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八)塔薩法隆加海戰 03
1942 年 11 月 30 日夜間 2328 時,鐵底海峽幽深莫測的海水深處,始終涌動著雙方魚雷沉悶地前進聲響。在接下來的 20 分鐘之內,或者說當時間來到 12 月 1 日之時,戰場態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因為四艘美軍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新奧爾良號」、「彭薩科拉號」和「北安普敦號」)全部被日軍的魚雷射中,而美軍發射的魚雷,沒有一個管用的。
六、悶聲做第一件大事
日軍的九三式魚雷簡直是上輩子和美軍有孽緣,這輩子來還債了。
2327 時,也就是日軍最早射出的魚雷,抵達了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此時的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剛剛使用主炮打完她的第九次齊射,而賴特正好要讓整個艦隊調整隊形,結果第一枚九三式魚雷擊中了「明尼阿波利斯號」的艦艏,大致位於一號主炮塔前端,引爆了擺放在艦艏的航空燃油;第二枚魚雷則擊中了第二鍋爐室,而擊中的時間幾乎和第一枚魚雷是同時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生還者在描述當晚的狀況時,都認為「明尼阿波利斯號」此時僅被擊中了一枚魚雷。
這兩枚魚雷所造成的後果是致命的,兩枚魚雷擊中艦艏後,導致上層建築和前置炮塔立馬著火,但由於爆炸所掀起的水柱過於龐大,許多海水倒是幫助澆滅了一些火焰,但大量的煙塵開始出現。所幸,大火和煙塵並未燒到操舵室,但依然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在左舷某個 5 英寸炮塔周圍的兩名艦員直接被爆炸從艦上送入了海底,由於爆炸造成的震蕩,使得整艦迅速搖擺,大量艦員磕到了艙門上,大約 37 名艦員在兩次爆炸中身亡。艦艏的第 22 號肋骨(Frame 22)漸漸被撕開,像樹枝一樣掛在了一號主炮塔的前面。整個一號主炮塔的 3 門 8 英寸主炮,則耷拉下她們的腦袋,再也無法進行射擊。整個艦艏的漏洞,導致海水灌入了第一、二、三號鍋爐房,「明尼阿波利斯號」的速度漸漸減慢,最終失去動力和轉向能力,而「彭薩克拉號」則從她的左舷超越了老朽的「明尼阿波利斯號」。
第二枚日軍的九三式魚雷在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的左舷造成的大洞(黑色部分),此大洞導致海水倒灌進三個鍋爐室,從而使得整艦失去動力。頂端為主甲板(Upper Deck),白色和黑色船舷交界處為二層甲板(2nd Deck)
一個仰視的拍攝角度,近距離接觸被第二枚九三式魚雷擊中的船板部位。這個大洞已經破壞了舭部,但船底龍骨倖免遇難,因此並未造成可怕的解體,但大量浸入的海水還是讓該艦動彈不得
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在戰後 12 月 1 日修復主炮塔後的艦艏狀態。此時,艦員們打算砍掉艦艏多餘的無用部分。
「明尼阿波利斯號」漸漸朝左舷傾斜達到 4°,雖然艦員已經儘可能為了平衡和減重,丟掉了許多東西,且他們也成功嘗試將部分能用的火炮繼續發揮作用,但仍未能換就該艦失去戰力的命運,最後該艘戰艦的所有炮塔因為電源供應的問題而完全無法運作。這是日軍九三式魚雷辦成的第一件事。
「明尼阿波利斯號」遭遇不測後,賴特認為該艦很可能已經無法繼續擔任旗艦該負有的責任,於是他將整個美軍艦隊的指揮權,交給了輕型巡洋艦「火奴魯魯號」的艦長海軍少將馬倫·提斯代爾(Rear Admiral Mahlon S. Tisdale)
海軍少將馬倫·提斯代爾(Rear Admiral Mahlon S. Tisdale),早在一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在美國海軍服役,1921 年轉到海軍學院任職,並最終走到了海軍學院的頂端位置。他曾經在 1926 年 10 月至 1928 年 6 月間擔任驅逐艦「法恩霍特號」的艦長(此「法恩霍特號」為 DD-332,非參與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的那位),因為他在聖克魯斯群島海戰和塔薩法隆加海戰中表現有佳,而獲得海軍十字勳章(帶有金星)和功績勳章(Legion of Merit,或翻譯成功勛勳章)
七、悶聲做第二件大事
當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發生爆炸而逐漸減速之時,在後面的重型巡洋艦「新奧爾良號」則打了一個右滿舵,儘力避開前面的「明尼阿波利斯號」。但是儘管如此,一枚九三式魚雷擊中了「新奧爾良號」的左舷,導致左舷的燃油庫和彈藥庫發生劇烈爆炸。爆炸不僅將第一主炮和第二主炮的艦員送入了天堂,更是將第二主炮前面的艦艏連根拔起。第 130 號肋骨(Frame 130)和第 136 號肋骨(Frame 136)首先被撕裂,接著第一炮塔開始失去平衡,它的主炮全部朝天仰視,最後沉入了海底。艦艏余部整個朝左舷嚴重扭曲,使得該艦主甲板以下的多層甲板全部暴露了出來。第 42 號肋骨(Frame 42)前的主甲板丟失在了海底,第 31 號肋骨(Frame 31)前的二層甲板也葬身於黑暗之中。
重型巡洋艦「新奧爾良號」在 12 月 1 日清晨抵達了圖拉吉島。此艦的艦艏已經幾乎不存在,而部分艦員還在進行排水減重工作。雖然第二炮塔沒有受到結構性損傷,但是其炮手已經陣亡,因此該艦在一枚九三式魚雷的打擊下,已經失去一半以上的戰力
為確保剛到達圖拉吉的「新奧爾良號」免遭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打擊,當地的美軍士兵將椰子樹的樹榦,混合著植物枝葉,搭配著偽裝網,把她牢牢地裹了起來。她最後在海上行駛了三周,到達了澳大利亞悉尼的科卡圖島造船廠(Cockatoo Island Dockyard)進行修復。
「新奧爾良號」到達澳大利亞悉尼後拍攝的照片,此時扭曲的艦艏余部已經完全被清理,二層甲板和更多內部結構暴露於外,它將在此補齊一個臨時的艦艏,以及換裝新的螺旋槳。舊的螺旋槳在該艦被魚雷擊中之時,被第一炮塔重創,可以算作魚雷造成的連帶損傷。
該艦的彈藥庫發生爆炸後,除了大量艦員陣亡外,該艦的操舵室也失去了對該艦轉向和加減速的控制。之後,通訊設施也漸漸發生問題。損管部隊竭盡全力將該艦從戰鬥中撤出,駛向圖拉吉島,並準備在進行臨時性的清理後,送回澳大利亞進行整修。整艦艦員損失 183 人,一位曾經在該艦上服役的水兵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描述道:
我必須(前去)看看。我從安靜無聲的第二主炮炮塔旁走過,但卻被一根從該炮塔延伸至左舷舷外的救生索擋住了去路。感謝上帝它真的在那兒,要不然如果我多走一步,就會落入 30 英尺下的深暗海水中。整個艦艏沒了,整艦 125 英尺的組成部分和具有三門 8 英寸火炮的第一主炮塔不見了,整艦重 800 噸的部分消失了,並且,我的上帝啊,所有和我參加新兵訓練營的小夥子們離我而去了。
I had to see. I walked alongside the silent turret two and was stopped by a lifeline stretched from the outboard port lifeline to the side of the turret. Thank God it was there, for one more step and I would have pitched head first into the dark water thirty feet below. The bow was gon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five feet of ship and number one main battery turret with three 8 inch guns were gone. Eighteen hundred tons of ship were gone. Oh my God, all those guys I went through boot camp with - all gone
這是日軍的九三式魚雷辦成的第二件事。
八、悶聲做第三件大事
前面兩艘重型巡洋艦都遭遇了不測,「彭薩克拉號」則小心翼翼地繞過失去動力的「明尼阿波利斯號」和「新奧爾良號」。接著,她的雷達發現大概在 4000 碼外,有一個未知目標。她於是發射了照明彈,嘗試用目視確認對方的身份,但由於事先對雷達的依賴或是出於什麼其它原因,整艦並未有足夠的照明彈提供照明,因此在辨別對方是敵是友之前,該艦已經沒有照明彈可用了。不過幸好,這個目標漸漸從雷達上消失,並拉開了她和「彭薩克拉號」的距離。
她沿著航向 300 前進,之後又在雷達上發現了 12000 碼外的位置目標。她打了三個齊射後就停止射擊,因為對方再一次從雷達上消失了。
難道是 CXAM 雷達壞了?(之前一篇文章有筆誤,「彭薩克拉號」是裝備雷達的)
她繼續靜靜地朝航向 300 前進,但是大約在 2339 時,一枚九三式魚雷沒有任何徵兆地直接朝「彭薩克拉號」的左舷正橫處撞了過來。直接擊中了三號主炮塔前端的油槽,並迅速點燃了大火。大火漸漸波及全艦多處,甚至衝到了主桅杆的頂端。整艦的火焰如衝天的火炬一般,將黑暗的海面照得透亮。魚雷導致左舷破裂,擊中了左舷側的傳動軸,海水湧入了引擎室,並使其失去效用,同時所有主炮炮塔也無法開火。全艦左傾 13°,125 名艦員當場遇難。再一次,日本魚雷僅靠微弱的運氣,擊垮了第三艘美軍重型巡洋艦的作戰決心。這是日本的九三式魚雷當晚辦成的第三件事。
此照拍攝於 1942 年 12 月 17 日,拍攝地點為新赫布里底斯的埃斯皮里圖桑托島。重型巡洋艦「彭薩克拉號」正在被「維斯塔爾號」修理船耐心呵護。「維斯塔爾號」修理船的前任船長,就是馬利之前介紹過的,在珍珠港事件中表現勇猛的卡森·揚。注意此時「彭薩克拉號」三號主炮塔前出現的左舷側大洞。
慢著,日本人發射的魚雷還沒有全部完成任務,它們將在當天晚上辦完四件大事。第四件大事將會送走一艘巡洋艦的生命。而美軍的魚雷,則完全不負責任,低調地離開了作戰區域。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Samuel Elliot Morrison 著,The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 August 1942 – February 1943,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五卷,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8 年出版, ISBN 0-316-58305-7
2)C. W. Kilpatrick 著,Naval Night Battles of the Solomons,Exposition Press 1987 年出版,ISBN 0-682-40333-4
3)Theodore Roscoe 著,United States Destroyer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年出版,ISBN 0-87021-726-7
4)Paul S. Dull 著,A Battl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41–1945,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8 年出版, ISBN 0-87021-097-1
5)Russell S. Crenshaw Jr. 著,The Battle of Tassafaronga,Nautical & Avi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of America 1995 年出版, ISBN 1-877853-37-2
6)Herbert C. Brown 著,Hell at Tassafaronga,Ancient Mariners Press 2000 年出版, ISBN 0-9700721-4-7
7)原為一 著,Japanese Destroyer Captain,Ballantine Books 1961 年出版,ISBN 0-345-27894-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