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時候好人不長命,惡人活千年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讓我們來一同探討。&<好人不長命,壞人遺千年&>這的確是身邊常常會遇到的現象。不過在這裡必須先明確一下到底我們要怎麼理解好人,壞人,惡人,善人這四個詞。這四種評價都是相對的概念,都和當時流行的主流價值觀念直接關聯。比如,把遠古母系社會中的女巫(會與多名男子發生性關係)擱在現代的價值系統里看,那就會被稱為壞女人,賤女人等等;把李白放在現在的價值標準中即為壞男人,不顧家,酗酒成性,吃吃喝喝。可以為詩仙框上這麼多的罪名。

下面摘一段文字便於理解好人與壞人。

一、 從人性上看,「好人」「壞人」的分類和評判是片面、錯誤的。 人可能做好事做壞事,但人卻沒有十足的好與壞。人的「好」與「壞」即意味著「善」與「惡」,因為人性是複雜的、立體的、是善惡共存的。一個人既會有善念也會有惡念,可能既做好事,又做壞事,就象一個殺人犯卻可能很有孝心,因此沒有純正的「好人」「壞人」。 二、從語辭上看,孤立的「好人」「壞人」的評判缺乏參照系。 人的主觀判斷可以是客觀的,比如事物的物理屬性,象一個東西的顏色、形狀,你看到是紅的,客觀上它就是紅的,除非你是色盲;你看它是圓的它就是圓的,除非你視力障礙。但如果是評判涉及到好壞、美醜、優劣、大小等比對意義或者是「很」「比較」「非常」等修飾辭彙時則通常都是主觀的,因為此類評判必然要有個參照系。例如一個身高180cm的小伙,身高180CM是他的物理屬性是客觀的,但說他是高是矮?如果他是個籃球運動員,那我說他太矮;如果他是空軍飛行員那我說他太高。在沒給定參照系的狀況下給出的評判,必然是以其內心主觀設定的參照係為參照作出的,定然也是主觀的。 三、從哲學意義看,這種定性籠統而無意義。 一個人是「好人」或是「壞人」,這是一種定性,定性應從定量開始。如何定量,有兩個維度,一是這個人的思想是好是壞,二是這個人的行為,即做的事是好是壞。因此要給一個定性為好壞之前,我們應當測量1這個人的好的、善的念頭的個數次數或者時間長度,2壞的、惡的念頭想法的個數次數或者時間長度;3這個人做的好的、善的事的件數或者時間長度,4這個人做的壞的惡的事的件數次數或者時間長度。最終根據計算結果得出這個人是好是壞。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樣的念頭和事情是好的善的,又什麼樣的事情是壞的惡的呢?如果非要找一個公正客觀的考量標準的話,那看似只能是倫理道德,但倫理道德有時也因立場不同而模稜兩可或大相徑庭,就象文天祥,宋朝說他「民族氣節」元朝說他「負隅頑抗」你自己當局長,你手下想當局長你說它是野心勃勃心懷叵測,你當科長想要當局長你愛人說你有志向這才象男人;第二,人的思想和念頭其實是無法測量的,只能通過其行為來考量,而行為並不能真實地反應其思想,例如企業家做慈善,可能只是為了揚名,王莽早年累積威望只是為了篡權;第三,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動態變化的,今日的勞動模範明天可能變成貪官污吏,今日的囚犯明天可能洗心革面成企業家慈善家,所以這種測量應該在什麼時候進行?只能是這個人的生命終結之後,也就是說,說一個人是「好人」「壞人」只能是一種「蓋棺定論」,即便是蓋棺定論也很可能隨著個人或社會的評判標準的變化而發生本質的變化。就象毛澤東,現在你也無法去給他蓋棺定論是好人還是壞人! 四、從心理學意義看,「好人」「壞人」的說法是一種感知而非認知。 所謂「好」與「壞」「好人」與「壞人」,是人站在某種立場上基於某種標準給予的主觀的評價和判斷,實際上這種立場和標準通常都是自我的和主觀的,人永遠都是站在自己所處的立場和角度,以自己現有的世界觀價值觀來考量他人。如果一個青年小伙在公交車上給你從座位上拉起來而讓一個老太太坐下,你會覺得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大多人的反應都會覺得這個人是個壞人,會覺得這個老太太肯定是他的什麼人。如果這老太太跟他素不相識呢?你會覺得他就是好人嗎?不會,因為你會覺得他犧牲了你的利益成就了他的虛名和公益心,他依然是個壞人! 綜上,所以,但一個人甲說另一個人乙是「好人」的時候,我們不能去定性乙確實就是個好人,我們只能得出這麼幾種可能的推斷:1、甲得到了乙的幫助或者從乙處獲得了某種利益;2、乙在甲的視線範圍內做的好事多於壞事;3甲對乙有好感,這種好感不一定與乙的人品有關;4,甲正在說一句對乙的空洞的場面的恭維話。反之類推。

———————————————————

綜上,對於一個人好壞善惡的評斷意義不大!重點在於判斷一個人真假。在道家眼中,倡導的是做真人。返璞歸真,返老還童。只要做到這一點,長命百歲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那麼,好人和壞人相比,那種人更真一些呢?答案明顯是後者,我想壞人之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壞人可能比好人更真實一些,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定位。我們要承認,有許多好人,善人,自己家裡分內事都沒處理得很多,就到外面來對他人奉獻愛。這個愛的發心多半是為了博得他人稱讚,畢竟做分內事做再好也都是應該的,得到家人稱讚的可能性不高。另一方面,幫助他人的這個動作真的能幫到別人,令到別人好起來嗎?大多數情況都不是這樣的。溺愛孩子等於廢孩子武功,一味寵老婆可能讓老婆的脾氣異常古怪,長期幫老人做家務可能會讓老人喪失存在感。甚至中醫幫人醫好修道病後反而會阻礙病人發覺自身心理結構存在問題。所以善惡還能界定么?我想說至少站在肉體人的角度,我們應該承認我們並非全知全能,我們無法準確界定一個所謂助人的動作是好是壞或善或惡。索性不去想這麼多,好好做自己,好好嘗試摘掉面具做一個真人,也許正應了這句話:沒心沒肺,才能活得不累吧。


功過不相抵,有些寵物現在過得比人好,雖然是畜生道,依然有福報。同理,有些惡人也種過福報,還得享受,行為與結果中間還有個緣牽引,所以時間上不是立刻的,一輩子在凡人眼裡是觀察極限了,在漫漫輪迴里就是一秒一剎那


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大學生賣豬肉日入萬元,初中沒畢業開公司成為人生贏家,好心人扶老太被訛賠的傾家蕩產……

等等。

人們能記住並願意相信這種有噱頭的結論,原因是它發生的並不多而且滿足宣洩情緒的需求,而並不代表整個群體大多如此。


用法國大革命時期保守主義者邁斯特的說法,正是義人受難,才證成了人類的道德。如果人類行善積德只是為了獲得好報或良心安慰,則道德將墮落為簡單的因果決定;所謂義人,就在於他明知自己的抉擇可能帶來不利的後果,仍毅然決然地投身其中,這才是真正的道德良知。


因果通三世啊!而且有時候報應沒那麼快來,需要幾十年,乃至報應在那個惡人的兒孫身上。


這也是我一直想問的。雖然我每做一回好事不期待有啥善報的,但我目前每做一件(無論大小)善事都會跟著有倒霉事發生!捐錢會掉錢、遺失手錶等事很多就不舉例了,試過一次獻血差不多算是扭曲了我人生,讓我懷疑了人生!所以現在我做什麼善事得三思而行!求各位指導一下,我一直耿耿於懷!


吳思:平反清算周期律_歷史_鳳凰網

總而言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話大體不錯,但要打個折扣。從數目上說,前一句大概七八折,後一句大概四五折。接下來的話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何時才算時候到呢?一代權勢淡出之後。時間越久,折舊越重。經過兩次打折,儘管平反了,但是補救不足。儘管清算了,但是追究不足。這些不足部分,就是當事人的凈損失和凈收益。一代又一代地積累下來,這些損益必將產生影響,類似自然選擇對不同物種的影響,就好像降水量減少三分之一將導致眾多物種的興亡及生態系統變遷一樣。一年又一年,一輪又一輪,大好河山逐漸改變了模樣。

最高權勢的自我糾錯

中國皇帝並不都是無法無天的傢伙。有的文弱心虛,有的信仰神明,有的重視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於是我們也可以發現最高權勢的自我糾錯。

1425年,朱高熾剛當皇帝,弋謙就上了一篇言辭激烈的摺子批評時政。皇上知道弋謙這人骨鯁,也不怪罪他,可是忍不住厭惡,見了他就沒好臉。眾臣看出皇帝的心思,便聯合起來攻擊弋謙「賣直」,要求皇帝法辦他。皇上寬宏大度,僅僅剝奪了弋謙上朝的權利。沒想到,消息傳開,眾臣紛紛閉嘴,一個多月沒人上疏言事。皇帝急了,他剛剛登基,很想做好工作,眾人自我保全,默不作聲,這工作如何開展?於是皇帝下詔做自我批評,讓眾臣直言無諱,並恢復了弋謙上朝的權利。可惜,這位善於正確處理個人情緒與長遠利益關係問題的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我們無法把少見的好人好事講下去。不過皇帝當久了,位子坐穩了,有了自信,謙虛的皇帝也難免霸道起來。這也是一種常規。朱高熾死前已經顯露出這種跡象,他將一位勸他養病期間遠離女色的大臣關入監獄,臨死那天還痛罵他,要治他重罪,留下一個需要平反的冤案。

嘉靖皇帝英察自信,果於刑戮,又頗護己短,弄死過許多要求他平反冤案的人。這樣的皇帝可能為自己造成的冤案平反嗎?可能。我知道有過一次。嘉靖迷信神仙,大興土木修建大高玄殿,誰反對就把誰痛打一頓投入監獄。有三位跳出來反對,已被關押多年。又有兩位跳出來營救,也被「棰死獄中」。嘉靖26年(1547)11月,大高玄殿發生火災,皇帝上露台祈禱,火光中隱約聽到一個聲音呼喊那三位的名字,說他們是忠臣。皇上趕緊傳詔將他們釋放。由此看來,皇帝怕天地神靈,也是小民之幸。碰上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皇上,大家就只好看著他一條道走到黑了。

清算和平反的虧空

《明史》給我留下一個印象:在有名可考的記載中,清算力度不如平反力度。一正一反,同屬讓開權勢的公正,善有善報如果還有七八成,惡有惡報似乎不足四五成。一些當時已經臭名昭彰的傢伙,例如特務頭子太監汪直,引導劉瑾作惡的焦芳父子,萬曆派下去搜刮的稅監們,經常留下一筆「竟得良死」的記載,連清代史家的筆下都透出一股怨氣。這是什麼緣故?

崇禎皇帝為人剛愎操切,懲罰的力度往往大於獎勵。看看這位偏愛報復的人如何清算前朝閹黨,可以明白惡報弱於善報的道理。

《明史》說,崇禎收拾掉魏忠賢之後,開始清算逆黨。他讓大學士韓爌、李標和錢龍錫(近似總理和副總理)開一個名單。這三位大臣不想「廣搜樹怨」,僅僅開出四五十人。皇上嫌少,讓他們重新討論,結果又增加了數十人。皇帝不高興了,親自分出「贊導、擁戴、頌美、諂附」四項,讓他們往裡添人。皇帝還讓他們把內廷宦官的同惡者列入名單。韓爌等人推脫說,他們不知道內侍的情況。皇上說:豈能完全不知道?就是怕得罪人吧。

過了一天,皇帝將這幾位召入便殿,只見桌上放著一個布囊,裡邊裝了許多章疏。皇帝指著說:這些都是奸黨頌揚魏忠賢的上疏,你們可以把這些人的名字整理出來,列入逆黨。韓爌等人知道皇帝的決心難以挽回,就設法把此事推給別人,說:臣等的職責是起草文件,不熟悉法律條文。於是皇帝召來吏部尚書(近似組織部部長)王永光,讓他處理,王永光也說自己「不習刑名」。皇帝又招來刑部尚書(近似最高法院院長)喬允升、左都御史(近似監察部部長)曹於汴等人,這才開出一份包含270多人的逆黨名單,並擬出了從凌遲到革職的處理意見。

一件並不複雜的事,皇帝親自布置,親自推動,甚至親自提供證據材料,居然讓臣下連踩五腳剎車。假如皇帝拿不出那些「黑材料」,假如皇帝不一催再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結局不難想見。這其中的利害計算,皇上聖明,早已一語道破:怕得罪人。史家也寫得明白,那些人不願「廣搜樹怨」。

清算與平反不同。清算可以為受害者出一口惡氣,卻不能帶來官職俸祿,損人不利己的事自然人人迴避。平反則不然,既光明正大又有正面好處,利人利己,願意做的人自然比較多。這一利一害之差,足以解釋清算力度不及平反的現象。設身處地想一想,面對利害屏障,皇帝尚且讓人推來擋去,那些受迫害的當事人又能鬧出什麼名堂?這些前勞改犯,或者他們的文盲後代,滿臉怯色一身灰土,讓人家推三阻四折騰了幾個月,究竟是出氣呢還是找氣呢?報復的心思能不衰減嗎?衰減了,無人追究了,惡報又從何而來?

更要緊的是:最高權勢幾乎是不受追究的。崇禎清算魏忠賢和閹黨,卻不追究他們的總後台、自己的長兄天啟。嘉靖和萬曆皇帝是製造諸多冤案的主犯,但他們的接班人是親兒子,大平反只能配以小清算,弄出幾隻替罪羊來就算交代了。最高權勢清算前任是有底線的:他們必須尊重傳位的先輩,必須維護皇權獨大的體制,這是他們合法統治的基礎。而且,恩歸自己,怨歸他人,這種體制正是最高統治者為自己精心設計的。既然這套報應機制的核心就是一個大漏洞,我們對整個體制的公正程度自然不能期望太高。

清算不足和平反不足並非小事。在時間和力度方面的利害計算對當事人的選擇大有影響。魏忠賢的死黨之一,右僉都御史(近似監察部部長助理)劉志選,曾經挺身抗議萬曆皇帝鉗制言論,為忠臣鳴冤,結果被皇帝貶謫,被貶之後又挨整,家居三十年不得平反。萬曆死後還是靠拉關係當上工部主事(近似處長),恢復到被貶謫前的官職。此時劉志選年過七十,彌補損失之心極其強烈,於是一改前轍,幫助魏忠賢鉗制言論,冒著生命危險替他攻擊皇后,迫害清流,吹捧惡棍同黨。他也知道這些罪惡將遭到追究,但《明史》上說,劉志選認為自己年老,必定死在魏忠賢之前。那是天啟六年,魏忠賢58歲,幾乎比他小20歲,劉志選的利害計算透徹之極。奈何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天啟皇帝23歲駕崩,魏忠賢敗,劉志選被判死刑,自己先上了吊。6假如天啟不那麼短命,假如崇禎不那麼操切,劉志選就投資成功了。同樣,假如萬曆冤案的平反更加徹底,讓他的第一次投資得到合理回報,劉志選也就不必冒險改轍了。

總而言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話大體不錯,但要打個折扣。從數目上說,前一句大概七八折,後一句大概四五折。接下來的話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何時才算時候到呢?一代權勢淡出之後。時間越久,折舊越重。經過兩次打折,儘管平反了,但是補救不足。儘管清算了,但是追究不足。這些不足部分,就是當事人的凈損失和凈收益。一代又一代地積累下來,這些損益必將產生影響,類似自然選擇對不同物種的影響,就好像降水量減少三分之一將導致眾多物種的興亡及生態系統變遷一樣。一年又一年,一輪又一輪,大好河山逐漸改變了模樣。


善無善報,所以善可愛,惡無惡報,所以惡可惡。若是隨地吐痰立刻被雷劈死,也就沒有善惡之分了ヽ( ̄д ̄;)ノ


印光大師:報通三世,轉變由心

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報通三世者,

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士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

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

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

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

真以為世界有那麼簡單?

為什麼有人為善而得禍?

印光大師:手書備悉。世間愚人,不知因果。見為善而得禍,便謂善不可為。見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可戒。不知禍福之來,有近有遠,遲早不定。

近則人俱得見。遠則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設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惡,如種穀然。其人雖善,以前生所作不能無過,故今日所受不能無逆。今生之身,名為報身。以今生之為男為女,或好或丑,以及壽、夭、貧、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為所感之報,故名此身為報身。謂其為前世所作之果報之身,以前世之因,為今生之果。今生雖善,前世之業重,不能即得其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之惡報。

如人去年未種穀,今年雖勤勞耕種於未收穫之前,亦不免於無糧。此無糧,非因今年之勤勞而無也。今年之無糧,乃去年不下種所致。今年既勤耕種,則收穫後及明年則有糧矣。

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餘福未盡。如人去年勤耕種,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飢餓,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則今年未種,將無所食矣。須知善人得惡報,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世人於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預備,不致臨時失措。而於關於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預修,且以人之預修者為痴,而以己之肆志縱情,恣行淫殺,為有福,為有智。

不知世間盲聾喑瘂殘廢無依之人,與牛馬豬羊或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種自以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實好報耳。

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誚謗,我總了無疑慮。若聞人誚謗,便生退心,此種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淺所致。不以佛所說者為依歸,而以愚夫愚婦所說者為根據。固當長在生死輪迴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難,況了生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印光大師談中陰身

中陰者,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並過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識者,或見於晝夜。與人相接,或有言論。此不獨中陰為然。即已受生善惡道中,亦能於相識親故之前,一為現形。此雖本人意念所現,其權實操於主造化之神只。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滅,及善惡果報不虛耳。否則陽間人不知陰間事。則人死形既朽滅,神亦飄散之瞽論,必至群相附和。而舉世之人,同陷於無因無果,無有來生後世之邪見深坑。

將見善者則亦不加惕厲以修德,惡者便欲窮凶極欲以造惡矣。雖有佛言,無由證明,誰肯信受。由其有現形相示等,足征佛語無妄,果報分明。不但善者益趨於善,即惡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決烈。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現身於人世,陽人主刑於幽冥等。皆所以輔弼佛法,翼贊治道。其理甚微,其關係甚大。此種事古今載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權之所自,並其事之關係之利益耳。

中陰雖離身軀,依舊仍有身軀之情見在。既有身軀之情見,固須衣食而為資養。以凡夫業障深重,不知五蘊本空,仍與世人無異。若是具大智慧人,則當下脫體無依。五蘊空而諸苦消滅,一真顯而萬德圓彰矣。其境界雖不必定同,不妨各隨各人之情見為資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與衣之心。其大小長短,豈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見,並彼亡人之情見,便適相為宜。此可見一切諸法,隨心轉變之大義矣。死之已後,尚未受生於六道之中,名為中陰若已受生於六道中,則不名中陰。其附人說苦樂事者,皆其神識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於胎中

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慾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頁,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問。原答頗不中理,光為之改正,當查閱之。原答雲,譬如雞卵,有有雄者,有無雄者。未有識托之胎,如卵之無雄者也。不知卵之無雄者,即令雞孵,亦不生子,何可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

故為居士陳其所以。圓澤之母懷孕三年。殆即此種情事耳。此約常途通論。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凈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凈土。惡業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嬰罰於幽冥。命雖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當以有代為受胎者,為常途多分耳。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光近十餘年,目力不堪為用,故於經論不能廣引以證。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見,以取罪戾也。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願閣下不惜廣長舌,以因果報應為轉煩惱生死,成菩提涅盤之一助。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頁二一九,復范古農居士書二

印光大師:人死後真是一了百了 沒有報應嗎?

【印光大師原文】世人不知因果,常謂人死後,則告了脫,無善惡果報,此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須知人死之後,神識不滅。如人人能知神識不滅,則樂於為善。若不知神識不滅,則任意縱慾,殺父殺母,種種罪惡,由此而生。此種極惡逆之作為,皆斷滅邪見所致之結果。人人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選自印光大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且人之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印光大師:臨終時一生所做善惡會全部湧現

【印光大師原文】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徵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臨終三大要)

印光大師:湖北一生員其妻盜殺鄰雞,陰間簿上已載

至於罪福之賞罰,陰間實有主掌之人,然亦不同陽間繁難。以案簿皆自現自消,並非有人登記勾消耳,故陰間無錯誤。其有以彼省某人,誤勾此省同名之某人者,乃藉此不宜死之人,倡明實有陰間地獄刑罰等事,以期世人生信耳。以故每有世間正直士夫,權理閻羅王事。世間平民作陰差,因誤勾人,打而革除者。皆因窮措大(措大者,舉行修齊治平之大事也),以眼不見而不信,且藉以謗佛,而特現此,以冀措大開一眼光耳。此事甚多,且舉一,以期俱知。蕅益大師見聞錄,載湖北一生員,權理五殿閻羅王事。一夜至陰間,見一簿,載其妻盜殺鄰雞,連毛一斤十二兩,因折其簿角記之。醒問其妻,何得盜殺鄰雞。其妻不承任。曰,汝還瞞我,陰間簿上已載,汝盜殺鄰雞,連毛一斤十二兩。妻言,院中曬東西,雞來吃,以物擲之,即死,尚未動。令稱之,果一斤十二兩。令持雞,並一雞之價錢以還,為彼說其來歷,祈勿見怪。其夜入陰視簿,則折角仍舊,一字已無矣。汝以陰間刑罰為佛設,可謂孤負佛恩之尤者矣。

  汝書字小,光目極昏,略舉要者,釋汝之疑。汝果知此,則當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當知汝之得大利益,由汝兒女而始,況生西後之利益,以至圓滿佛果為止。若不自量,從茲研究性相禪密各宗,不以念佛為事,則或可做一個半串子通家,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矣。光老矣,目力不給,以後不許又來信,即祈妙師代問,亦不復。何以故,以汝非舉一而明三者,縱一一示之,亦仍是一一一一,而不能圓通耳。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復某居士書

另外章太炎在西山龍泉寺做過閻王,感興趣可以看看章太炎夢做閻羅王_鬼吧_百度貼吧

還有這個,驚心動魄 十五位法師和居士的地獄見聞實錄


因為好人長命不具備新聞熱點,鮮有關注


社會規律的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絕對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是錯誤的。

上面兩句都是我為了回答本題摘抄的


是不是該想想這個命題本身的合理性么?還有,作善是為了回報么……善無善報就不善嗎?


種善因得善果,你好好學習認真複習(善因)考試成績肯定會不錯(善果)。你到處約炮私生活混亂(惡因),很可能就染上性病(惡果)。然而因果論不能就這麼簡單解釋啊,認真複習但是方法不對這是善中有惡吧?到處約泡然而次次帶套,這又是惡中有善吧?那得的果就很難說了。至於好人壞人更不能簡單的定性了。所以佛教才有了前世來生輪迴報應的說法,才有了死後地獄的設定,就是為了解釋這個bug。


所有動物都是以吃其他生物為生的。

吃得成功的都是人生贏家。

只有沒吃成的才會被打死,再批判一番。


活千年,,,難道你在暗諷。。。


不知道好壞之分,但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所以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分寸!


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做一善同時做一惡,怎麼辦呢?這肯定是個扯淡的話題。


獄中表現良好,提前釋放。


你說的惡人,百分之百的是菩薩來的.只可惜迷了,現在消耗的是其福報,以後受罪.

不要說惡人活千年,這惡人也太短命了,你以為這就福報大嗎?

沒聽說過普通人都活八萬歲的時代嗎?

沒聽說過活幾劫,幾十劫的嗎?仙家都能長生不老.

所以說,心量太小,不足語道.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人生 | 佛教 | 命相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