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四千年前燒制出薄如蛋殼的陶器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1992年撤縣建市)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幾種類型。

山東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續,據碳14法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龍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紅陶、黃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軌)、盆等,制陶工藝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以致有人曾將該文化稱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薄如蛋殼的黑陶,是陶匠們用快輪拉坯法製成的。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黑陶雙系壺

高11.5cm,口徑6.5cm,足徑8.2cm

壺口微外撇,口沿兩邊置雙系。長頸,下部漸廣,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鏤有八個小孔。底外凸。造型規整,胎薄體輕,表面經過打磨,光澤可鑒。

龍山文化陶器以砂質黑陶和泥質黑灰陶數量最多,陶器的製法雖然還在使用手制,但快輪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體較為規整,胎體明顯變薄。

黑陶與灰陶的燒造方法一樣,均採用強還原氣氛燒成。之所以會呈現黑色,是因為在燒成後期將窯停火封門,在窯頂孔上澆水,燃料中的碳素與蒸氣結合滲入胎體即成黑色。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最為精緻,其中有一種素麵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體薄而均勻,色澤黑亮,有的薄如蛋殼。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紅陶鬶

高39cm,口徑12cm,足距14cm

鬶(guī 音規),唇口,口一側出鳥喙狀長流,長頸,下承以三個袋狀足。器身一側置繩狀鋬(pàn音盼)手。口沿下及鋬手上端飾乳釘紋。頸、足銜接處飾凸弦紋。器表打磨光亮。此件紅陶鬶造型規整,堪稱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紅陶的代表作品。

鬶是一種盛水器,造型有點像鳥。這種器形最早出現在山東地區,山東位於東方,那個時候是少昊和太昊的部落,他們以鳥為圖騰,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鬶這樣形狀的器物了。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黑陶雙系罐

高26.0cm,口徑19.5cm,底徑10.5cm

罐撇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平底。胎體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體飾五道弦紋。

龍山文化黑陶單把杯

口徑8cm,足徑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間微收,平底,杯身一側有扁形把,便於持拿。杯為輪制而成,杯身均勻地分布三道弦紋。

此杯具有龍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點,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殼,反映出當時制陶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龍山文化黑陶高柄杯

口徑7cm,足徑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紋為飾,高柄中空,柄外壁鏤三孔。因採用了輪制方法,器壁較薄,素麵磨光,配以鏤空等多種工藝手法,製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緻的飲酒用具。


推薦閱讀:

【d+侃大山】我們來聊聊當下的時尚和藝術|以及他們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裱畫是視覺藝術,如何增加嗅覺,觸覺,聽覺呢?
152年一遇,「超級藍血月」拍攝攻略!
我不能停止繪畫,就像無法掙脫痛苦和愛
關於昨晚「盜版觀影」文章致歉聲明。

TAG:陶瓷 | 手工藝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