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里常講的「風土 Terroir」更偏向於一種科學還是一種文化,某種程度上算是玄學嗎?

好像法國特別講這個事兒,種葡萄種土豆都講風土,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當然肯定會對植物生長有一些影響,但是這些東西真的有葡萄酒人士區分的那麼詳細嗎?感覺一些土壤特點和種植因素其實是可以通過人工手段比如肥料什麼的來實現吧。那人工改造出的條件跟天然條件形成的東西真的會能分辨出來嗎?

感覺他們對風土的執著有時候更多的像一種文化上的固守,儘管有可以保持原樣的替換方法,但心理上還是覺得天然的就是不一樣。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閑話葡萄酒,更多「葡萄酒」相關的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不知道玄學是什麼,應該是玄幻縹緲的意思吧。

風土是有科學依據的,這是肯定的。但是現在感覺有點過於追求這方面的研究。

風土重要嗎?很重要。比如同一個莊園的幾塊田,品質價格完全不一樣。

A田位於河邊上,土壤肥沃

B田位於上坡上,土壤貧瘠,岩石很多。日照時間相對於A長一點,風吹的比較多

所以,很明顯,同樣的葡萄品種,年份一樣。B田要比A田的品質高。

因為用於釀酒的葡萄,最喜歡那種土壤里有各種成分的,這樣會讓口味豐富,日照和風都有助於口味豐富。

此外,風土還包括葡萄種植,理論上來說葡萄藤越老越好。

不過,這麼多風土的東西表明風土的確很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是釀造技術,如果這個沒有,風土再好也是沒用的。


在東北的土地上,有一個叫響水村的地方,那裡有經過億萬年岩石風化和腐質沉積的土壤,土壤下面有一層厚厚的玄武岩石板,大面積的土地被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流出的純凈水源滋養,那裡晝夜溫差大,水稻生長周期長,長出的稻米顆粒飽滿,營養物質豐富,香甜可口。響水大米,一直被視為貢米,也是天朝最牛逼的大米之一。

這,就是Terroir。

現在,你拿這個完美的Terroir 給我種幾畝最好的荔枝出來試試。

Terroir 這個東西,在我看來其實原本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東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看看wiki怎麼說的:Terroir

國內最多的翻譯是風土,我覺得還是挺準確的。描述的就是種植作物的微氣候,因為兩塊不同的土地即便離得比較近也有可能因為土壤類型不同等因素導致種出來的作物有差別。

這一點基本可以認為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深色的土壤接受光照吸收的熱量就會比淺色的多,陽面的山坡接受的光照會更多,不同的土壤類型對水分的保持能力也不同,等等等等吧,諸多因素導致即便很近的地方,同樣的植物種出來也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一點點南橘北枳的意思。

現在正式回答你的幾個小問題:

1 你問到葡萄酒里的Terroir是不是科學,必然是講科學的,不然學釀酒的人都學占卜好了。但同時也有文化的作用在裡面,就是Terroir這個東西有時候被部分人神化了,在商業宣傳上,有的人會告訴你這個Terroir非常牛逼,釀出的酒舉世無雙,基本上Terroir成了保留曲目,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吹的時候就開始吹Terroir,在這一點上,部分法國人比中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2 你問區分是不是很細。對從事葡萄酒專業的人來說,每一個因素都應當被考慮到,對於越是精細的酒,越是要講究。品質越往上提升,提升一點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尤其對於講究科學的人來說,肯定是要全面考慮的,因為有些因素看起來影響並不大,積累起來有時候不小。但是最終這些原因產生了一個結果,你是否能通過品嘗結果判斷原因,是另外一回事。

3 人工和天然的是否能分辨。經過改造的環境和自然的環境,如果改造的結果是一樣的,當然區分不出來。比如兩塊非常接近的Terroir,如果一塊地水不夠,你洒洒水,跟另一塊可能就沒什麼差別了。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改造都像洒洒水這麼簡單。你面對的是一大片土地,而不是一盆花。所以一般還是因地制宜比較好,適合種大米的地方就踏踏實實種大米,不要去種荔枝了。

4 對文化的固守。你看到的永遠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東西,你覺得他們在固守文化,那是因為他們想讓你這麼覺得,因為這樣能賣個好價錢。當然,確實有固守文化的,那永遠是少數。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風土不僅僅是文化,不僅僅是中世紀勃艮第修道士憑土壤口感判斷適宜葡萄品種的。

列舉幾個風土種類。

1.煫石

2.頁岩

3.花崗岩

4.沙土

5.衝擊岩

6.石灰石

7.白堊土

法國這裡半夜了,我第二天再更新。我會把我在法國實習報告里的風土總結翻譯成中文貼到這裡。


中國有句話叫: 橘生淮南為橘 桔生淮北為枳

說的就是 terroir 的影響


葡萄酒中不確定,不精確,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部分太多了,這也讓不少虛假的說法混雜其中。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有識之士進入這個行業。

科學家根本不敢相信有多少關於葡萄酒的基礎知識還沒有得到確認。比如,雖然我們都知道葡萄酒因為其陳年能力而顯得寶貴——優質的葡萄酒是罕見的能夠在幾年,甚至幾十年陳年後變得更好的飲料食物之一。但我們對於葡萄陳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卻相知甚少。如果一些畢業生能研究這個領域,探究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一些酒能夠陳年,另一些酒不行。也許他們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方法來真正加快陳年時間,而不是如今那些純粹忽悠的,被宣傳能代替昂貴的酒窖和長年耐心等待的魔法小湯勺(編者註:指聲稱有醒酒能力的「酒鑰匙」)或是磁力酒墊。

另外一個結合了地質和土壤兩方面科學家的,有著巨大研究潛力的領域,就是最近被大量討論的關於岩石,土地,葡萄以及由這些產生的葡萄酒之間的聯繫。通過品嘗,某一類酒的和生產這類酒的葡萄園,彼此間看起來存在明顯具有統計意義的關聯性。這讓品酒的人對某類酒會公開的用「岩石風格」來描述某一類酒。拿德國莫澤爾(Mosel)的雷司令來(Riesling)說,他們大多生長在遍布板岩的葡萄園裡,他們的口感就常被形容為「板岩感的」。而這麼多年來,法國普伊芙美(Pouilly-Fumé)在英文中總被形容成燧石味(flinty),但法國人卻說是打火石(法:fusil/英:gunflint)的味道,也是因為葡萄園裡看起來像是燧石樣子的石英土壤。無獨有偶,在義大利埃特納火山( Mount Etna)斜坡上的火山岩上的出產的葡萄酒,有著明顯的熱量以及辛辣的共性,就從會被冠以「火山岩」的口感。同樣,對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普里奧拉(Priorat)產區來說,那些產自閃閃發亮被當地人稱為llicorella(一種混了了黑色板岩和石英土質)的泥土上的的紅葡萄酒擁有非常相似的高集中度。

我們這種好酒之徒都很熱衷於將岩石土地和我們的品鑒筆記聯繫在一起,直到在威爾士的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地理學家 Alex Maltman朝我們當頭棒喝,證明了為什麼從科學角度上來說,葡萄酒和對應葡萄園的土壤並沒有味道上的直接聯繫。石頭沒有味道,而植物與之也不產生任何直接的交互。對於土壤學家來說,檢測究竟泥土的化學成分如何影響葡萄酒的時代有可能已經終結了,而土壤的物理結構可能才是影響風味主要因素。所有人都認同岩石及土地的結構對於灌溉葡萄藤的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地質結構的影響可能比你想的更大。同樣,我們認為構成葡萄酒風土的因素是地質,氣候以及人工,如果大氣與泥土中的複雜微生物也參與其中呢?葡萄酒世界永遠希望有更多這個方面的研究報告。天知道有哪天,會因為有新鮮血液的進入,我們終於明白用「礦物質感」這個的品鑒術語背後究竟是由什麼因素導致的。

轉載自知味葡萄酒

http://tastespirit.com/p/20006.html

作者 傑西斯羅賓遜


不是玄學

舉個例子,就我所在的bourgogne而言,同一片山頭上,山腳下的葡萄品質和山腰上就完全不同。我問釀酒師這是為什麼,他說因為降水原因,有肥力的土壤都在山下,山下的葡萄生活的太安逸,就缺乏礦物質味,而山腰上的葡萄需要努力生長,肥力又不足夠,所以紮根深,釀出來的酒就有奇妙的礦物質味道。

但是!土壤結構僅僅是風土的一小部分,其他的還包括了架間距,小氣候等等等等……

當然,中國人現在有了錢,可以弄一堆鈣質土,建設一個可控溫室模仿需要的風土條件,但是terroir也有地方特色的意思,想模仿出這個東西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對待葡萄和酒的態度不一樣。

態度也不屬於玄學,而是對於品質的追求。


來首詩先:(安甜甜原創,安甜甜就是以下那個喝酒的姑娘)

我叫格瑞普,我是一顆葡萄,

我有一個夢想

我想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慌不忙,走走停停,看盡日出日落

但是,除了變得圓潤飽滿,我從未離開過我出生的那片土地,

雖然我很努力

雖然我很渴望

盼望了一春,一夏,一秋

我記得冬天的第一縷風,和最後一次日出

那天,我被摘下,我被壓榨,我被分離皮與肉,我被發酵

我沉醉在酒精里,睡了一整個冬天

來年,等我醒來,頭頂的木塞吱吱嘎嘎的響

我看到一個姑娘,我愛上了這個姑娘

與她唇齒交融的那個瞬間,才明白我的夢想

願她帶我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慌不忙,走走停停,看盡日出日落

---------------------------------------------------------------------------------------------------------------

其實葡萄釀造成酒的整個過程中即包含了自然決定與人工加工 兩個部分。我們假設所有的人工部分都如題主所說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工藝複製出來,單獨聊一下天然的這一部分

每一個vineyard的葡萄 種植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天然因素:

there ar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ccessful grape growing and the resulting quality of wine including: 培育出品質卓越的酒葡萄的關鍵因素:

location 地點位置-》決定是否適合種植葡萄的最基本因素

1.緯度

2.年平均氣溫

3.太陽照射的角度

topography 地形地勢-》關於vineyard以及其周邊的地形地貌,是否靠近山川湖海

1.靠近「large bodies of water」對於vineyard的影響

2.靠近山脈或丘陵對於vinyard的影響

3.海拔與斜度 及朝向對於vineyard的影響

4.不同地貌特徵產生的不同種類的風對於vineyard的影響

weather 天氣(微觀)-》包括日常的氣溫,降水量,陽光

簡單來說就是 看天吃飯的那種,今天啥天氣,明天啥天氣,幾天晴幾天雨

climate 氣候(宏觀)-》vineyard地處那種氣候環境中

整體來講 宏觀來講 溫度的走勢 四季的長短 降雨量的相對變化

soil 土壤

對於葡萄的生長,產量,質量,根莖的分布形態,營養攝取的比例,酸鹼度,濕潤程度的影響

grape varieties 葡萄品種

以上列舉的基本因素中除了葡萄的品種以外都是包含在所謂的「terroir」之中。

題主認為整個葡萄酒生產過程中 這個「terroir」 似乎占具了過重的比例(感覺他們對風土的執著有時候更多的像一種文化上的固守,儘管有可以保持原樣的替換方法,但心理上還是覺得天然的就是不一樣。

我覺得這個設定好像有點邏輯不正確

你這個「儘管有可以保持原樣的替換方法」這這這 能否舉出例子詳述一下呢?

其實對於terroir的執著的原因非常簡單,葡萄酒的種類本身就是因terroir不同而不同(要反駁題主的「設定」了)正是因為這種天然因素的組合過於複雜,幾乎難以複製,所以才彌足珍貴。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嘛~

葡萄的 nature nurture (不看後期的加工過程)

葡萄作為一種植物,它的所生所長完全取決於nature(品種)和nurture(terroir),所以terroir(風土)和varieties(品種)幾乎就是對葡萄種類(及其釀造出來的酒)的完全定義。

葡萄品種可以移植到另一片土地上,但是種出來的葡萄釀出來的酒卻是天差地別 其原因就在於terroir的不同呀~

terroir ------ a sense of place

題主問:「這些東西真的有葡萄酒人士區分的那麼詳細么?」

答曰:有!從接觸這個領域到現在,感覺得葡萄酒里的學問真是大大的。不詳述了,深坑。

(其實根本不敢自詡是葡萄酒人士,我只是對醇類感興趣的一隻小白,並虛心地做過一番小研究,考過幾個沒鳥用的小證。)

「土壤和種植因素可以人工實現」

首先terroir可以人工實現么?質疑一下

葡萄酒作為一個沒有所謂「正確答案」或者」標準配方「的存在,人工實現的意義在哪裡?

「對風土的執著,文化上的固守」

為什麼執著呢?因為稀有啊~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因為有了風土才有了這樣的葡萄和這樣的酒

文化上的固守 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葡萄,是terroir決定了葡萄的特質(character)

且不可逆

---------------------------------------------------------------------------------------------------------------

那天,木塞吱吱嘎嘎的響,我打開了一瓶酒

碰到唇齒的瞬間

我突然有了想要走遍世界的衝動


總下冰雹的勃艮第

有的grand cru經常周圍被砸遍也不砸它

所以 你說 這是科學 還是玄學~


當地礦物質和菌種不同。除了釀酒酵母以外,自然發酵的葡萄酒還有野生酵母,粘紅酵母,梅奇酵母等,產酒低,產香多的酵母,主要產酯的酵母。各種乳酸菌,醋酸菌。三十至三百種微生物,產生四百種成分,形成特徵香氣。

就像川酒酒窖里的複雜微生物群一樣,與空氣,水源,原料,屋樑上的落塵有關,外地難以模仿。

那些使用單一酵母粉的酒廠,如果不洗葡萄,也會引入產地野生酵母菌。

同一種葡萄酒酵母粉,分發到全球,複製使用後,會發生不同的變異。產香也會改變。


首先答題:科學,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扯到玄學的,反正我是看愣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這麼簡單的道理需要扯那麼多嗎?同一葡萄品種,風土不同種出來的味道當然會有差異。

你說我為什麼老喜歡拿風土說事?

不拿風土說事怎麼顯示我的專業!


謝邀,抱歉因為去救災手受傷了,喝了點酒...可能有點顛三倒四

並非是玄學...如果在葡萄面前放亞瑟王布偶或者是在在橡木桶前放1987木桐之類的可能有玄學效果...或者是十一連抽...啊可惡的庄司和「愛馬仕」(偶像大師)

胡言亂語了一番,開始好好答題

風土存在嗎?是跳大神嗎?

當然不是啊喂!你當是艦娘嗎

風土是酵母,礦物,土壤,光照等細微因素綜合出的東西,簡單的來說可能是微氣候吧,用這個名詞解釋可以嗎?比如說這個土很黏稠,稀釋,埋著銅礦,降雨過多,空氣潮濕,太陽太烈都是各種影響,比如說霞多麗生長在富含石灰岩的土壤中酒就會帶著鵝卵石的味道之類的

風土決定了葡萄酒的character,葡萄酒的特質這種東西是很重要的,風衣就是微氣候,影響葡萄酒特質的東西,並且很重要而不是可有可無,要不然單單葡萄做不到這種事情的

法國佬很膩歪,很遵守傳統,比如說,拿Cote de Nuits舉例子,那裡的泥土連一點都不能流失,下雨的都需要去撿回來,若是說這一點被神化了,我最多也就九一開贊成

那麼若是有幾位朋友提到,風土是否被過度神化了呢?我起床再講(算了強迫症實在是不爽還是簡單寫點)

並非是過度神化,風土這種東西,就和釀造方式、工業、貴腐菌之類的是同一種東西,比如Louis Jadot的理念是質量高的葡萄酒橡木桶更新,而風土就是這種東西,就算是過了一塊田,只要是分了vinyard就絕對是有細微的微氣候差別

風土不是玄學,而是科學,農業科學


兩塊蘋果,都是今天路邊撿來的,兩者隔了半個小時的車程。

一個在葡萄酒產區,河流靜靜的流過,陽光充足;

這張為今天照片。

一個在小山谷裡面,地勢起伏,涼風陣陣;

這張為今天照片。

這可能就是風物,最佳的寫照吧。

(小的不是沙果吧,那可就糗大了。。。)

另外,這個葡萄酒產區,在河岸的向陽部分,

一河之隔的對岸,葡萄酒的價格,只是這邊河岸的一半。

所以,風物是存在的。

1、我理解的風物,就是微氣候。

由於地形地勢、水流速度帶來物質沉澱的不同、水汽蒸發情況、土壤里礦物質含量、風是否從遠方帶來什麼微物質、風是否順著山坡爬到什麼程度、陽光照射角度和時間、夜晚氣溫下降情況等等,來形成的。

2、風物的東西,可否人工添加,人工模擬?

以冰酒為例,搬運一段高大上的描述,說明風物的要求有多麼的嚴格:

冰酒的釀造,對地理條件及氣候條件都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冰葡萄的採收時間比正常葡萄晚2-3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冰葡萄需要適當的環境濕度,以保證其能持續地自然脫水風乾,並且不會霉爛或過度干硬。

掛在枝頭的冰葡萄,不僅要經歷大自然風霜雪雨的洗禮,還要遭受鳥獸的啄食。

2個月後,當氣溫處於零下8℃並持續12個小時以上這個特殊的氣候條件出現時,就可以進行採收了。

這要求葡萄的種植區域在春夏秋三季的溫度都能夠滿足冰葡萄的生長需求,到聖誕節前後氣溫則要足夠寒冷,並且全年不能太過乾燥,要保持適度的濕潤。

這樣嚴苛的條件讓世界上能出產冰酒的地區屈指可數。目前,全世界只有德國、法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少數幾個國家的特定產區才有條件釀製出高品質的冰酒,因其獨有的稀缺性,所以它又被人們稱為「大自然賜予的禮物」。

然並卵。

上面講了那麼多,動歪心思的廠家,就用普通葡萄,放在冰箱里凍一凍,然後釀出美其名曰的冰酒。

更簡單的是,去超市買四樣東西:葡萄汁、橡木屑、酵母菌、糖,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加糖冰酒。

普通人是喝不出來跟「風物」冰酒有什麼區別,行家才能喝出來。

3,為什麼歐洲講風物,而中國不講?或者說中國講的少?

首先:地理條件不同;

歐洲常見的地勢為丘陵,河流縱橫,這樣就為微氣候的形成,創造了大的條件。

這個微氣候,可以具體到一個省、一個市,一個村,甚至路兩邊,都有差別。

中國常見的地勢為平原,一馬平川,所以相同的地方多,不同的地方少。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個一方水土,是指的很大的概念,大區啊,省啊,市啊,之類的。不是微氣候,而是大氣候。

其次,受眾不同;

另一方面,風物的概念,為高級農產品提供了觀念上的基礎,為不同等級的農產品,提供了不同要價的基礎。

例如波爾多,波爾多的紅酒比其他地區的貴,

波爾多地區下面還分不同的地區,

一個小的地區,再分不同的村莊,

村莊裡面,再分不同的地塊,

一路之隔,就價格差別特別大。

中國有的地方,產出的東西,就是不一樣,例如東北的五常縣大米,無錫陽山鎮水蜜桃,**的女子啊,龍井,大紅袍等等,後兩者講究的更厲害了,就細化到了幾棵樹的水平了。

但是中國傳統皇權社會,講究農業發展,不能餓死人,需要鼓勵大家努力耕作,不能總去想著什麼高級的東西,那土地都去種高級的東西了,普通的飽肚子的糧食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從皇族,到地方官員,都在有意淡化這種「風物」的概念,都在宣傳「種莊稼啊,種莊稼啊」,

「不要搞其他的啊,其他的都是玩物喪志啊」。

然後,中國的「風物」產品,都被皇上設立為上貢之地,普通人也接觸不到,也聽說的很少。

當然,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去的皇帝享用的東西,現在普通人也可以享用。風物的概念,以後在中國也會流行。

第三,地方自治的傳統不同。

歐洲的歷史是長期封建割據的歷史,大一統的時間不多。

歐洲政治傳統之一為地方自治,強調地方特色,地方傳統,因此,風物的概念,其實也是地方自治這個政治結構,所帶來的一個副產品。

對於風物的驕傲,與對於地方傳統和地方自治的驕傲,其實是一體的。

中國長期以來大一統,抵制地方特色,淡化地方傳統。

風物的概念,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結論:中國不是不講風物,講究得很,但是只在統治階級裡面講。


遇葡萄酒之時,必遇「風土」一說,這個常常掛在葡萄酒行家或「偽行家」口邊朗朗上口的詞到底是什麼來頭?它與葡萄酒有什麼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我們來一探究竟。

風土「Terroir」是一個法語詞,是一個所有葡萄酒愛好者都會遇上的詞,在法國葡萄酒的世界裡,它有著近乎於深不可測的含義,而在英語里很難找到一個確切的對應詞。

「Terroir」包含了葡萄受自然影響的方方面面,有較為全面的定義是指葡萄酒藉以在香氣和口味中反映地理來源的特徵現象。有時候,還擴充到微生物環境以及葡萄的種植方法。正因為這樣的可變性,要精確地定義「風土」顯得十分困難。

總的來說,風土涵蓋了氣候、陽光、地形、土壤水分供給等多種自然因素。

一個葡萄酒產區往往是諸多「terroir」的集合體,當然這些「terroir」之間可能存在某些共性。下面精選其中三個最廣受討論的因素詳細解說:

.1.土質

土壤的成分和結構:包括土壤的組成,這決定了土壤排水性的好壞和是否能夠給葡萄酒複雜的風味。

無論是土色、礦物質、構成、有機物含量還是深厚程度等都會給葡萄酒帶來極大的影響,它在風土中的地位絕然是最核心的。

傳說,古時的僧侶為了分辨不同的土質,採用舌頭舔嘗泥塊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劃分不同的葡萄園(climat)。

而關於土壤對葡萄酒的影響,實際上,新舊世界持有不同的觀點:

@ 富隆美酒學院 Richie 老師:

舊世界非常看重土壤。可能與產區大多擁有臨界氣候,土壤的輕微變化就會對酒帶來明顯的影響有關。而葡園細小,土壤的差異對酒風格的轉變尤為凸顯。經過數百年的耕作釀造,釀酒師們足以總結出一套與土壤相關的葡萄酒風格記錄。

新世界的酒廠通常缺乏足夠說服力的歷史積累,而且葡萄園的面積較大,經過混合後反倒無法把土壤的特色展露出來。所以他們更喜歡把土壤與氣候因素相結合,研究單一葡萄園的小型氣候。

——著名產區的常見土壤

▲ 石灰質黏土(Limestone Clay)

▲ 海洋生物化石豐富的石灰石(Kimmeridgain)

▲ 河床沉積的卵石(Pebbles)

.2.氣候

——氣溫

從大氣候到微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量等均決定葡萄成熟期的長短,成熟時含糖量多少和酒精度的高低。熱帶地區總有較高的酒精度就是這個道理。

相反,酒的酒精感越明顯,果香也就更加濃厚。同時溫差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氣候溫和,變化較少的地方,就顯得更精緻優雅;溫差變化劇烈的地方,所產的酒更濃縮有力。

葡萄是一種溫帶植物,喜好偏涼的氣候。而且,春夏秋三季的平均氣溫越低,所出產的酒酸度越突出,風格更精緻。

——海陸關係

另外一個影響巨大的氣候因素就是海陸關係。海洋往往是一個地區的水分來源,並能夠平衡氣溫的波動,冷流或暖流的存在更讓一個原本氣候不適的地方得到調節,成為適於釀酒的寶地。

@ 富隆美酒學院 Richie 老師:

臨界氣候的區域往往出產最精彩的葡萄酒——就是氣溫接近該產區主力品種可以成熟的最低點。在這種氣候下,葡萄的生長成熟較緩慢,所產的酒擁有更複雜的香氣和更深厚的底蘊進行陳年。但是,這種氣候也意味著極大的年份波動性,釀酒師每年都面臨顆粒無收的險況。

——常見氣候類型

丨海洋性氣候

多降水和小溫差的特點讓葡萄酒的風格平衡精細,而且類型多樣,如:

▲ 法國波爾多 Lafleur Petrus Vineyard

▲ 法國盧瓦雨河谷南特區 Nantais

▲ 澳大利亞 Margaret River Vineyard

丨地中海氣候

降雨集中在葡萄休眠的冬季,而在夏秋的生長季節則顯得乾旱而陽光明媚,這種氣候符合了優秀葡萄酒所喜好的環境。

如: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南部、美國加州、澳大利亞的南澳省和智利等地區都是地中海氣候的著名產區。

▲ 澳大利亞 Kalleske Vineyard

▲ 智利 Santa Carolina Vineyard

丨大陸性氣候

降雨較少,溫差較大。強烈的溫差使這裡的酒顯得較粗野和集中。如:

▲ 阿根廷 門多薩 Finca EL Origen Vineyard

▲ 西班牙 杜埃羅 Ribera Del Duero Vineyard

.3.葡萄園的位置

結合上述的兩點,葡萄園的位置決定了園內葡萄生長環境的溫度,受光程度和排水性等多個方面。另外,還有一些決定性的條件影響著葡萄的風格。

——海拔

海拔的不同,地質特徵(高山、峽谷),都會改變葡萄的生長發展,而周圍的植物、微生物和大型水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葡萄酒的口味。

例如,阿根廷門多薩葡萄園位於海平面4000英尺以上,擁有複雜且強大的雪山融水灌溉系統,高海拔的冷涼環境可讓葡萄保持細緻的風味,更利用高原的高海拔和晝夜溫差大的特點,釀出酸度與平衡度俱佳的出品酒款。

丨坡度

有一定坡度的葡萄園總能出產比較好的葡萄酒,是因為坡地擁有能夠改善排水性的特質。

地勢較高的葡萄園溫度適當,而朝向東方和南方的葡萄園的光照條件比較好。例如在勃艮第的特級園,基本上都是在山坡地帶,朝向東或南方的坡地。

希望能解答到你的疑問。更多實用技巧:這次,我們為您整理了一份葡萄酒知識大餐


盲品才知道


手機,簡短一點吧。

風土不是玄學因為它是有一個因果關係的。可是又不算是科學因為這因果關係沒有一套完整的歸納法。只能算作是一種經驗的累積。

為什麼題主說法國人喜歡這一套。

以葡萄酒為代表的各種農產品來說。從腌香腸到乳酪,法國都有一種叫做原產地命名保護的東西。我隨便瞎翻譯的差不多就是這麼個意思。

以葡萄酒來說,勃艮第最最看重這個東西。某個村,比如nuit St George 好了,要用這個村的這個品種的葡萄遵循這個村裡大家規定的方法來釀的葡萄酒才能冠這個村酒的名。不然你就只能冠一個更粗泛的名比如勃艮第什麼的。

風土為什麼重要呢?同樣以葡萄酒為例,法國有很多葡萄酒的產區(不止法國,很多舊世界的酒也是)有規定比如你不準澆水,不準搭棚...各種依靠改變葡萄生長環境來影響品質的事情都不能做。你只能做諸如疏果之類的事情來提高品質。於是乎在葡萄的生長周期里,天候的影響就非常明顯。比如葡萄開花的時候天氣陰冷花開不足,結果就少,結果的時候太陽又少導致糖分不夠什麼的(吶我只是舉例啊,有些葡萄就是要糖分不夠的嘛)。既然不準澆水,葡萄植株的根就要往下扎得更深去尋找水分。於是這片土地的土壤特色也會被帶進葡萄果實里,注意這是真的,不是玄學,不用經過特別的培訓很輕易就喝得出來。不然為什麼買葡萄酒要看年份呢?你去買加州酒,澳大利亞酒,其實年份沒有那麼重要。人家的葡萄是標準化生產的嘛(啊也可能我說錯了,新世界酒的簇擁別打我),今年天太冷我就搭個棚,明年天太旱我就多澆水,反正葡萄的品質和特色基本可以保持在一個水平。像法國這種今年旱旱死明年澇澇死,什麼花期時下場冰雹把植株都打爛導致減產六成的事情,其他地區不太會發生吧。

你問題里說的可以靠施肥什麼來改變,對葡萄酒來說這在法國義大利大部分的知名產區都是不準的。

不單是葡萄酒。歐洲很多地方的豬肉製品,火腿腌腸,會告訴你這這豬是哪裡生哪裡長,在哪裡被宰用什麼方法腌制都有明確規定,雖然現在不法商人越來越多,但理論上你買有命名保護的農產品基本是有品質保證的。

乳酪,乳酪就更是了。同一個地區的同一種乳酪,冬天產和夏天產風味不同我會瞎說嗎……因為有些山區夏天牛放養吃草,冬天大雪封山了吃飼料,出的奶就有區別。這難道不是風土的另一種體現?

好了孩子奶完了我手也麻了就這樣吧。有興趣咱們再聊別的。


關於葡萄酒的微觀風土技術:這項技術旨在理解同一個葡萄園裡看起來相同情況土地里生產出來的葡萄酒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徵。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