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假設豆瓣用戶大規模入侵知乎,會有什麼影響?


先看豆瓣用戶是否有必要大規模入侵?從氛圍和興趣上來看,答案似乎沒那麼多確定性。然後再看是否需要擔憂。如果都是IT圈的話題,知乎有未來么?主題的狹窄和意見領袖的集中,做來做去不是一個討論圈就是一個科普答疑。豆瓣的用戶創造性無疑是巨大的源泉。如果想做個小工具供小圈子玩耍就夠了,那就一直控制邀請吧


其實不需要等到「豆瓣」用戶大量入侵,只要註冊知乎人數達到一定同樣的問題就會出現了。

我覺得「知乎」首先要做的控制註冊人群普遍素質問題。這點可以參考一下那些神秘的俱樂部。「知乎」的這種邀請註冊的模式可以一直下去,只有註冊的人員才能提問,才能回答。但是,可以對非註冊用戶開放問題搜索,讓他們知道「知乎」在怎麼玩,「知乎」在玩些什麼。而且,每個邀請人要對自己邀請的人負責。就好比在現實生活中,我介紹一個朋友來參加一個聚會,但是我邀請的這個人很不上檯面,我當然會很丟臉。這樣的機制也可以引入知乎的邀請機制。

至於怎麼判定一個用戶不受歡迎,在網路上可能除了「廣場民主」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雖然貝殼處死了蘇格拉底,但是就當時雅典城的來說蘇格拉底真的是不好的。所以知乎可以建立每個用戶的評分機制,這個評分機制建立在你的提問和你的回答的基礎上,最好也與你邀請的人的提問與回答相掛鉤。每個人珍惜自己的邀請權利,也是維護一個良好的「知乎」氛圍的條件。

其次,就是這個分「怎麼評」。我個人覺得,我不喜歡這個用戶,不是因為我不同意他的觀點,而是因為他「水」、他言之無物。CB的的文章評分機制就有兩條:針對文章觀點和針對文章內容。這點知乎可以參考。


你是什麼人,便在豆瓣遇到什麼人,我覺得說豆瓣文青多,文青味道濃不可否認,但因為個體的差別,以及書影音這類基礎性內容發展起來的用戶,某種程度上有一定共性,但也有差異,不完全文青感。我關注的友鄰中就不乏關注投資股票的、關注兩性情感、關注經濟類的。這部分優質用戶湧入知乎,我反倒覺得是好事,提供了更多優質內容。


對於知乎的整體水平和多元化發展有很大的促進和提高。


一直沿用邀請碼,就像ffffound做的那樣


豆瓣也曾經是精英化的,不過照目前的情況,豆瓣用戶無法承受知乎之重。

豆瓣目前存在過多低層次用戶,鬧鬧嚷嚷、誇大情緒,標題聳動,偏好咸濕話題,把無聊當有趣。會說幾句俏皮話,附庸網路上的主流價值觀,缺乏基本常識和人生閱歷,同時還把自己很當回事。如同一群無頭蒼蠅,抱團逐臭,接近於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狀態。而真正提供高質量原創內容的用戶,已被洶湧浪潮排擠得不知所終。他們是和菜頭口中的「核心用戶」,儘管不太貼切,個人卻十分贊同其觀點。

豆瓣的走向讓人聯想到多年前的榕樹下,那時的小說、散文、詩歌是多麼有分量,有營養;那時的蔡駿、陳村、顏歌、雷立剛、郭敬明、小引、三顆石頭、安昌河……多麼繁榮的景象!現在呢?當初的內容依舊存在,卻幾乎沒人再願意進入。希望豆瓣不會重蹈覆轍。

扯遠了。。。作為一個新生網站,知乎幾乎還保持著創立者初定的風範:高端、睿智、冷靜、豐富,幽默但不輕浮,平和卻不死板。如果良性引導,目前充斥豆瓣的那種矯柔造作,低級淺薄,故作驚人語的風格也許會存在,但只能當作答案末端的調劑,無法成為主流;如果引導不當,則滿屏充滿咸濕話題,充滿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答案,知乎便也毀了。

個人言論,略顯極端,望問者參考。


豆瓣用戶有很多認真回答的用戶,所以,豆瓣用戶大舉入侵知乎未嘗不可。

知乎的形態現在依舊未定,我覺得需要擴展問題人群,只是IT行業的人成就不了知乎的。


現在的豆瓣用戶,就是一群水軍。如果進來,結果可想而知。


我覺得現在知乎的用戶很大一部分同時也是豆瓣的用戶,難道這矛盾嗎?


知乎是70後?80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刺激人的表達慾望。很多人知道答案,但沒有遇到值得告訴的人。


一直被邀請,從未被開放,不二法則,信息過載越來越嚴重,嚴格的過濾渠道是更重要的。或者看和發分離。


目前來說,知乎的話題還比較嚴肅,雖然長見識,但七嘴八舌的比較暈。社交和推薦還比較弱,豆瓣用戶入侵未嘗不是好事。


這個還是有區別的吧,豆瓣的用戶和知乎的用戶群體不一樣。


豆瓣都集體90後傾向了···跟知乎不是一個群體了···


我認為豆瓣用戶不會大規模入侵知乎,二者的用戶和整體氛圍還是有相當大差距的。


大概就像這樣→_→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