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聽【明天會更好】會有想哭的衝動?
特別是聽到「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溫暖的感覺,然後就覺得鼻子一酸…高潮的部分倒不覺得,整首歌的主旨覺得會比「明天會更好」更寬泛和博愛
明天會更好1985 台灣群星合唱
明天會更好 1985年台灣群星原版。
0:26 蔡琴、0:33 余天、0:40 蘇芮、0:46 潘越雲、0:54 甄妮、1:01 李建復、1:07 林慧萍、1:13 林芷蕾、1:21
黃鶯鶯、1:34 洪榮宏、1:46 陳淑華、1:53 金智娟、2:00 王夢麟、2:06 李佩菁、2:15 費玉清、2:44 齊豫、2:50
鄭怡、2:57 江蕙、3:03 陽林、3:11 大合唱、4:03 蘇芮、4:29 余天、4:55 大合唱*2 時間
一個上升期的大時代之精神寫照。這種大情懷的歌,現在太少了。
Me too!!歌中對精神生活的種種描繪,羅大佑不愧為教父
這首歌是台灣版(也就是原版)最好。當時正是華語流行樂壇上升時期,不法各路好手。這首歌不僅詞曲一流,還集中了台灣地區一流歌手,這些都是它成為經典的原因。還有一點:注意寫歌的時間——1985年。當時國民黨威權統治逐步放鬆,島內一步一步看到了自由和民主的光明,(當然,對這種「光明」是否真的光明,這裡不予評價)所以這首歌的基調是樂觀的。
這真的是我鬧鐘鈴聲 每天早上聽到它響的時候 就會有種心情很好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感覺 然後一早上都會覺得很開心嗯...我自己是覺得有種兒時回憶的感覺 就會讓我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 我還是那個我而且歌確實是很好聽~
@踏踏實實 已經完美解釋了,這首歌就一個字「真」,無修音,無假唱,無整容,原版MV中,各位歌手的表情就跟你我一個普通人一般,部分人連化妝都省了,在華語樂壇30年里都罕有;
華語MV普遍有精緻過了頭,遠離生活的感覺,難以帶來真正的共鳴 ;
或許這是公益的力量吧這些回答裡面都說 你們聽到《明天會更好》會有感動的感覺 可是我每次聽都是有種悲傷又有點恐怖的感覺 不是因為歌詞 而是那個旋律
每一段總是有種表面上是向上的 實際上是在在向下的感覺 特別是每一句的最後就覺得腦海里浮現出一個眼含淚水 近乎聲嘶力竭地在呼喊的面孔小的時候有一次參加電視台的節目有一個舞蹈節目的配樂就是這首歌 當時就覺得這首兒歌怎麼這麼悲傷 有點像是哀樂 每次聽到都不舒服 後來在網上聽到了所謂的《黑色星期五》 真的感覺這兩個旋律有點異曲同工
《明天會更好》作為一個想要給予人希望的歌曲 按理說旋律應該更加明快 可是現在的旋律好像一個人在嗚咽哭泣或許作曲者想表達的就是通過回憶那些所有的不幸(歌詞里也有關於非洲饑荒等的描寫)給予人們反向的激勵 告訴人們今天的生活是如此令人悲傷的 但是明天會更好 再結合80年代的台灣這樣的背景 剛剛解禁 百廢待興 這樣解讀也不是沒有道理但總之我每次聽到都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的感覺好的作品永遠能打動人心,產生共鳴~~共鳴的結果就是淚奔
因為非洲飢荒,為了募款,還有祈求世界和平
首先是英國的wham合唱團唱的do they know christmas
美國不甘示弱也來個we are the world
然後台灣就""明天會更好""了
所以才有""帶來遠處的飢荒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這段歌詞
我沒有去仔細挖掘,但貌似這首歌詞並不是羅大佑所寫,在85年台灣復國40周年(日本投降40周年),一群有志青年在酒吧,回憶、紀念這40年,一人一句寫在一個鋪開的香煙盒上的,然後一起找到羅大佑,請他譜曲。當時羅大佑把煙盒紙塞在上衣口袋裡,開車下班回家,在忠孝東路上遇到滂沱大雨,大到視線受阻車子開不了,無聊拿出來看這歌詞,然後被感動了,回去很快譜好了曲,於是成為經典!那時候是個好時代,那時候是大師輩出的年代,那時候真好!
那時的台灣確實充滿活力,一個上升期的真實寫照,全面進步,兩岸也基本認同統一,雖然kmt極端反共,但當年至少是個令人尊敬的對手!反觀現在的台灣,民粹泛濫,活在小世界裡,盡流行些小確幸,說他們是中國人那是對中國的一種侮辱。我雖不大喜歡gcd,但我相信華人未來的希望在大陸
我童年的記憶
分享 成龍 的歌曲《拯救 (2013再生抒情版...》拯救 (2013再生抒情版) (分享自@蝦米音樂)
聽聽這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這是羅大佑作詞作曲的,羅大佑比其它華語作曲家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推薦閱讀:
※哪本書讓你懂了點愛情?
※你遇到過什麼很像偶像劇的情節?
※戀愛四五年最後發現不合適想要分手該怎麼說?
※如何看待家長把孩子的解釋定義為頂嘴?
※女生怎麼看待自己心目中的「男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