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9,綏靖者們

《原野》【1】是一份面向地產士紳階層的雜誌,也是獵狐運動與購買田莊的聖經。這份雜誌的主編極少在全國舞台上亮相。但是1937年10月他在舞台上跑了一次龍套。他給外交部二號大臣哈利法克斯勛爵提筆寫了一封信,邀請他參加國際狩獵展覽會。這種事本來沒什麼好奇怪的。哈利法克斯勛爵——或者說曾經的歐文勛爵,也就是曾經與甘地面談的印度總督——是一位酷愛獵狐的專家。不過這份請柬的發出方是德國狩獵協會的主管洛溫斯坦親王,展覽會的舉辦地點則是柏林。1937-1939年英德兩國之間的外交象棋就這樣不動聲色地走出了第一招。如今我們將這盤棋局簡稱為綏靖。這個詞的原意是尋求和平,如今則成為了恥辱與尷尬的象徵。為了下贏這盤棋,眾多英國政客、外交家以及許多其他人施展出了全部手段、決心乃至膽略。唯一的問題在於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打算掀棋盤。

由於綏靖政策最終釀成了惡果,英國政客們與綏靖政策的關係直到五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依然影響著英國政壇的格局——直到1964年,時任托利黨首相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的名聲依然因為自己當年曾經與綏靖政策沾邊而遭到玷污。如今的通俗歷史觀十分方便地挑出了若干名政客充當罪人,認為是他們的膽怯與愚蠢賦予了希特勒得寸進尺的膽量,卻忘記了綏靖政策在當時受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擁護。成千上萬的民眾曾經自發湧上倫敦街頭為張伯倫的外交成就喝彩。從金融城到各大報紙,從私人信件到日記,到處都洋溢著對於綏靖政策的讚揚與肯定。張伯倫在下院里享受到了將近全體議員起立鼓掌的待遇。全國各地的感恩選民們向他寄去了數不勝數的感謝信與禮物——禮物包括釣竿、金錶以及西裝面料。三十年代的英國故事當中就屬這個故事最難理解,但是這也是最不應該被後人當成骯髒秘密遮掩起來的故事。

在綏靖問題上,哈利法克斯與張伯倫是最受後人詬病的兩個人。但是哈利法克斯遠遠算不上是個親德派。他出生在一個富有的高派聖公會家庭,他的幾名哥哥全都早夭了,他本人天生只有一隻手。他在伊頓公學與牛津大學接受了教育,成為議員之後又走上了一戰戰場。戰後他曾經抱怨自己未能獲准燒掉一兩座德國城鎮,好讓德國人長長記性。他堅持認為不管怎樣都必須將德國徹底羞辱一番。身材高瘦派頭十足的哈利法克斯剛剛來到貝希特斯加登的時候將希特勒誤當成了侍應生,於是就脫下大衣交到了對方手裡。不過哈利法克斯並不是一個認死理的人。前文提到了他對待甘地的態度遠比丘吉爾更加開放。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他已經徹底反思了自己在1918年堅持要把德國打翻在地再踩上一萬隻腳的主張。他認為凡爾賽條約的內容並不公道,國聯通過國際外交來維持和平的努力正在走向失敗。所謂捷克斯洛伐克只不過是奧匈帝國的殘骸而已,如今就像白條雞一樣只等著下鍋了。捷克境內的德國人想要加入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不也很合情理嗎?假如波蘭格但斯克市的德國人也想第三帝國,為什麼就不行呢?為什麼德國就不能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殖民地要回來呢?

身為帝國主義者的哈利法克斯並沒有多大興趣干涉其他歐洲國家的內政。這次去德國參加狩獵展覽會只是個幌子,他的實際目的是拜會納粹高層人員。這套幌子很快就被拆穿了,於是他的朋友們紛紛督促他見到希特勒之後一定要問一問德國國內最近的壓迫行為是怎麼回事。他根本不打算操這份閑心。他曾經漫不經心地表示,納粹德國體系當中確實存在很多冒犯英國民意的因素,例如「對待教會的態度與對待猶太人的態度——後者的冒犯程度還要輕一點,此外還有對待工會的態度。」他還認為種族主義儘管「十分強大」,但卻算不上不道德。而且納粹至少算得上是「正心誠意的反共人士」,他本人與張伯倫都很看好這一點。簡而言之,派他去給希特勒送信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他此行還帶去了英國外交官內維爾.亨德森爵士【2】在1937年5月寫下的備忘錄,其中表示允許希特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與奧地利合併、將勢力擴展到東歐以及收回殖民地並不違反英國利益。因為所有這些做法都有助於遏制俄國,而且英德開戰的後果要遠遠更加糟糕。亨德森認為應當撫慰希特勒而不要將他當成一條瘋狗,否則他當真會變成一條瘋狗。值得指出的是,日後正是亨德森在1939年擔任駐柏林大使期間向德國正式遞交了英國的宣戰書,並且承認了自己這套政策的徹底失敗。這樣的歷史轉折放在莎士比亞戲劇里都不嫌過分。

為後來的綏靖大局奠定基調的哈利法克斯訪德之旅將這條信息原原本本地傳達給了希特勒。正是哈利法克斯主動提出了捷克、格但斯克以及奧地利的德語居民的問題,並且為德國獨裁者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假如不訴諸於全面戰爭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英國就不會感到不滿。換句話說凡爾賽條約的時代就此結束了。接下來希特勒與哈利法克斯吃了一頓氣氛壓抑的午餐,飯後希特勒告訴前任印度總督,最近他剛剛組織黨衛軍集體觀看了《傲世軍魂》【3】,為的是讓他們看看高等種族的辦事方法,此外甘地活該被槍斃。這番話嚇得哈利法克斯大驚失色。其實他大可不必。他所代表的帝國不久之前還在利用空中轟炸來殺戮毫無反擊之力的部落土著,帝國政府此時依然認定非洲與印度人民無力實現自治,他本人很樂意為種族主義出言辯護,而且他就像張伯倫一樣並不太喜歡猶太人。以哈利法克斯為代表的一類人與以希特勒為代表的另一類人確實有所區別,但是區別並不在於前者認為種族主義理論與高等民族統治是錯誤的,或者說是不自然的,或者說他本人對於普世人權的看法更加進步。更確切地說,前者只是認為後者做得有些過頭,而且手段有些粗暴——英國人同樣認為種族之間存在等級差異,只不過猶太人與斯拉夫人的地位要比印度人與非洲人高一層。因此轟炸部落土著是一回事,查封猶太店鋪又是另一回事。換言之,德國人的活乾的太糙了。會見希特勒之後,哈利法克斯來到狩獵展覽會現場並且見到了戈林。戈林下身套著一條皮褲,上身穿著皮馬甲,頭戴綠帽,一柄匕首插在腰間的紅色刀鞘里。他的態度溫和而又自信,在哈利法克斯看來此人十分有趣,儘管手上已經有了許多條人命,但是看上去依舊「很有吸引力」,在他眼中戈林是「一個大男孩……電影明星,莊園主,派對發起人,查茨沃思的獵場看守等等不同個性的綜合體。」

如今的我們已經無法徹底理解如此清奇的思路了,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實在太可怕了,也太宏大了。曾經有人辯稱綏靖政策從來都是明智且合理的策略,張伯倫之所以採用這一策略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英國國防開支常年不足。難道不是綏靖政策為英國爭取到了備戰時間嗎?英國從1935年開始生產戰鬥機以及整頓軍備從而對抗德國,而當時掌管財政部的正是張伯倫,難道他就沒有功勞嗎?難道不正是張伯倫與哈利法克斯通過拖延時間確保了英國在1940年的勝算嗎?這套說辭確實相當聰明,確實包含了幾分道理,並且十分誘人地推翻了既有的共識。但是這一論點得以成立的前提是綏靖政策的確是一套狡猾的戰術,而戰術執行人從一開始就堅信與希特勒開戰不可避免,因此希望通過中歐地區的土地來分散他的注意力,從而推後西線戰爭的爆發時間。但是歷史事實卻絕非如此。張伯倫聲稱自己帶來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時並沒有自欺欺人的意思,他也確實相信希特勒是一個出言必踐的人。哈利法克斯認為希特勒對待猶太人與國內異見人士的態度與英國無關,這番話同樣發自真心。這兩個人的確都認為戰爭或許當真有可能爆發,英國也的確需要整軍備戰,尤其是要應付空襲。但是他們同樣認為納粹德國的許多訴求都很合理,而且他們還可以永久性地買通希特勒從而維持和平。這正是他們兩個想要達成的目的,儘管哈利法克斯早在張伯倫之前很久就醒悟了過來。反正英國肯定不會為了幫助歐洲猶太人甚至援救波蘭而與德國開戰。

另一項從反面下手來解釋綏靖政策的理論認為關鍵在於內維爾.張伯倫。這位永遠與綏靖政策聯繫在一起的首相是個眼界狹隘見識短淺之輩,絲毫不理解國際政治的運作方式,所以才會遭到希特勒的蒙蔽。這種看法同樣是錯誤的。幾乎每一位張伯倫的同事都認為他這個人不好相處。他喜好挖苦譏諷,性情冷淡,而且黨派意識嚴重,但是他並不無知。身為上一代帝國主義偉人喬.張伯倫的兒子,他很清楚帝國與關稅的意義。他在麥克唐納與鮑德溫兩任首相手下干過財長,參與了三十年代初期以來幾乎每一件涉及英國的國際事務。他負責執行了早期緊縮政策,啟動了重整軍備的計劃,也很清楚各種涉及歐洲與帝國同事們的談話與條約。他的弊病並不在於無知,而是在於自負。他成為首相的時候已經六十八歲了,以當時的標準來說已經相當老了。他在人生後半程全身心投入了國家政治,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並且始終認為全靠自己的辛勤工作歷任首相們才能放心偷懶。他這套作風並不屬於托利黨,而是屬於老派自由黨。他在房租調控、廉價住房以及失業補助等方面推出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他的冷硬經濟主張。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對的。因此等到他終於走進唐寧街十號之後——他的父親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奧斯丁.張伯倫都沒能走這麼遠——忍不住志得意滿地吹噓道:「首相職位是自己跑到我的懷裡來的,我連一根手指都沒有動一下……因為除了我之外就再沒別人了。」全靠他的智慧英國才沒有捲入西班牙內戰,全靠他的努力英國才能安撫住墨索里尼。按照他的說法,身為財長的時候他就連一顆石子也動不得,現在「我只要抬抬手指,整個歐洲的面貌都會天翻地覆。」他的確是個很虛榮的老人。

但是正如我們所見,並非只有他自己抱有這種觀點。英國還有千百萬普通選民對於重整軍備抱有徹頭徹尾的敵視態度,他們就像張伯倫一樣認為戰爭極其不可能爆發,而且戰爭當真爆發的前景也極其可怕。但是這種說法同樣是在找替罪羊,只不過這一次的替罪羊是全體國民而已。英國當真是一個充滿了正義感的國家,在放馬後炮的時候尤其不缺乏智慧與道德考量。我們就像只問對錯不問利害的小孩子一樣看待最終抉擇——阿道夫.希特勒,是戰是和?——卻忘記了綏靖是一個長達五年的緩慢過程,整個過程既不單純也不清晰,但是在每個階段都非常受歡迎。綏靖開始於1934-1935年,當時墨索里尼正在對阿比西尼亞虎視眈眈,而英國人依然十分欽佩這位義大利獨裁者,希望他能制衡德國,甚至與英國結盟。英國政府暗中醞釀了許多協議與密謀,旨在將一部分阿比西尼亞交給義大利。這些計劃與密謀導致一位外交大臣辭職,國聯束手無策,義大利也遭到了禁運威脅。鮑德溫很清楚,除非有可信的武力威脅撐腰,否則想要嚇住一名獨裁者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依然不願意啟動必需的大規模重整軍備。兩年前的1933年,東富勒姆舉行了一次遞補選舉。當時希特勒已經掌權,歐洲的威脅已經顯現了出來,可是全國政府的候選人依然被一位信奉和平主義的工黨成員擊敗了。誠然,戰爭並不是這次遞補選舉的唯一主題,但是這次選舉依然為鮑德溫提供了足夠有力的口實。事後他經常提起這次選舉,將其當成反對重整軍備的理由。

東富勒姆遞補選舉並不是僅此一次的警告。前文當中已經提到了1933年牛津大學學生會辯論上學生們如何下定決心不為國王與國家戰鬥,也提到了蘇格蘭民族主義者的反徵兵觀點。此外1934年聖保羅大教堂的一位執事理查德.謝巴德【4】給《曼城衛報》寫了一封公開信,催生了倡議和平聯盟的建立。到1937年該組織已經擁有了十萬餘名成員。反戰團體遍地開花。同樣是在1934年,工黨反對加強皇家空軍,因為這樣做會增加戰爭爆發的風險。第二年工黨又以同樣的理由反對國防白皮書提高軍費開支。在這一年裡,一個親國聯團體舉行了一次議會以外的「和平投票」。1160萬人參加了本次投票,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假如某國入侵另一國,應當首先採用制裁與外交手段加以制止,只有少數人認為萬不得已之際可以考慮戰爭。鮑德溫顯然學乖了。他在1935年選舉期間隱藏了大幅提升軍費開支的計劃。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做法:「假如我對人們說,因為德國正在重整軍備,所以我們也要重整軍備……我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更加篤定地讓我輸掉大選。」嗓門最大的英國人——未必是最聰明的那一批——極其敵視備戰工作。左派共產主義者遵循了莫斯科的指示,右派的英國法西斯聯盟則反對與德國或者義大利開戰。

在政治性沒那麼強的領域,大多數人的意見同樣增強了綏靖的力量。用鮑德溫的話來說,轟炸機總能飛進來。對於空襲的恐懼在三十年代中期流傳甚廣,無論是綏靖派還是反綏靖派都高估了德國空軍的實力。軍方首腦與丘吉爾都認為德國人的第一輪空襲就會殺死十五萬英國人——整個二戰期間死於德國空襲的英國人數都沒這麼多。後來德國轟炸機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無情襲擊格爾尼卡的新聞影像進一步加劇了這方面的恐懼。希特勒的軍隊開進萊茵蘭的時候,英國並不想開戰。弗朗哥的叛亂撕裂共和國的時候,除了左派之外誰也不想出手干預。哈利法克斯見到希特勒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顯而易見的模式。英國人民反對重整軍備並且支持綏靖;原本應當引領人民走向相反方向的英國政府過於關心民意,以至於不敢說硬話。將全部罪責推卸到若干名昏庸官僚頭上固然再容易不過,固然是一個令人寬心的民主制度神話,但是這樣一來很多人都會逃脫罪責:工黨,英共,和平主義者,不願為了重整軍備而破費的商界領袖,以及千百萬認為張伯倫表現出色的選民。

等到張伯倫構想出Z計劃的時候——根據這項戲劇性十足的計劃,他將要親自飛到慕尼黑面見希特勒,從而阻止納粹德國入侵捷克,並且預防戰爭的爆發——綏靖已經成了英國上下的習慣做法。希特勒確實是個賭徒,但是這一次他已經看過了對手的底牌。1938年的希特勒還不想與英國開戰——他還沒準備好——但是的確想與捷克開戰。在理論上,與捷克開戰會將法國與英國牽扯進來,就好像結盟國家紛紛捲入一戰一樣。不過在實際層面上,希特勒很清楚英國人害怕打仗。重要的事情要重複一遍:張伯倫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在有意拖延時間。他真心認為自己此次德國之行的目的在於終結「瘋狂的軍備競賽」並且平息緊張局勢。他並沒有向內閣事先通報自己的打算,直到1938年9月14日臨行前一天才放出了消息。這次訪問確實搞了個轟動全世界的大新聞,這種新式外交的膽量贏得了熱烈稱讚。第二天張伯倫拄著著名的手杖傘來到倫敦北部的海斯頓機場,租用了一家洛克希德客機,帶著一幫全都不會說德語的隨員飛向了德國。這是這位老人平生第一次坐飛機跨越這麼長的距離。希特勒起初被嚇了一跳,還以為張伯倫打算親自跑過來宣戰。首相來到慕尼黑之後受到了納粹舉手禮與震耳欲聾的「希特勒萬歲」的歡迎。張伯倫則揮帽致敬。坐了三個小時的火車之後他來到貝希特斯加登並且見到了希特勒。他對於希特勒的第一印象並不太好。

這次會面可以說是世界現代史上的第一次領導人峰會,會議內容基本上就是英國人開價德國人接受。儘管雙方都非常正式地表達了相互敬意,希特勒也長篇大論地聲討了捷克人的野蠻行徑,但是這次會面的核心依然是張伯倫主動提出願意接受三百萬名說德語的捷克公民希望加入第三帝國的現實,並且許諾願意迫使捷克接受這一點。他所得到的無非是一陣沉默,然後希特勒就許諾不會動用軍隊來解決這個問題,前提是在兩國交界地區不出亂子或者德國本土不會遭受「恐怖襲擊」。他還承諾這次事件一定會得到井然有序的解決。把漂亮話全都撇開之後,英國實際上出賣了這個最近自己剛剛幫忙建立的國家的領土。但是張伯倫回國之後,如此丟人的結果卻得到了全國上下的熱烈歡迎,因為這樣一來就不用打仗了。這一幕讓希特勒得出了顯而易見的結論。兩周之後在聯姻地區舉行的第二次峰會上,希特勒提高了自己的要價,要求德軍必須立刻開進捷克蘇台德地區,當地捷克軍隊必須在兩天之內全部撤離。大驚失色的張伯倫當場提出抗議,但是此時捷克軍隊已經開始調動,他除了略微拖延一下時間以外並沒能取得任何進展。這次他回到倫敦之後發現公眾情緒發生了轉變。張伯倫提出英國與法國願意保證捷克不會抵抗並且肯定會將蘇台德地區交給德國,但是德國也必須保證不使用武力。此時一直在擔心張伯倫辦錯事的外交部越發焦慮憤怒起來。外交部高階官員亞歷山大.卡德甘【5】在日記里承認此時的英國並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但是「我寧願失敗也不願受辱。從今往後我們在外國人面前還怎麼能抬得起頭來呢?埃及、印度以及其他地區憑什麼繼續聽命於我們呢?」他的一腔怒火也攪動了他的上司哈利法克斯勛爵的良心,致使外交大臣夜不能寐,第二天他就在內閣會議上站到了張伯倫的對立面。

【1】The Field (magazine)

【2】Nevile Henderson

【3】傲世軍魂 (豆瓣)

【4】Dick Sheppard (priest)

【5】Alexander Cadogan

推薦閱讀:

和英國人在中國結婚辦理結婚證指南
27,冬獅
10年英國探親簽證實戰經驗談!附文件清單及模版!
這家Deepmind投資的人工智慧醫療公司,卻被英國醫療界抵制...
英法建立聯合數學實驗室 共同使用歐盟科研經費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