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樓房的人鄰里之間更冷漠,是不是因為樓房沒有院子,使人心理上的安全距離受到了挑戰?

人們都抱怨進了城了,住了高樓了,鄰里之間卻更冷漠了。很多社會學家也呼籲加強社區關愛。但我覺得,如果不改變人們「住樓房」這個事實,鄰居之間只能繼續冷漠著。

住平房的往往是同村或同單位的,穩定,甚至已經認識了幾輩子,住商品房的認識時間短,再加上租房的,流動性強,彼此更是不熟識。這是一個原因,可是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以前人住的是平房,家家有院子,無論大小,總算是作為陌生人進出自己家的一個緩衝地帶,有啥人來,要麼站在大門口說幾句,或者站在院子里說幾句,最後才是進入屋門。而客廳和卧室往往是一齊排開的,客人在客廳里並不能輕易看見卧室的情況。

現代人住樓,和外界,和鄰居,僅僅一層薄鐵皮門之隔,鐵皮外面是陌生世界,鐵皮內部就是穿著背心秋褲的居家的人們,所以讓人心理上非常沒有安全感。你和別人要麼不接觸,要麼就直接推開鐵門進入那封閉狹小的家,直接面對的就是穿背心秋褲的別人,所以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其實是很不適應的。

所以,樓房讓人們之間挨的更近,但人是需要安全距離的,所以人不自覺地就把那扇鐵門關的更緊,來排斥這種靠近。

試想一下,如果你和你對門的鄰居都是住的小院,是不是見了面更容易打招呼呢?

希望心理和社會學大神能分析一下。


因為城裡人忙,每天朝九晚五,不像農村人有農閑時間,自然也沒空和鄰居「聯絡感情」。

舉個例子,因為我工作不坐班,經常9點才起床出門,下午大概五點多就回家了。我隔壁鄰居每天8點不到準時出門,晚上往往七八點才回,根本打不著照面,談何聯絡感情?

但是小區裡帶孩子的奶奶姥姥們,因為成天在小區里推著孩子閑逛,互相聊天打發無聊時光,倒是感情好得很。

所以歸根結底不是高樓給人隔閡,而是忙碌讓人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和陌生人溝通。


開什麼玩笑,我早7點出門,晚9點到家。你讓我嘮家常。。?


鄰居溝通有了新模式

不再是串門

而是大家在業主微信群里嘮嗑

很有意思的


我特么哪裡有時間去和一天都不見得能見一面的人打招呼!


關鍵是時間不統一,普通大學的研究生互相不屬於一個導師或者實驗室,作息時間不相同,平時就算住一個寢室都沒什麼交流,回去可能別人還沒回來或者別人已經睡死了。軍校研究生就是因為作息時間一致,集合多,集體活動多,碰面多自然就熟了,在一個隊里,就算不是一個專業的也比較熟。

關鍵是作息時間的統一。


推薦閱讀:

TAG:城市生活 | 心理 | 社會行為 | 安全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