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與麵條

日常腦洞,算不上高能,深夜放毒。

在《三國志·諸葛恪傳》中,裴注有這樣一段:

權嘗饗蜀使費禕,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禕至,權為輟食,而群下不起。禕啁之曰: 「鳳皇來翔,騏驎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以待鳳皇,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禕停食餅,索筆作《麥賦》,恪亦請筆作《磨賦》,咸稱善焉。

在兩漢時期,幾乎所有的麵食都稱作餅,多是按照餅的形態給餅定名,當然胡餅除外,這些在《四民月令》和《說文》中都有記載。另外提一句,在《四民月令》里還有這麼一句「齊人呼寒食為冷節,以曲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大概是現如今棗饅頭的原型…

餅,東漢人劉熙《釋名》稱:

《釋名》云:「餅,並也。溲麥面使合併也。

曹魏人張揖在《廣雅》里將餅叫餛飩(跟現在的餛飩估計還是有區別的…):

《廣雅》:餅,餛飩也(在揚雄《方言》里說是一種方言的叫法。)

那麼費禕此時吃的,會不會就是湯餅呢?所謂湯餅,大概算是現如今麵條的前身,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跟現在一樣呈條狀,頂多算是片兒湯。(其實理解為現代的麵條的話,可能會比較有代入感跟畫面感)姑且腦洞一下:

費禕走入大殿,孫權放下筷子起身表示歡迎,群臣兩班坐定,按照孫權事先的指示,只顧低頭嗦麵條,並不起身答禮。費禕瞟了兩眼左右,很不屑的吐槽一段連珠炮。主方選手諸葛恪可能人胖吃的也快,嗦完麵條立馬懟了回去。費禕一時語塞不答,入座吃面,邊嗦邊想著怎麼掙回面子,於是平靜地嗦完最後一口,感慨此小麥麵條爽滑筋道,靈光一現,「心想我要裝逼」,遂索筆作賦,是為《麥賦》。(感覺都可以寫在速食麵包裝後面了...)

腦洞完了,那費禕同志有沒有可能吃的就是湯餅(麵條)咧?

答案是有可能的。

湯餅在兩漢以來,一直作為一種美味的存在,(南北朝也有稱作「水引」),頗受歡迎。皇宮之內,也是常設食品之一。《漢書 百官表》中載宮中設有湯官,主「餅餌」。在孫吳宮廷中,有這樣的食品,不足為奇。在《世說》中也有何晏食「湯餅」的記載,至少湯餅對宮廷來說並不是什麼稀罕食物。但湯餅後來也被用作祭祀場合的祭祀用品。東晉祭祀,就以水引餅作為祭品之一(手動腦補在司馬懿牌位面前擺了一碗碗熱湯麵的畫面......)

用這樣莊重的食物宴請使者的話,好像沒有什麼不行。

《世說新語》: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初學記》引 范汪《祠制》:「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

另外,湯餅在南方也是很受歡迎的食物,特別是荊楚一帶,吃出了講究。

有七月七日食湯餅說:

周處《風土記》:魏時人或問董勛云:「七月七曰為良曰,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云:「七月黍熟,七曰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此曰唯設湯餅,無復有糜矣。」

六月六日食湯餅說:

宗懍《荊楚歲時記》:六月伏天,競相作湯餅,稱為辟惡。(主要是為了發汗,古人相信發汗可以將體內的毒隨汗排出)

綜上,費禕此處所食餅,如果作湯餅來講,並非不可能。

另外,在我目前所見的兩漢曹魏的湯餅記載都是在夏天吃,不知是為何。在《四民月令》里,給出了解釋:「立秋,無食煮餅與水溲餅。夏月食水時,此二餅得水,即堅強難消。不幸便為宿食傷寒病矣。」大概是因為秋後寒冷,當時的技術來說這類食物做出來還是比較硬,工藝上可能做的比較厚,難以消化的,在冷天吃又不消化,過水又冷,容易烙下病。

最後來侃侃吃湯餅的人,對湯餅摯愛的當屬束皙、傅玄和蕭道成,束皙、傅玄愛吃湯餅,束皙吃不過癮還寫篇餅賦歌頌一下,稱「充虛解戰,湯餅為最」:

《餅賦》:弱如春綿,白如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嚼而斜眄。擎器者氐唇,立侍者乾咽。爾乃濯以玄醢,鈔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偏據。盤案財投而輒盡,庖人蔘潭而促遽。手未及換,增禮復至。唇齒既調,□習咽利。三籠之後,轉更有次。

傅玄更是稱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好像在形容龍鬚面一般。傅玄是經歷過魏晉的人,他這個形容感覺已經很像現代的細麵條了,不知道當時的工藝做出來是不是這樣。

搞笑一點的當屬蕭道成,他絕壁是麵條死忠粉,他本人極其愛吃麵條,當時的司徒左長史何戢投其所好,動員全家人下廚揉面做麵條。頓頓請蕭道成來蹭飯,又送禮物。蕭道成自然是喜歡的不得了。後來蕭道成當了皇帝,還打算讓他做宰相,因人反對才改為吏部尚書。二人如此鐵的關係,大概是在做麵條的時候就交織在一塊了。

《南齊書》: 太祖為領軍,與戢來往,數置歡宴。上好水引餅,戢令婦女躬自執事以設上焉。

三國時期有過吃湯餅記載的無非四人:何晏、樂林、丁斐、劉纂

何晏的吃相見上面。

樂林與劉纂倆人是一起吃的,按記載來看,還是頓葷的。

王朗奏:右中郎樂林得纂面肉,共啖湯餅。見《御覽》

丁斐,也就是曹操的親信,在《三國志》中記載了他與曹公的調侃,拿官印換了餅。

《三國志》引《魏略》:斐隨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為人所白,被收送獄,奪官。其後太祖問斐曰:「文侯,印綬所在?」斐亦知見戲,對曰:「以易餅耳。」太祖笑

在現代人的解讀下,感覺丁斐換的是大餅之類的東西。但實際上,他換的應該是一碗牛肉麵(一頭牛換一碗面,面真貴??)雖然只是丁斐的自嘲,並沒有真吃。

曹公這個作了《四時食制》的大吃貨想必也是吃過湯餅的:

《北堂書鈔》引《魏略》稱:「太祖嘲丁裴曰:文侯,印綬何在?裴對曰:以易湯餅,太祖大笑之。」

順便說一句,曹公真的很喜歡拿別人傢伙食差來開玩笑,這種行為真的很不友善,大家不要學,招人恨。(只能他吐槽別人的伙食,別人對他就不行,可參見楊修吐槽他的雞肋,領導真是,嘖嘖):

《王朗傳》引《魏略》:太祖請同會,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會稽折粳米飯也。」

《桓階別傳》:桓階在郡時,俸盡,食醬酻。上聞之,數戲之曰:「卿家醬頗得成否邪?」

以上,腦洞

這麼多贊好可怕 (ˊvˋ*) ,也希望各位多多資瓷,偶的連載《魏滅蜀之戰》,提些意見吧~

其他的文:

魏滅蜀系列:

zhuanlan.zhihu.com/p/33

明夷:《開元占經》所涉三國內容摘錄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閑聊《火鳳燎原》第494話周瑜等你下課

TAG:三國 | 歷史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