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如何不去逃避解除心裡的枷鎖?
希望有真正有所悟的人能給在下一點啟示,感恩。因為一句實相非相獲得了一些感悟,知道了試圖還用六根六識來緣空,是緣不到的,就算自己固執的非要去所緣,緣到的都不是空,都是妄想,
但是不去緣並且放下的狀況下這個狀態雖然不產生對立分別統一這些見這些念頭,這個不去緣,放下去攀外緣或者說內緣的狀況或者說狀態下是不是就是做到了實質上的一,因為不再有對立分別的對象所以不在對立分別,想到這裡就會覺得這麼去做確實是做到了不去對立分別,但是這是不是一個真正統一的狀態,就真的就是一嗎?知道了試圖還用六根六識來緣空,是緣不到的,但是不去緣的那個狀態不就是真正的一嗎?限制在這其中?為什麼讓人感覺這個一讓人感覺受限制呢?就像是不管怎麼開悟,最終還是進去這個一。覺性本身是完整的,不起分別念時就是一,念頭一起就已經分化了。一說話、一評價、一思維,本身就落入了分別,那就是不去評價它不想它,雖然不分別了,但是這個結果就是一,一想到這個狀態就是一個真正實質上的一,不管想不想。最後就是為了做到這個一?可能有人不再想這個問題,或者沒想過或者是現在的狀態很好在法喜當中其實就是這個一?感恩,祝福每一個人。
不匿了,隨便交流幾句吧,雖然我並不是什麼有所悟者(^_^)
1.
朋友可以嘗試去把握一個原則:「背塵合覺」!
覺性本身是完整的,不起分別念時就是一,念頭一起就已經分化了。就像您說的這一段話,本身並沒有錯,但是陷在這個念頭裡也是一種分化。發現這個念頭升起,然後放下它就行了。
「不二法門」的根本性描述就是「文殊無言、凈名杜口」,也就是根本沒法說的,去覺察就行了。在念念處處,保持清清楚楚的「知道」和「了知」就好,一說話、一評價、一思維本身就已經落了分別。
這是第一個層面。
2.
再說「六根六識無法緣空」,這個說法對,但要說離開六根六識見空性,同樣是妄想,要想見空性,還是得通過六根六識去修。
就像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那就是通過耳根去修,一層層的反聞、反觀、覺察下去,最後覺到連「覺相」都沒有了,自然就空了,就像玄奘大師說的「無尋無伺」了。最後再把空相也滅了,也就不會再有所謂的「生滅相」,實現了生死自在。
這就是通過耳根緣空,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實際上任何一根都可以緣空,因為從究竟的層面說,最大的空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些東西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不達到禪定境界,躲都躲不開,又何來「緣到」、「緣不到」呢?
3.
回到您自身的問題,要想做到背塵合覺,您需要學會擺脫自己的「思維陷阱」,什麼一不一、異不異的,這些東西不是靠思維和推理能真正了悟的,思維推理上的東西都是「法塵」,法塵也是塵!也是需要適當去背離和擺脫的東西。合覺才是目的。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找到覺,並與之相合呢?
其實這也不是一個問題,覺這個東西我們同樣一刻也沒離開過,用某法師的話說,「所謂法身,其實就是都快頂到你鼻子了的那個」,當然,初學者可以用「正念」的功夫引一下,不然還是發現不了。
所以,面對您的問題,我的建議就是勤修止觀,好好練習「正念」(此處重複無數遍)!
比如,念住呼吸練習,因為在這個練習中,覺察到呼吸感受的那個,實際上就是「覺的一個起用」,這個「覺」不是感覺的覺,感覺是「觸塵」,但它也並沒有離開過感覺,只要「回照」一下就行了,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覺、一面是感受,把硬幣拿到手裡至少離「覺」不遠了,再稍微翻翻面兒就行……
先感受到「覺」,練習好正念,後面的東西才有基礎和依託,把我的話粘過去什麼用也沒有,您得自己去感受!否則您會永遠陷在法塵里打轉,千生萬劫,杳無出期……本人旗幟鮮明的反對大乘偽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乘偽法把本來很簡單的道理搞得很複雜,無論對於自己還是他人都沒有任何益處:非要強行說不可能被語言說明白的玩意,而且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方法,只牽扯出來一堆葛藤;然後賴人家鑽牛角尖,挖苦人家見道沒戲。這些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你想要的並沒有這麼複雜,也不需要這麼多胡言亂語。
在中部148經中,佛陀用意義正確、詞句正確的語言描述了破除身見的方法。你要做的是搞清楚佛陀在這部經文中提到的所有概念,包括六內處、六外處、六識、六觸、六類受、六類渴愛、升起、消散、樂味、過患、出離,然後在生活中去體會、定位這些概念,觀察佛陀提到的過程。如果你相信佛陀和佛陀的法,並且對證悟有著足夠強大的渴望,以及有足夠的時間和專註程度,升起正見指日可待,甚至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快。
事實上見道乃止具足正見的修行者比你想像得要多,畢竟佛陀教法本質上只是一個面對凡夫的解脫的方法,不是為了為難修行者而說的;而且,這方法是由輪迴中頂級有情——佛陀教導的。如果說這世界上有誰能夠講明白佛法,我想不出除了佛陀和阿羅漢之外另外還有什麼玩意可以搞定。
然而你看看你現在研究的這些概念,有多少是經藏中提及到的?而上文那些在經藏中被佛陀強調了無數遍的十二處、十二緣起、集起、消散、樂味、過患、出離,你可曾有半點理解么?你唯一提到的六根六識,有可能你還要很快在大乘偽法的鼓吹下放棄掉。
思考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是你現在應該迅速糾正你的方向,在正法上投入精力,而非偽法或者相似法。如果你能夠把意淫彼岸風光的時間放在找船划船上,估計早就到到達目的地了。
思維本身也是意根的中性活動,很多思維念頭以及其帶來的行為是不帶貪嗔的。不然連渴了喝口水都是貪嗔的所為,那就不喝水了?
但是某些思維在中途帶上來「這個好,我要助長它」或者「這個不好,我要阻撓它」就是產生了貪嗔進而因為貪嗔使當前行為產生了刻意控制的感覺,因為貪嗔是要刻意控制或改變當前真正自然發生的事情。一定要區分思維和思維中的貪嗔
意根的念頭思維和其他五根一樣本身都是中性的,只有在因渴愛(對其喜歡或排斥的態度)而起執取時才變得非中性,帶有貪嗔的色彩
多多觀察多多內觀,自然就能分清什麼是貪嗔,什麼不是。什麼有執取,什麼不是執取。
去觀察心的喜歡和排斥,助長和阻撓,執取和非執取,而不要把焦點執著於「分別」或者「一」這種過度泛化的概念上,先從基礎的「喜歡」和「排斥」開始。你就會發現,對思維的「喜歡」和「排斥」才是滋生壓力和苦的根源。而不是思維本身就一定滋生痛苦,不是一切的分別和判斷都滋生痛苦,那是種對思維的誤會。最後,隨著修行的進步,五蘊中再也沒有了「喜歡」和「討厭」,「想要」和「排斥」,「助長」和「阻撓」
那麼五蘊中的所有的一切名色法都會自生自滅,和諧相處,沒有矛盾和衝突,所謂的解脫僅此而已。這些方面推薦題主參考隆波帕默的法寶集(淘寶有結緣書),音頻(antenapod或itunes可訂閱,不會可以私信我)以及開示視頻(優酷),還有德加尼亞禪師的四本書(別輕視煩惱,僅僅覺知是不夠的,一切都是法,從覺知的心出發。都在微信號「維安正念小站」可以下載)
這是兩位具智慧的兩位老師,他們的教導不死板,不僵硬,容易理解,卻都是正法路上的珍寶,直指涅槃。祝願題主在正法的路上得到心靈真正的解脫。謝邀吧:其實前面回答你問題的時候已經說清楚了,可惜你沒看懂。你現在的狀態已經屬於有點「魔怔」了,一直在轉牛角尖,其實關鍵還不在於鑽牛角尖,而是鑽牛角尖的方向都是錯的。
- 舉個例子(只是比喻方便理解,不是罵你)。你看過有些「瘋子」沒有?整天胡言亂語,有種種奇怪的幻聽、幻視。他瘋狂的關鍵就在於從根源上聽到的、看到的,就是「幻覺」就是「錯的」。所以他種種行為,不是為了識破這個「幻想」,而是就在這個「幻想中打轉」。譬如他「看見」有人要來殺他,他腦中思考的不是「這個只是我的幻覺,不是真的」,而是「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戰勝這個敵人」。所以不管他如何想辦法,如何努力,從一開始的「認知」上就是錯的。方向上就是錯的。
你現在的狀況就是如此,還根本到不了「試圖還用六根六識來緣空,是緣不到的」。而是你對「空性」的基本概念的認知上,完全就是錯的,想證更是「十萬八千里」。好像前面舉例的「瘋子」一樣,又好比打靶,端起槍來,連靶子都瞄錯了,方向都錯了,你就是再打個十環,也是錯的。
你看你這段:覺性本身是完整的,不起分別念時就是一,念頭一起就已經分化了。一說話、一評價、一思維,本身就落入了分別,那就是不去評價它不想它,雖然不分別了,但是這個結果就是一,一想到這個狀態就是一個真正實質上的一,不管想不想。最後就是為了做到這個一?
- 說實在的,完全是「瞎扯」「錯誤理解」。在這個基礎上,任憑你想破腦袋,也是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行越遠。完全是緣木求魚。
- 為什麼會有這個原因呢?其實這也是我們末世眾生大多有的通病,就是小聰明有餘而智慧不足,沒有真正沉下心來去好好學習佛經里的教理,又或者說看不懂。而後修行也沒有跟上。僅僅憑藉知道了一點名詞術語,一些籠統性的概念,又沒有真正理解這些概念的具體含義,就開始自己「胡亂琢磨」。越這樣琢磨,越容易出問題。
- 所以我前面的問題其實已經給你建議了,先放下腦中的這些胡思亂想(因為立足點都是錯的),好好的老老實實的多讀經典,老老實實的先一步一步修行。有些問題實際還真不是靠瞎琢磨出來的,而是一步一步老實聞思修,慢慢體悟的。
「可能有人不再想這個問題,或者沒想過或者是現在的狀態很好在法喜當中其實就是這個一?」
- 這個問題不是別人不想,而是別人知道有了問題如何去解決問題,譬如有病,該吃什麼葯,如何去治。而不是像你現在的狀態一樣,亂整的啊。學佛學佛,有疑問,先去經中找教證,然後自己多思考,好好修行。而不是自己胡亂瞎捉摸。
現在你暫時忘掉這一切名詞、概念。
這些現在正束縛你。或者你問問自己:「一是什麼?」「誰被束縛?」如果問不出來,現在忘了它。
開始做一個回憶。
你回想下,你被媽媽生下來,然後媽媽給你奶喝,你的身體就漸漸長大了。
這個時候你不斷聽到各種辭彙,看到各種事物,感受到各種受,學到各種知識……
慢慢的,會說各種話,會做各種事,會有各種思維情感……現在你看看你來自哪裡?
哪個是你?哪個不是你?再做一個回憶。
你喝奶的時候,你就認識了奶。你聽到「媽媽」這個辭彙。你就認識了媽媽。你學習了「一」,你就認識了「一」。
後來你的世界越來越豐富,不僅有奶、有媽媽、有一、有同學、社會……
那你看看世界來自哪裡?哪個是世界?哪個不是世界?
嗯!我來自這個世界,亦創造這個世界。世界是滋養我的母親,我亦是世界的母親。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
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 見即是邪。
補充
對於孫嘉鴻和幾位朋友的見解。我想自己還是有必要補充一些個人前淺見。
站在佛法實際修持的角度。事實上這樣的口舌之辯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佛法修學是個系統工程。並非看起來的那麼複雜難解,但也不是純粹的理論認知可以簡單定論。相信朋友你也了解參閱過從原始佛教傳流至今的巴利文或其他譯本的歷史考據書籍。在古印度時期,幾十種體系,九十六種大大小小的外道,皆有自成一體理據融洽的源流。佛陀從初轉聖諦到傳法尾聲的歷程,並不僅僅是依靠學術性的破論而興盛法教。
猶如現現在一直未停的關於西醫對傳統中醫的種種認識詬病。我的老師曾教導我,在看待任何事物時,最恰當中道的是,去了解,去實際體驗,在這樣的前提下,方有可能不失偏頗的判斷。大小乘之爭,由來已久,多數情況下,不過是不同根性因緣的人在南傳或大乘各自的道路選擇上,有一些認識和體會,而對彼此的那一個體系,其實只有部分不全面且從未體驗過的見解。 於是,就這麼開始互相排斥乃至誹謗。 私以為,依據片面的認識、局限的純粹理論,乃至道聽途說,以管窺豹。這樣的互相斷定,或許不夠客觀。
佛陀曾對於傳法有過大概這樣的闡述:我所教導的法義,是由我修學體證而得,其中是否有益,需要你們自己來學習來實際行持,方做判斷。
我只是一個有幸可以學習佛法的普通行人。初學於唯識,參訪各地善識良師,後又懷著諸多疑惑拜訪過藏傳以及南傳的上師,只為求問解疑。前幾年,到緬甸拜望班迪達尊者及參加卡瑪蘭迪禪師的禪修指導。十六觀智、止觀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如此細緻明晰。偶有收穫,不甚欣喜感恩。回來後,將其對照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以及《瑜伽師地論》發現,所謂南傳大乘,確實只是殊途同歸。只是南傳在道次第的教導上更完整簡潔。
那麼,是否這個同,就意味著朋友所說的大乘似「偽」?未必。
再例如禪定。班迪達尊者提倡行者以近分定或未到地定的基礎,再起觀,步步照破結使而後生智。 而帕奧尊者認為,行者應當先證得初禪乃至二禪,以此基礎的定力再起觀,功夫方更得力。 兩者的前提都是以戒護心,由定起觀。而大乘,就算最難以入門的禪宗,歷代德宿多有教誡,舉止動念無不是修行,乃至砍柴做飯,皆可以是修行。
禪定的根本無非心系所緣,數數令不散失。那麼,是否一定要端坐蒲團,閉目專修才是止觀?而在生活中心系佛號,呼吸……保持正念令不散失就是「偽法」?
再者,前面我曾提過,佛法的傳播,從古至今,從印度到流入各地。每個地區,年代的文化,社會體系,乃至眾生的根基,資糧。每個社會中不同的眾生,文化層度,理解能力,煩惱偏重,都是不同的。 猶如醫生治病,每個病人的情況大不相同,是否只用同一味葯,一樣的方法,就合適所有的病人呢? 上座部直取解脫道,禪修止觀,需要行人在時間、出離心等條件上都相對達標,再數數持續修習止觀。方有實效。 那麼,一些年老的學人,一些乃至字都不識,或者因為社會角色,家庭角色,多有壓力負擔,沒有時間和穩定身心的眾生,怎麼辦? 一個老人,拿著佛珠,專註一念,數數以經咒為所緣,增長定力,當定力成熟,由定起觀,觀五蘊四大,觀無常苦空……這是否就不是最合適當下這個眾生的修行道路?
台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一直主導「人間佛教」。其源頭在太虛大師。認為「學佛先學做人」「先做好自己的角色,家庭擔當,孝敬父母,廣積善緣,修養德行」……法無定法,針對不同階段,不同情況的眾生,是否就是「偽」法和多餘之法?在《清靜道論》中亦有對於行者根性,煩惱偏重而對應的例如不凈觀,安那般那等的選擇。
如果朋友多深入參閱一些大乘經論,會發現在一些法門形式和文字表述的不同外,大乘和南傳體系從未有過分歧,在現實中,據我拜訪請教過得南傳禪師和國內老師,對於所謂大乘道和聲聞道也一致認為不過是修學階段和應機說法的區別。而外面善巧變化的一層。不過是權巧,不過是為了更能「對症下藥」的適宜形式。
我無意爭論所謂大乘小乘有何高低優劣。這些淺薄的認識源於自身些許體會和諸多善識德人的淳淳教導。 佛法不是談玄說妙,不是純粹哲思的邏輯辯證,更不是心靈雞湯。修學修學,見地和修證,缺一難明。
問答一
簡單來說。有些偏入理論。學佛的道路上通過聞思經論來建立正見、見地和修證次第,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僅以此為本,而輕視或者拋開止觀、積累福德資糧等實際修持。那最後很難有益於法身慧命。 就如經中「說食數寶」「執理廢修」的警示。
當然也有善友於某部經論,數數思維,究徹本懷,然後突有所悟的情況。但是這裡的悟,並非是思維理解理論上的「明白」,而是一種體證。就如修習止觀時,以定為刀柄,觀為刀刃,定觀雙運,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破結使以開慧。
學佛的朋友在初期得到過的一個重要教導,聽似簡單,多有忽略。就是四法行: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這就是從皈依之初開始,四個主要的修學階段。聞思修,缺一不可。
佛法並不是純哲學的辯論邏輯,也不是談玄說妙的心靈雞湯。這裡沒有任何責問的意思,僅是點滴個人體會和諸善友前輩的教導所得。 與你共勉。
建議朋友暫時先放下這個心中的「放不放如何放」之類的問題。 如果接觸過止觀,不妨積累時間試一試,哪怕淺嘗未到地定之味,那時再回頭看問題,可能又會有進一步的收穫。
如果暫未接觸過止觀之類的,也不妨放下書本,喝喝茶,散散步,先空了身心,之後無論去尋訪有德有修之師的解答還是自己再退一步思維,也是一種方式對嗎?呵呵
我覺得用一句經文回答你妥妥的夠了。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你自己的問題歸根接底就是想太多了!鑒定完畢
佛家不起分別,道家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已,基督吃下分別善惡的果子,有了有所得的該隱,修行的關鍵都是要回歸到無善無惡的一進而回歸道體,你能思維到一的這點上,已經很高明了。順著這個路子在生活中體會估計會在佛道的路上走的很快。關於不逃避心中的枷鎖,修行就是要突破身心的限制體悟生命的大道,生活中不要逃避身心的痛苦,深入思索,就會領悟超越,比如說身體的疼吧如果你全身心的止到這一點上,就會超越能看到不疼的那面,寂寞久了就能看到清凈的那面,祝你好運
既然知道自己心裡有枷鎖,那只有兩個選擇。一:徹底逃避。比如身份、工作、居住、人際關係…統統改變。並且隨時做好心理準備,忽然又被刺激到,應該如何應對。簡而言之,一旦逃避,終生逃避。二:面對它。抽絲剝繭,層層拷問自己為什麼。問透了,問到頭了,沒有迷惑了,枷鎖也就消失了。雖然很痛苦,但一勞永逸。
很簡單。三界興起,同歸一心。把心給整明白了,就ok了,別的都扯淡,別的都是心外求法。不是空,是妙空。四個字,真有妙空。十個字,聖人種種分別,不離自心。沒學,離佛很近。學了,離佛很遠。地獄門前僧道多。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引自安祥禪-參學正眼
(三) 禪是心的原態 禪是什麼?勉強地說,禪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我明知故犯地下了這麼一個界說,甘願下阿鼻地獄,只要大家能直趨禪境,不再向外馳求、淪入外道,我都感覺心滿意足。 我們為什麼不說「禪是一種心態」呢?因為心態包括了心靈的狀態和心的表層。而所謂心的表層,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積的本心上的污染層面。 剛剛出生的嬰兒,在育嬰室里時,只有最低的、微弱的本能,肚子餓了就哭,他不會思維、沒有感情、沒有理性、沒有智性,也就是說他根本還沒有形成表面意識;長大了以後,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有第七識,有了我的執著,然後突出自我意識,在根塵相對中吸收、累積,成了本心原無的一層塵垢。 我們的聽覺很接近錄音機,耳朵若不具錄音機的功用,就沒有辦法學習。老師教你,你若錄不下來,怎麼記它啊?大家都會唱「青海的草原」、「我從山中來」,我相信會唱這個歌的人未必讀過曲譜,也有很多人沒有見過歌詞,他為什麼會唱?耳朵是錄音機嘛!那麼眼睛是錄影機嘍!這個人我曾經見過和經人介紹過,下次再見面就會打招呼說:「老張你好!你好!好久不見」,為什麼這樣?彼此已經感過光了。 這些東西累積多了以後,越積越厚,這是表層意識。既然心上面又加了一層叫做表層,於是本心就被蓋住了。所以我記得禪學研究會成立的時候,我跟大家說:「禪是什麼?禪是心的原態,是沒有加表層意識,去掉表層意識以後心原本的狀態,也是《六祖壇經》講的『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問題討論到這裡,我肯定地講:「禪是原本心靈的狀態」,不是知識——不涉能知,沒有所知,離能所、絕對待,亘古未失,悟亦無得,一切具足,不假外求,人人本有,無須外求,只是「聖主未蒙塵以前」心靈的原態。如契機,請自己參閱,翻看後章你的回答看似有所得。但細分之下 亂麻一團。你現在領悟到都是以自己的經歷和知識搭構出來的。我為什麼一直勤勸人讀誦經典念聖號原因也是於此。現在的人好幻想。人心浮動少定。偶有智光。但白駒過隙。連尾巴都抓不到。所以先把金剛經 心經。法華經讀讀再說吧。念誦聖號 方法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師兄似乎疑惑如何「達到空」,那或許需要知道「空」指的什麼?為什麼要「達到」?
……
或者乾脆說,學佛,學的是什麼?目的是為了什麼?「最後可以達到」的是怎麼樣的?
如何「達到」?
……
《圓覺經》全文
或許可以完整地看一遍《圓覺經》
,而關於師兄所說的「六根去緣空」或「不去緣的狀態」,以下有相關的其中節選: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凈,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髮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凈。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凈,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 當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盤。」
另外,佛法里有六度( 「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之說: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師兄所疑惑的可能更多偏向於禪定、智慧的範疇,而所謂「布施可以調意」、「攝心為戒」、「以戒為本」,如果可以修行時更好地兼顧到六度里的各內容,或許會有所幫助。
個人的一點拙見,以供參考。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你被誤導了。說實相非相,只是說了一半,你拿這不全的知見去研究,只能離正見相去日遠。六根緣六塵,稱之為六識,拿什麼六根六識來緣空,沒這種理論啊,亂了。緣起性空,還緣什麼空呢?更亂了。多聽經聞法啊,不要自己起太多妄想。
實相是無相無不相。說非相是邊見。
佛法是心法,《楞伽經》云:諸佛語心。在你的敘述中,沒見一個心字。你應該明白自己的知見與佛見的距離有多大了吧。
並不是去緣空,而是去明因緣。很多人認為把一個東西想方設法的空掉就是可以沒煩惱了,比如家裡被盜了,心裡很煩躁,於是告訴自己,家都是空的,財產都是空的,小偷和自己都空的,以此想擺脫煩惱,實際上只是自欺欺人。
佛教的色空不二以及不一不異只不過是大小乘佛教對原始佛教的哲學化而已,而色空不二或者不一不異只不過是原始佛教的因果而已,比如家裡被盜,正確的思維方式是,小偷前世被我盜過(通過天眼如實觀察所得知的),這是因,所以今生我才有被盜的結果,所以這個結果是因緣和合的,自然就沒有自體,被空掉了,也就是自己沒煩惱了。所以因果才是真正在現實中運用並能斷煩惱的般若智慧,而不是玄妙難解的色空不二或者不一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