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中國大學,言必曰清華北大,這兩者之所以聲名顯赫,重要原因之一是學者輩出,大師雲集,正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20世紀20年代,清華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適建議採用導師制,聘任了當時最有名望最傑出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創辦兩年後,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這四位大師,每一位都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因「國」而「一生善變」的長者—梁啟超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信徒、助手,但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反對過袁世凱。對此,梁啟超說:「這決不是什麼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近代國學大師。"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早年鼓吹改良變法為人所熟知,1917年退出政壇,期間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1918年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和文明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復歸傳統,也轉而以主要的精力,來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了。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也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梁啟超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中國學術文化即"國學"的諸多領域,幾乎都涉及到了,而且在史學、文學(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哲學、經學、法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學、書法藝術及子學科目錄學、圖書館學、佛學等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和建樹,不乏真知灼見,尤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享年56歲,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梁啟超是近代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敢於創新,推動了"史學革命",並在革新文章風格方面,一馬當先。辛亥革命前,他就發明了一種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新文體,其中《少年中國說》曾入選中學課本,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和進取精神,「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朗朗上口,如山石崩裂,傳誦不衰,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辭彙,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是當時四導師中名氣最大,年紀也是最大的,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學貫中西、「教授中的教授」— 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修水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陳垣並稱為"史學二陳",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曾兼職北京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曾兩次聘請他為教授(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皆因故未就,抗戰期間兩拒日方重金相邀,解放前期,還拒絕傅斯年去台灣、香港的邀請。

陳寅恪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很多教授也常聽他的課),因為被稱作「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陳寅恪家學淵博,有極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國史精熟,且勤勉不輟,還留學數載,青年時期遍求西方知識殿堂,如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等,他積蓄各方面的知識,且精通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使他在研究史學方面得心應手且有得天獨厚優勢,中外皆通,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陳寅恪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當時的清華研究院主任吳宓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力薦陳寅恪為導師,並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被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 ,年僅36歲。陳寅恪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向他請教,大家稱他為「活字典」。他講課時,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是風雨無阻,堂堂必到的聽課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哲學專家馮友蘭,當時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長,可每當陳寅恪上《中國哲學史》課時,馮先生總是恭敬地陪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走出來,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他講課。

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歷史;或引詩舉史,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盛名之下,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

他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

歷史評價: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梁啟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國學大師吳宓: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甲骨巨擘自學成師的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靜安,初號禮堂,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戲曲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是中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且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著有《人間詞話》等名著。

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王國維政治上保守,性格憂鬱悲觀,埋首學術,不問功利,是典型的學者氣質,甲骨四堂之一,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他斷然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中國學術的巨大損失,令人扼腕嘆息! 王國維為何自溺,至今仍爭論不論,而歷史的真相,總是被紛繁複雜的人為或非人為的因素遮蔽著,讓我們這些後人霧裡看花。

歷史評價:

「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梁啟超

「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郭沫若

「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伯希和

「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胡適

語言學之父、哈佛精英—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罕見的語言天才,字宣仲,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10年為赴美留學第2批留學生,先後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和哲學、語言學,期間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也先後任教於康奈爾大學物和哈佛大學。1925年,清華大學增設「國學研究院」,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被聘為導師。1929年6月底國學研究院結束後,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1938年,他再度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語言學,經過6年潛心研究,成為名聞世界的語言學家。1945年他被任命為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60年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他先後獲得美國三個大學的名譽博士稱號。

趙元任先生他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語言學家蜚聲於世,被稱為「漢語言學之父」,為中國語言學開闢新路,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他從1920年執教清華至197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退休,前後從事教育事業52年。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朱德熙、呂叔湘等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趙先生永遠不會錯」,這是美國語言學界對他充滿信賴的一句崇高評語。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社會科學院語言所所長呂叔湘稱讚趙老對中國語言學的貢獻,一是他以現代的語言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給中國語言學研究開闢了一條新路;二是他給中國語言學的研究事業培養了一支龐大的隊伍。


推薦閱讀:

TAG:清華大學 | 梁啟超 | 陳寅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