產品。明心見性那一刻,慈悲心自然就會升起。


眾生無始劫來曾與我做父母兄弟姐妹妻子,等諸眷屬,皆是我之親人。


文 | 雪漠

「願諸眾生俱足樂及樂因;願諸眾生遠離苦及苦因;願諸眾生與無苦之樂永不分離;願諸眾生遠離分別心住平等舍。」生起次第中間,就有這四無量心。發四無量心,也屬於集資糧的內容。

這種希望眾生離苦得樂,與樂永不分離的發心,建立在去除了分別心,平等對待所有眾生(不僅是人,也包括動物等其他有情眾生)的基礎之上。

看見朋友跟戀愛多年的女友領證結婚了,心裡充滿喜悅;看到家人買彩票中了五十萬獎金,欣喜若狂……這些隨喜雖然也好,但這是「有量」的,不是「無量」的,是有條件的。要是連處於競爭關係或陷害、背叛過你的人得到了晉陞,你都還真心誠意地替他感到高興的時候,那才是值得鼓掌慶賀的。在大隨喜的「無量」中,其實是沒有對手和敵人的。

陽光不會因為有人曾經躲在樹蔭下,就從此不給他一絲光明。開悟了的聖者也是一樣。

先別急著說這樣做太傻,觀察一下你因此而生氣的心,感受你握緊的拳頭和咬緊的牙根,想想看,到底是它讓你煩惱,還是你的心讓你煩惱?

???《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雪漠 著 節選,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有四無量心的修法,可以百度下,還有可以學習入行論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攝心為戒」?
唐趙州東院從諗傳
如何運用潛意識來主導禪修
為什麼佛教起源印度,卻能在中國得到發揚?
佛教有讓人過目不忘的方法嗎,人的記憶不在大腦里,如何儲存?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