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和平天性是舉世無雙的(上)

我們過去以為這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建立一個哨所,我們也建立一個哨所。如此而已。

—— 某印度陸軍軍官

這是一種俄國左輪槍遊戲。印度最高當局似乎認為,他們要打的那一發的彈巢里並沒有子彈。但對他們自己以及對整個國家都不幸的是,情況並不是這樣。那個彈巢里恰好是裝上了子彈的。

—— 喬·納·喬杜里將軍

高級會談

1959年9月13日,尼赫魯指示邊境部隊武力擊退「越境者」,但指示中要求,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開槍,除非遭到射擊。

11月21日,印度一直巡邏隊在空喀山與中國發生衝突,遭到傷亡。這一事件在印度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印度人認為這是中國背信棄義。

從外交使節的備忘錄可以看出,這次事件後,尼赫魯認為印度有可能需要使用武裝力量把中國軍隊驅趕出去。但他似乎同時認定中國會在印度使用武力的時候不會武力反抗。

在公眾場合,尼赫魯談到戰爭,還是表示深惡痛絕。但迫於公眾壓力,印度政府不敢同中國做出任何妥協。

空喀山事件後,周恩來提議,雙方應該維持現狀。尼赫魯表示贊同,但認為現狀是10年前的狀況。

中國提出雙方各推一步,共同撤出軍事力量。尼赫魯贊同,但反建議中國撤出全部軍隊,而印度只撤出一個哨所。

印度評論家對尼赫魯這個建議大為讚賞。他們認為這個反建議是「十分合理和切合實際的」,給中國提供了「撤除侵略而又適當保持體面的機會」。

周恩來對這個反建議沒有回應,只是提出雙方應該高級會談。

尼赫魯拒絕了高級會談的建議。他一面肯定他個人堅決主張談判的態度,一面又多次重申印度的邊界是不容談判的。

【註:後來,印度在跟巴基斯坦打仗的過程中,也使用了這種說法,把拒絕談判的責任推給巴基斯坦】

但拒絕會談意味著中國得以安然無事地佔有印度的「領土」,在印度人看來,這等同於侵略。

1960年,在蘇聯的影響下,印度接受了中國提議的高級會談。會談上,印度堅持要中國推出印度的領土,而印度不做任何讓步。因此,會談並沒有實質性的成果。

周恩來離開後,得知尼赫魯在記者發布會上宣稱他曾譴責中國「侵略」印度,很生氣,他說:「尼赫魯他當面不說,可是,我們一走,就攻擊中國政府侵略。這不是待客之道。」

在高級會談之前,前進政策並沒有成型,只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態度。高級會談之後,印度高層認為,通過會談趕走中國人已經不可能,只能在地面上用軍隊驅趕。

印度人是熱愛和平的民族。為了避免戰爭,印度應該用和平的方法驅趕中國人。這是前進政策的正式推出。

新德里並沒有認真思考這個政策的全部含義,因為它的基本前提是:

只要印度不對中國的陣地發動進攻,那麼,無論印度派出多少巡邏隊進入中國佔據的領土,中國也不會進行武力的干預。

顯然,無論從哪一方面考慮,這個基本前提都不存在。

印度人似乎相信印度的和平天性是舉世無雙的,因此道義上也是無懈可擊,無論他們做什麼,別人都不會攻擊。

前進政策是不合作思維的產物。印度人認為:

英國人因為印度人的不合作,撤出了印度;

各公國因為國大黨的不合作,而加入印度聯邦;

因此,中國人必然會因為印度人的不合作,而接受他們的領土主張。

這種信念,更在1961年的果阿戰爭中得到加強。果阿戰爭中,印度出動一個師(上萬人),葡萄牙總督(手下幾百人)見印度勢大,不戰而逃。

國際社會強烈譴責印度的侵略,尼赫魯反問西方:為什麼要譴責印度人民很喜歡的事情?印度銷路很廣的《閃電》周刊還稱這場戰爭為「我們最得意的時刻」。

佔領果阿也證明了印度人對使用武力的態度具有兩重性

別人使用武力應該受到譴責的,但當印度自己使用武力時,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就是正當的了。

【未完待續……】

喜歡的話,記得關注我的公眾號:戰略總局

weixin.qq.com/r/zS6wqI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印度高超的詭辯術

TAG:印度軍事 | 印度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