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特徵之外,子女與父母在心理和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有沒有研究或理論的解釋?

相似性舉例:

  1. 女兒找的老公很像自己的父親,或者子女建立的婚姻生活像父母生活的翻版;
  2. 父母(或某一方)吝於讚揚他人,子女也比較不喜歡誇讚行為;
  3. 父母由於當時的家境或其他習慣力量等非常節儉,子女即使已經生活水平大有改善,仍在細節方面保留節儉的印記(這裡描畫的是行為模式)。比如父母覺得打車浪費錢,子女在打車方面也會受此影響。
  4. 父母(或某一方)內心渴望獲得別人認可,對他人評價敏感,子女也有此心理和行為特徵,對他人評價更為在意。
  5. 諸如此類,希望觀者已明白我想表達的問題。


謝邀~

除卻基因上的相似造成相似的生理結構和生理特性外,父母對子女的發展環境也有很大影響,並且子女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父母。

1. 父母所在環境決定子女發展環境

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成長環境很大程度都是父母選擇、而子女被迫接受的。比如你從小長大的地方,你的家庭環境,日常飲食,每天看的電視劇等等。同父母在相同的環境中生存,子女與父母接受的信息相同,生活節奏和方式相似,自然會發展出很多共同點。比如,一個出生在中國的孩子和一個出生在美國的孩子,顯然,他們每天看的新聞聯播都不一樣,自然,中國孩子更像中國父母,美國孩子更像美國父母。再比如父母很富裕,那麼孩子的成長和職業選擇就會相對更自由,他們會更注重自我發展,而較少受到環境的限制。

2. 父母主動影響子女

父母為子女選擇的書、學校、朋友,父母對子女灌輸的觀念,父母對子女的行為管束,這些都體現了父母的性格和價值觀,而他們或多或少會影響子女的性格發展,有的會產生相似(比如價值觀的灌輸),有的則會產生更大差異(比如父母是暴發戶,自己沒文化,但送子女到很好的學校,這就可能產生比較大的差異)。

3. 子女主動模仿父母(或排斥父母不成功的地方)

最明顯的是口音。子女會模仿很多父母的行為習慣。另外,子女通過觀察父母的生活,結合自己慢慢發展的道德觀、世界觀,會對人際關係產生一系列的判斷,比如產生「好爸爸/壞爸爸」、「好媽媽/壞媽媽」的判斷標準,進而影響日後在人際關係中的判斷。另外,子女也會學習父母解決人際關係中矛盾的方式,比如是依靠誇讚、批評、堅持、讓步、獎勵還是懲罰,子女從父母處學習的這些策略會影響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日後的交際圈。而父母失敗的關係/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可能會使子女在這方面更混亂,相似性也不是絕對的。

4. 子女影響父母

就像父母會影響子女一樣,子女同樣也會影響父母。首先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原本家庭中兩人關係變成三人關係,一些平衡被打破,造成父母兩人的分工、權力、甚至地位的改變(比如之前兩人都負責賺錢,現在一人負責帶孩子一人負責賺錢,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再比如如果孩子親媽媽,倆人站在同一戰線上,則父親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接著,子女開始接受父母的影響,並對父母的影響產生反饋,這些反饋也會改變父母的行為策略,比如有些孩子聽話,那麼父母會變得更耐心、更講道理,產生良性循環;而有些孩子特別任性,那麼父母則會變得更暴力、更不耐煩,產生惡性循環。另外,有很多父母表示,自己在跟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溝通技能和換位思考的能力都獲得了提高。

整體來說,這個答案是想說明,父母和子女之間,他們的影響其實是相互的,能不能產生相似性以及如何產生相似性,不能只看父母,也應該看社會大環境,以及子女對父母的影響。


理論很多,我來拋磚引玉一下:

1. 精神分析流派認為子女在無意識複製父母的生活,作為父母生命的延續品。比如有一個下屬分支叫客體關係流派,其觀點認為,子女和父母形成的關係(「客體關係」)會不停地在子女後期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上復演。

2. 行為主義流派,或者社會認知流派,認為這些行為都是習得的,近似於中國人所說「言傳身教」。包括小時候父母的獎勵和責罰,都大大影響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也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得到,比如哥哥花錢大手大腳,被母親批評,弟弟就會用錢謹慎一些避免責罰。

3. 部分共性可以用基因來解釋。


推薦閱讀: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
罰坐板凳(time-out)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何才能不獎勵出「白眼狼」?
孩子這個毛病真是病,得治!不然會窮一輩子

TAG:心理學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