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很喜歡為阿里找各種假象敵,為什麼說這樣做很有必要?
文化不易被感知,但在面對困境和難關時,卻最能發揮作用。如果你的團隊受到突如其來的重創,如何在短短三個月內讓他們重振旗鼓,更勝過往?
01 臨危受命
2010年3月份,阿里巴巴深圳大區龍崗區域22名員工幫助客戶集體造假港澳通行證,以騙得第三方認證公司審核通過,事經查實,22名員工被集體開除。剩下還有60名員工,7個主管。當時龍崗區域人心惶惶,歐德張同學臨危受命,立下軍令狀——三個月的時間讓龍崗脫胎換骨!
有可能嗎?要怎麼做?
一是喚醒贏的本能,用思想的團建。弗洛伊德說人與生俱來有兩個本能,一是性,為了繁衍生育,二是攻擊,為了抵禦野獸,贏就是在攻擊維度裡面。所以我們不是植入,是喚醒。
二是創造贏的狀態,用生活團建。
三是實現贏的目標,用目標團建。
02 假象敵
同時,要為團隊構建一個假想敵。因為CEO、高管之間,很多時候是數字層面的分解和溝通。但對整個組織而言,數字對普通員工是沒有太多感覺的。完成一千萬和完成一個億對他而言沒什麼區別。
所以要學會把數字目標視覺化,變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比如龍崗大區可以把阿里寶安大區、廣州大區作為競爭對手。
馬雲就是一個為企業創建假象敵的高手,易趣易貝、四大銀行、沃爾瑪、順豐都曾是或正是阿里的假象敵。
我很遺憾大眾點評沒有假象敵,明眼人都知道在整個團購市場上它的對手就是美團,但他們說自己沒有敵人,因為心中無敵才能無敵於天下。聽上去很高端大氣上檔次。
我就提醒大眾點評:美團就是你們的敵人啊,但他們說看不起美團。我很喜歡大眾點評的工程師文化氛圍和價值觀,但它們就是怎麼都干不掉美團。
我再去美團做培訓的時候,我問他們競爭對手是誰,他們說競爭對手是市場上所有的團購公司,要讓它們在這個領域裡寸草不生!哪個決心更強?
很多成功人士是先做了很多加法再做減法,你聽成功人士的一句話是成就不了公司整個運營體系的。所以之前有人告訴我,有人跟他說文化就是大家一起玩,這句話對不對?對,但是不能幫你構建公司的整個文化體系。
他是經歷了很多加法之後濃縮成一句話,這是他的道,但「道」是做了加法之後的減法。馬雲也說心中無敵才能無敵於天下,但阿里沒敵人嗎?當然不是!它就是在不斷打掉假象敵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所以假象敵的設置真得很有必要。
有一個對標對象,招人都好找很多。阿里最早把環球資源當成假象敵的時候,打造阿里7000人鐵軍的人就是從環球資源台灣團隊挖過來的。我自己做廣東大政委的時候,就執行了一個「釜底抽薪」計劃,這個計劃就是為了挖環球資源最精英的管理層進來,讓它們無人可用。
我們最終挖了十二個人,給他們的期權是遠高過正常水平的。這個計劃對環球資源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它整個團隊就渙散了。
所以馬雲還說過競爭對手不是拿來幹掉是拿來學習的,聽上去很有道理,其實言下之意是先學習再幹掉。
03 用故事表達
喚醒贏的本能有什麼辦法?第一是通過語言的表達,如何不講價值觀而傳遞價值觀?如何不講詩和遠方,而傳達使命感?
當時我臨危受命,我很清楚在這個團隊面前,如果開場三分鐘沒有碰到他們的心,往後就比較難往下溝通了。他們會有一些敵意,不是針對我,而是因為他們剛剛受到了巨大重創,我這個時候過去有點兒「欽差大臣」的感覺。所以我第一天報道的時候,行政、HR還有大家都待我比較冷漠。所以第二天我召開了一次大周會,做思想團建。
我思考對這個團隊來說,他們這一刻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我正好能給到,就很好。而如果不了解對方,所有的給予都未必是他真正想要的,哪怕你自認為給出了最好的。
我首先把這個區域的口號打出來——我愛龍崗,追求夢想。然後問他們愛不愛龍崗,沒有人理我,我就再大聲點,問他們愛不愛龍崗,還是不理我,再問,還是不理我……我就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直到有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一群人開始回應我,從坐著到站著到揮舞著拳頭。我大概問了一百多聲,等問到一半的時候,有些女孩子開始哭。他們的情緒在那刻最需要的是宣洩和釋放,不是信心不是安慰。
最後我們都是啞著嗓子在喊,天花板都在共震,你可以想像到這種場景的強大力量!
我撬動了他們的心門,然後就可以往裡面填東西了。
第二件事情,我並沒有糾結那22個人的離開。我只是講了一個故事來詮釋——有一對老頭老太太,攢了些積蓄,買了棟漂亮的房子,遠處就是大海,有花園有大樹。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很多小孩子跑過來玩,弄死了很多花,還特別吵鬧。
老爺爺想了想,跟小孩子們說,我很歡迎你們來我們家玩,我再給你們一些錢,買東西一邊吃一邊玩了不好?小孩們當然無比開心。第二天,他們又去問能拿多少錢,這次老爺爺說只能給50塊,小孩子們有些失望,但還是拿了錢去買東西再玩。第三天,他們又跑去問有多少錢,老爺爺說不好意思,我拿不出錢了,你們能再來陪我們玩嗎?小孩子們說,切,不給錢我們不會過來玩的了。
小孩子的靈魂和天性就是玩耍,但是一不小心也會被數字和物質買了靈魂。
這個故事好像什麼都沒說,好像又什麼都說了。
接下來帶領他們看遠方。什麼東西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是格局。每小時計算收益的人是鐘點工,每天計算的是賣菜的,每月計算的是打工一族。十年來計算的是創業者和投資人。做教育做培訓就是要用一百年來計算。思想家、教育家可能是以千年來計算的比如孔子。所以你們十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我不是天使,但擁有天堂;我不是海豚,但翱翔海洋;我沒有翅膀,但俯視陽光;我沒有三葉草,但手捧希望」。我就問他們龍崗的希望在哪裡?回答在自己手裡。這下我就放心了。
然後就是要提出遠方的標準是什麼,定好之後就不會偏差太遠。我還是用一個故事來隱喻——我曾經去一家韓國料理店吃料理,吃完之後給了我一張意見表,因為味道的確不錯,我想也沒想就全部選了很好。要走出門時服務員追過來說請留步,因為你沒有給我們最高標準,肯定是還有哪裡沒做好,請給我們提一些意見吧。我接過表一看,原來很好後面還有一個選項——感動。我當下就被感動了。
語言可以千變萬化,但目的都是為了帶領他們看詩和遠方,激勵他們的善意和感恩。這就是文化、價值觀的作用和價值。
最後我截取了一部電影《艋舺》的台詞:「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偏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問他們是否同意這個觀點,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我說:這句話就是胡扯!你不是風就是草,這全看自己的選擇,你們想和我一起做風還是草,做領導者去影響別人,還是跟隨別人?
答案前所未有的一致!
總之,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講對方願意聽的語言,不要總是高舉價值觀的大旗。
註:此文來自於高維學堂旗下「科學創業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