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排古籍到底有什麼優勢?

我覺得豎排不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會導致讀者極不適應,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但是為什麼很多古籍,比如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還是要採用豎排的排版方式?


既然說排印古籍,排印古籍的根本原則是盡量的保存其原貌,減少翻印中版本信息的損失。

  1. 直排書盡量的保存了古書原貌,而且與內部文本協調,如古人說前文如何如何用「如右」「如右云云」,橫排就要說「如上」了。

  2. 還有一個問題是直排是使用專名號比較順暢,有些書明的標寫,專名號比書名號好用很多,比如「新舊唐書藝文志」,標作「舊唐書藝文志 」(專名書名用波浪線,木有,直線代替了,新舊中間有不加線的空格)比「《新》、《舊唐書藝文志》」或「新、舊《唐書藝文志》」都要恰當很多。

  3. 對於經、注、疏這樣的多層級的文本,從頂格,到降一格到降兩格,鮮明而外,較橫排文本更加美觀,頁面佔用也更充分(直排降一格,空字一橫行,橫排縮進一格,空一豎行,確實不夠美觀)

  4. 對於文本中的大字正文小字注文的情況,直排更美觀,而且便於跳過注文直接看經文,如果注文用雙行夾注,橫排更不便,(我還沒看到過橫排用雙行注的,看著太亂)。圖一為朱子全書本詩集傳,圖二為中華書局中華國學文庫本詩集傳。

  5. 至於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當時的古籍基本都是豎排,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學古籍刊行社、古典文學出版社,以及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古前身)的書都是豎版的,之後綠皮本的二十四史都是這一批版本的翻印。

  6. 另外還有使用習慣的問題,絕大多數古典籍中,一個橫排的典籍會顯得氣場怪怪的不是。
  7. 另外的另外,直排和繁體搭配,橫排和簡體搭配,不然會不倫不類,那麼,轉成橫排,也就面臨了繁簡轉寫的問題,容易新增錯誤


增加讀者認同感?

看書的時候,一直都在點頭。(老梗)


豎排古籍的出版發行本來就有限,受眾是有針對性的,看得人也多是古文學、文獻等專業性比較強的研究學者,並不是通俗讀物。

這種書大多是古籍的影印本,豎排就是古籍的排版形式。

至於作用,除了學術研究用,也是對古書(傳統文化)的傳承。

不過上課的時候,老師吐槽中華書局點校的二十四史太金貴了(各種意義的金貴),不適合翻閱。


你們難道都不知道,豎排是為了書可以折著看么?是從竹簡演化來的好不好。


我一般買豎版的都是買台灣的,台灣很多書還是豎版。開始你可能不適應,看不了幾次你就適應了。比起西文這種從左向右的橫版,豎版明顯降低了你的閱讀速度,好處讓你看的更加仔細。想囫圇吞棗都不行。


因為會讀的人會喜歡讀,不會讀的人還是不會去讀。

這點都適應不了,還是去看白話版、聽百家講堂去吧。


兩個眼睛橫著長,讀橫排書沒有充分利用,右眼看過的左眼在重複一遍。豎排的才能一目十行,各看各的,每隻管五行。。。哈哈哈

不適應是個習慣的原因,多看幾本就好了


之所以豎著排,是為了儘可能地尊重古書原貌。之所以用繁體字,也是為了儘可能地尊重古書原貌。尊重古書的原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舉個例子說:某本古書把「刁查」誤作了「刀木旦」。如果讀橫排書,你會費解,怎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呢?而看到豎排書,錯誤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林蛋大?林蛋大!!!老師,我叫楚中天


對專業讀者來說,保持原貌;對普通讀者來講,逼格升級。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豎排 | 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