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很多信佛的人都挺怪異,講求放下其實卻是執著最多?
1.因地不真
中國的學佛者,的確很多是生意人。跟佛做生意,跟菩薩做生意。您今天保佑我這個,我改日如何如何酬謝您什麼的。。。。以這個心態,這個手段,這個目的去學佛,可想而知學的是啥。
2.關於佛教,首先要知道佛的重點是教導人如何消除痛苦煩惱,其餘的都不是重點。
3.從信仰角度來說,幾大宗教里,佛教是最不需要信仰的。信仰只在佛教的幾個宗派里是必須的,大部分情況下佛教不需要信仰,不需要信徒對佛對菩薩進行崇拜活動。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是法供養?就是行者自己如法修行。普賢菩薩此言指出了關鍵,佛教是實踐的宗教,是修行的宗教,脫離修行實踐,口頭上的佛教是毫無意義的。實際上,目前中國就有很多佛教信徒信仰的是口頭上的佛教。毋庸諱言,這人數還不少。時間不多,說個簡單的道理,你如果去醫院,更多碰上的不是健康人,而是病人,然後還有一類是醫生和護士,還有附屬的小賣部,保潔,還會碰上倒號兒的黃牛等等。佛教也如是。
」很多信佛的人都挺怪異,講求放下其實卻是執著最多 「,
充分讚歎這個結論。究其原因,是因為誤會「放下」、「執著」的內涵。放下不是佛教的術語,佛教傳入中土以後,結合了本土文化,生出了這個詞兒。和執著一樣,這兩個詞是動詞,我們要考慮的是,到底放下什麼,我們有什麼樣的執著需要放下。兩和詞兒連接起來,這個話應該是放下對***的執著。
我們需要放下的不是世間名利,不是情愛,不是 妻兒老母,不是房舍財物。而是放下對於世間名利等的執著之心,所謂的執著心,其實就是對於世間名利的貪愛。這個貪愛之心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如油沾布,會讓人生出無窮的煩惱。而世間名利情愛妻兒老母房舍財物本身則不會讓人煩惱。因此我們放下的不是世間名利情愛妻兒老母房舍財物本身。一旦我們把所謂的放下的對象誤會成世間名利情愛妻兒老母房舍財物本身,那麼就是個笑話。有這樣想法的佛教徒就很怪異了。
而事實上高喊放下的人什麼也沒放下,即使拋棄了一些東西,對於自己的內心也毫無利益。反而也給人很虛偽自欺的感覺,被人詬病,殃及佛法,按照自己的理解佛法,而沒有因循正確的理路去好好學習佛法,去思維佛法正理,會難免出笑話。大致就是這樣。
喬布斯有句話,當我們想著明天就死的話,我們是不是考慮我們今天在做的事是否有意義,是否得改變一下?(大致意思,原話記不清)。
我們活著都在做我們所需求的事,當我們的需求變了,以前所謂的重要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儘管知道人是必須死亡的,但當我們沒有去思考這點的時候,我們其實內心確信我們能常住在世的,於是世間的一切變得很重要,於是我們會生出很都貪來,增益了自身的煩惱。當我們思考了,我們終究是要死去的,而死的時候,這些財物等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而必須獨自一個,孤獨無援地去面對未知的死亡的黑暗。那麼我們會看輕很多事,面子名利就不再是最重要了,那些語言的刺激也能忍受了。這個就是對死亡無常而必至的思考,遮止了我們那些粗大的煩惱,讓我們在種種糾結中獲得一點佛法的清涼安慰。這個就是佛法給我們的甘露良藥。同時因為對死亡無常的思考,策勵我們去尋求在名利之外,更有價值值得我們追尋的東西。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死亡的思考,不是讓我們變得消極,老婆孩子也不要了,財物房舍也捨棄了。而正確的心態是更好的利用這些自己擁有的東西,作對自己,對他人更有意義的事。在這意義上說佛法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他只是改變我們的需求。讓我們不再象愚昧的動物一樣的度過餘下的日子。
捨棄世間東西去苦行,以為是很好的佛法修習,以為是放下的洒脫,無疑是全然曲解了佛陀的本懷。假如我們學習佛法,今生反而變得很苦惱,生活很窘迫,我們對來世還有什麼指望?這樣的信仰值得我們去堅持么?絕對不是,佛陀希望我們獲得快樂,而快樂就是現世可以獲得的,而不是指望飄渺的來世。我想,這個才是我們所應該去認知的確實的佛法正理。
有一個典故能更好說明這個。說是一個苦行僧,除了一個要飯的飯碗(美其名曰」缽「,法海常拿的那個)之外一無所有,有日他去見他未來的老師,他的老師是一個在家人,高富帥。他看到他老師的時候,很鄙視,認為這個人毫無修行,不是佛門中人。於是掉頭就回。那麼他老師一眼看穿了他,說」:「我雖然擁有令世人羨慕的財產家眷,但我對所有的財產家眷的貪心,還不如你對你這個破缽的貪心來得強。」這個苦行僧聞言羞愧那當,於是捨棄了裝給別人看的無用的苦行。他捨棄了虛偽,後來也獲得了較大的成就。另外一個故事,就是米勒日吧的老師——馬爾吧,馬爾巴的兒子死了,他傷心哭泣,有人笑他:「你不是大修行人,你還放不下這個,還哭?「,馬爾巴抹把眼淚回答;」你難道以為我應該沒有感情么。。。。「。。。。因此,我們在佛教裡面獲得的所謂心靈雞湯,有時候完全是自己加工燉出來的雜燴不如的毒藥,佛教精巧的思想,往往被扭曲為毫無邏輯的夢話,徒令外人看著笑話,也侮辱了高貴的佛法,這樣不學佛法會更好些。(本答案僅供有對佛教有興趣的參考,深感佛法的誤會太深而說說不負責答辯)首先,信和修、成是三個概念,先信再修最後成
然後,佛有佛法,也就是「修」的法,如果法不合適自己或者「修」的不對,都可能離「成」更遠
so,這種情況很正常最後,其實很多「信」的人,並不知道佛是什麼,所以此並不能稱為「信」佛
so,這種情況很正常信不信佛不是靠嘴說的。又黑我YOL
因為佛陀本身所貪的本就是巨大的,想度全人類,還有比這貪念大的么。。
提問者的問題也是我之前深深感受到的一個問題,並且因此很「鄙視」這些人,現在明白過來是自己對佛、佛教、宗教、信仰、和人性混為一談導致的結果。1、先說信與信仰。奶奶一直信佛,但70多歲時因為有傳教士到家中傳教,奶奶竟然又信耶穌了,而且兩個都很敬重而認真的信著。其實像我奶奶這種人不少,他們並不明白什麼是信仰,而是單純的相信,他們相信著鬼神仙道佛法,可是他們卻又說不出關於任何學派和宗教的任何更為深層的見解。所以,這隻能叫做相信,和信仰無關。但我們很多人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某人告訴你他信佛信耶穌的時候,我們自己混淆了他的「信」是哪種「信」。2、修行比「信仰」重要。如果真的認識到佛性,那麼應該明白修行才是最重要的,修正自己的言行,在實踐中體悟和昭顯佛法,而不是嘴上挂念著自己是多麼的崇尚和信仰佛。
3、佛讓人放下,不可執著。但這很顯然不是誰都能輕易做到的,更不代表說自己信佛的人,就能做到。說自己信佛,和能做到放下,不是一個事情。中間也有不止一個鴻溝就能跨越的。
4、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尋常的人。人性使然,我們有慾望,有不甘,有挂念,有執著,所以放不下。5、真的在信仰中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在信一種宗教,宗教和信仰對於他們來說是不同的概念。6、這些行為怪異的"信徒「定是並不理解佛法佛性,還有就是太注重形式」表演「了。(真正的大師不會讓你看見他們是怎麼休息的,但只有並非真的修行的人才會讓你看看他們是如何在」修行佛法「的。)這是一個自選擇的結果。題主能接觸到的而且願意和題主交流宗教話題的人和真正信仰宗教的人群並不一定吻合。
有本書上寫的,摘錄了一段。「 從前印度有位國王,他的宰相唱歌給他聽,歌詞說:「每一個人,連國王都是瞎子。」國王聽了很生氣,他想知道宰相為什麼唱這樣的歌。於是宰相用一塊布包住自己的臀部和腿部,大家都說他穿了一條裙子;宰相用這塊布包在頭部,大家就說他戴了頭巾;最後,宰相把同一塊布包住頸部,大家就說他戴了圍巾——一塊布竟有這麼多稱呼。國王立刻了解到:宰相示範的是,人們因為把事物當成是一種堅實的東西,所以變得盲目。 了解兩種見地非常重要。除非你知道什麼是假的,否則就不能知道什麼是真的。普通人不明白見地並非只有一種,因此經常認為佛教互相矛盾,這造成了許多誤解。有時候佛陀讚美布施,有時候他又說沒有什麼叫做布施,因為沒有給予的人、接受的人,以及所布施的東西。有時候佛法說禪定非常重要,有時候卻又說沒有理由去修禪定,因為根本沒有禪定者。如果你知道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況下,有些從絕對的觀點、有些從相對的觀點來說的,那麼這些看起來矛盾的東西就不會再讓你感到困惑了。依據弟子和他所能領悟的程度,有時候佛陀從相對真理的觀點開示「它的顯現」,其他時候則開示「它的本性」。」
拿我自己舉例吧。我這麼執著較真的人,朋友很奇怪為什麼我會去學佛。因為執著就像攥在手裡的一些事物,錢也好什麼也好,平時你不會那麼在意,不松不緊,反正不用費心去守著也不會丟。可是當你明白要放下要永遠的失去時,緊緊地攥住才是人的本能。只有要放下時,你才會攥地最緊。
非常贊同頂樓的回答。所謂物極必反,信佛的人一般都是生活中因為自己的執著或者其他佛教講究要摒棄的本性產生了痛苦之後才訴諸於佛教的,就好像有了病才去醫院。訴諸於佛教的人大部分都有執念,而修行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放下執念的人又是少數,所以導致大部分修佛的人都有執念這個事實。
執執念生. 執執念死. 部分人只是念經明了理 並沒有貫徹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中. 還有的人只是信了佛教 佛理都沒好好研習過的
執著於不執著
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佛教講求放下,講求不要過於執著。但是眾多佛道中人,卻變成了執著於放下的人。執著於放下難道不是執著嗎?所以會有奇奇怪怪的人。。。
正是有所求才會有所信,若無所求要神靈何用?你說的應該就是這類人吧!他們信得都是那些已經人格化的神。如果他們讀寫禪宗的書估計就不會這麼執著了!
應該不是事實吧。我接觸的一些佛教徒感覺挺好的,為人和善,不會那麼計較一些事情,起碼沒有比普通人有更多的執著。
我想起一個熟人(非常信佛)對另一個人的評價:口中有佛,心中無佛。
執著的放下
執念因沒悟。。
推薦閱讀:
※鳥綱下面佛法僧目的命名從何而來?
※凈慧長老:如何做好一名在家修行人?
※【雲居山夜話】初上雲居之四:幾個禪堂規矩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