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瞬間,你覺得讓孩子保持善良,很難?

前兩天看到一個很小的新聞,小到一不小心就會被忽略掉,毫無熱度的新聞。

幾個小女孩在路邊看到了一隻腿受傷了、一瘸一拐的流浪狗,似乎是剛被主人遺棄的。小女孩抱著狗狗站在路邊求助,因為冬天太冷了,她希望有人可以收留這隻狗狗,有人圍觀,有人擦肩而過,隨著不斷駐足離開的人群,小女孩哭了起來。

坦白說,看到這裡我內心也是百感交集的。

一方面,我能感受到小女孩的難過,現實和期待之間存在著鴻溝,讓她無所適從。

另一方面,我也能理解周圍人群駐足離開的原因,小女孩的請求又豈止是「要不要收留」那麼簡單,每個人為難的恰恰是之後的千頭萬緒。

所幸,後來有一個養狗之家的好心人收留了這個狗狗,她說:

我們大人有能力,為什麼不給孩子們做一個正面的榜樣呢?

她家已經養了一隻條狗,對於他們來說,有成熟的照料狗的經驗,以及妥善的環境,而這個決定本身,更是保護了孩子最純真的善良。

我被這個很小的故事溫暖了好幾天,這個孩子和收養者一起傳遞出希望和溫暖的真實故事,完整了善良的意義,更延伸了行善的內涵。

善良=同理心+關愛他人的行動

每一個孩子,也許都是自帶最純真的善良屬性吧。就拿我家兩個孩子來說,我也無時無刻不被他倆的善意呵護著。

我生病的時候,孩子會拿著紙巾和水放在我面前,揉麵糰一樣揉了一堆小玩意放在我床頭,給我打氣,告訴我,媽媽看到就不會病了。

外出去散步的時候,Eric自己蹲下來攔住我們,說,「媽媽,我們不要踩到螞蟻哦,先等螞蟻搬完家我們再走」。

幼兒園的小朋友生病了,Joshua會拉著我跟他寫一晚的小卡片,歪歪扭扭地練習了好幾頁草稿,只是為了和他的好朋友說,「你要快點好哦,我有一些糖果送給你」。

這些在我看來,都是從小事里折射出來的、孩子最初的善良,以及最真實的體貼,何其珍貴。

善良包含了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同理心」。

當孩子通過感知你的情緒,你的哭泣、微笑、恐懼、生氣和沮喪的時候,給到你相應的情緒反應力,這份情緒感染的力量,便是孩子最初的善意行為,我們叫「同理心」。

善良的第二層含義是,「關愛別人的行動」。

而當孩子在同理心的驅動下,對情感上的共鳴讓孩子做出友善行為的時候,我們孩子的善良才算是被完整地體現。

在所謂理智的成人世界待久了,越覺得孩子的善良多麼難能可貴,我也相信,善良會是孩子未來可以行走世界的品格之一。

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平克說:「具有創造力、同理心,能關愛他人、觀察趨勢,並為事物賦予意義」的高感性人群,會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

愛是一種能量,理解和關愛別人的能力,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知道,善良最強大的鋒芒在哪裡。

即便在現實中總會有坎坷、挫折和無能為力之處。但我想,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有更恰當的方式,保護好孩子的善意。

善良需要通過教育來塑造

《黑鏡》中有一集描述了這樣子一個媽媽。

她認為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純真的,只要讓孩子從小隔離一切的醜陋和不愉快,孩子自然可以永遠善良、天真和幸福。

於是,她選擇在女兒的大腦中植入高科技晶元來過濾世界上所有的惡。

但是,這樣真的能保護住這個孩子嗎?

不能,與惡和現實絕緣,只會讓孩子失去對風險的基本評估和妥善規避能力。

因為不忍心孩子的善良被現實擊垮,所以選擇隱藏住一切的醜陋;因為想讓孩子的善意得到保護,選擇了不惜任何代價去遷就孩子的想法。

換來結果卻是孩子「善意」地認為毒品是無害的,交往也不會有接觸的禁忌,即便是割脈,也是她尋求真相的一種方式。

善良和現實並不衝突。脫離現實的善意,並不意味著幸福和美好。

我始終認為,孩子的善良,是需要通過父母的教育來塑造。不是用高科技晶元把孩子保護起來,孩子就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只有在生活中讓孩子明白,並親身體驗,原來他們可以成為有責任心、有力量關愛自己和他人的人,孩子的善良品性才能最終形成,並伴隨一生。

這份明白和體驗,包含了父母的三個步驟,我想我們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有能力做起來。

讓孩子學會自我覺察是第一步

不知大家還有沒有這樣的記憶,當我們帶年幼的寶寶出外,聽到別的孩子在哭,自家的寶寶也哇地一下哭了起來;

當我們和孩子進行繪本閱讀的時候,可能某一處情突然就讓孩子落淚不已;

甚至是一個在我們看來可有可無的擺件、一個盆栽,都會日夜牽動孩子的心思,成為孩子無時無刻不掛在嘴邊的大事;

還有我在前面分享的兩兄弟在生活中體貼而善意的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孩子在學習和表達善意的過程。

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感同身受。

當孩子萌發同理心想法,或者同理心起作用的時刻,便是孩子最好的「自我覺察」時刻,也是讓孩子感知善良的重要時刻。

蹲下來,輕輕地抱住孩子,對他說:「你細膩地感受到了別人的感情,你是個貼心的孩子。」這是在肯定孩子同理的情感。

認可孩子的幫助,注視孩子的眼睛說:「你的行為讓我覺得很溫暖,很有力量。」這是在肯定孩子同理的行為。

這些話時常被我們忽視,但是它們無比重要。

這些話能提升孩子對善良的感知力,讓孩子覺察到他的行為是一種善意的舉動,也讓孩子明白,原來對別人表示關心和安慰,自己也同樣能收穫幸福感。

與孩子在生活中踐行善良是第二步

我前面說了,善良=同理心+關愛他人的行動。同理心,需要在生活中感知,關愛他人的行動,亦要花點心思,讓孩子親身體驗。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即便孩子天生就具備同理心的萌芽,但是只有在親身體驗過同理心的行動之後,孩子的同理能力才能順利發展」。

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就是孩子最好的善良導師和榜樣。

很多人或許以為行善事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它需要周密的籌劃、系統的安排,不被欺騙的風控,但其實不是的,在很多看似最平常的情境里,我們大人的一些判斷和表現,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決策。

如果發現飛機上有人舉不起行李,你會出手相助嗎?如果排隊走過某個大廈的門,你會幫後面的人擋一下門嗎?如果你籌劃一個家庭聚會,你會為每個人的喜好和狀態所考慮嗎?

一件善良的事,可以大到精心策劃忘我付出,也可以小到「先讓螞蟻搬家」那樣不經意的話,每一件,都是沉澱,都是教養。

在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里,你是否是一個替人著想和周全考慮的人?孩子都看在眼裡,也會模仿,並開始形成他最初的道德觀。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經歷過的小事。

我曾經在等地鐵的時候掉過一本書。那是一本心理學專著,對於別人來說可能不重要,但卻是我必修的教材。

雖然抱著可能已經找不回的心態,但當我折返去找書的時候,我見到了讓我驚訝的一幕。

一位媽媽和女兒坐在凳子上,女兒手裡捧著這本書,兩眼一直朝四處張望。

我當時挺不好意思地和她們確認:「你好,這本書好像是我落下的。」

女孩子聽到我這麼說,很高興地大聲喊:「姐姐你來了,我就說,不見書一定很著急,所以我們在這裡等你。」

媽媽也用手拍拍小女孩的頭,微笑對我說:「你回來真好啊。我也在考慮,萬一你不出現的話,我們可能就會留一張紙條在這裡,把書交到地鐵失物認領處了。」

媽媽的一席話,道出了前因後果。

在日常生活中,丟書或者撿到一本書,是一件多麼平常的事,幾乎可以被忽略。當孩子發現了這本書,為丟書者著急的時候,媽媽並沒有拉著孩子去趕地鐵,而是決定陪孩子一起,去做孩子認為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

在為孩子考量善意行為的同時,媽媽已經為所有的結果做好了妥善的準備。所以不管我是否折返,那媽媽也可以找到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如何有始有終,對善意做一個真誠的解答。

無論是孩子那句「我們在這裡等你」,還是媽媽對孩子善意的保護,這些飽含溫柔和智慧的善意,都像一道暖暖的光,讓我隔了這麼多年,內心仍有被照耀著的感動。

那一份光,同樣也閃耀在那天等待我的女孩子的眼睛裡。

給孩子的善意創造新的奇蹟是第三步

人總是會有無能為力的局面,當兩難局面出現時,你不需要對孩子說謊。

回到文章開頭講到的流浪狗的救助,如果換成是你和孩子,在路邊遇到了這個情況呢,你會如何做決定?

也許你的確沒有辦法滿足孩子最初的願望,「我們可以把狗帶回家裡住嗎?」,你沒有辦法答應,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你能力所及的範圍。

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也許會讓孩子沮喪,但成人對事情的分析和考慮,對孩子來說,並不是抹殺童真和善意的「骯髒」,而是對孩子善良最基本的尊重。

即便是最純真的善意,也有可能會有碰壁的過程,我們要做的,不是奮不顧身地衝上去保護孩子的全盤想法,而是和孩子一起梳理清楚,到底哪些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想做,但是目前還沒有辦法去做的事情。

讓孩子明白,即便是再美好的願望,都需要現實的土壤,即便是再難的目標,通過恰當的方式,我們都可以實現。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美國劇作家泰迪·葛羅斯的做法。他給我的啟發在於,如何在更大的格局之下,「讓孩子的善意創造新的奇蹟」。

泰迪也遇到了4歲的女兒說「爸爸可不可以把流浪漢帶回家住」的難題,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當他意識到,自己不知道怎麼回答女兒突如其來的問題後,他說:「我的女兒很沮喪,這種沮喪無比悲傷。對於孩子來說,那種悲傷莫過於善意被辜負,過早地被現實的冰冷所同化。」

他決定要保護女兒的善良,但是同時也需要告訴孩子,如何用恰當的方式來行善。

所以思考再三,泰迪跟女兒說:「我們可以為這些流浪漢募款,送他們回到自己的家」。

於是從最初的小區募款開始,前後陪著孩子做了好幾年的募捐活動,泰迪和女兒為社區的流浪漢募集到了1000萬美元。

我們面對孩子的每一個善意,也許沒有辦法百分百滿足,但是我們一定可以保護好孩子的那份善意,讓它可以用更合適孩子的方式,實踐出來,陪孩子創造屬於你們的奇蹟。

每一次當我們用實際行動給孩子的指引,都是我們培育孩子同理心的力量。這便是我們給孩子關於善意的最真誠的註腳。

我們見過很多世間的涼薄,對善良也容易不屑一顧,誤以為善良是懦弱,善意終究會被辜負,毫無意義。

當了媽媽之後,感覺孩子的同理心似乎與生俱來,給我們蒙塵已久的內心投射了一道光,喚醒我們內心的善。

我常常覺得,善良是需要在行動中被感知、被召喚的,一個真正的善意之舉,不是風中樓閣,它真實、真誠,落地且充滿力量。

只要我們懂得善良的培育之道,孩子便會將這份與生俱來的同理心更好地釋放出來,逐漸地,他們自己就會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也保護自己的初心。

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內心強大、無所畏懼的勇者。

這才是我們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零基礎學scratch少兒編程:scratch中文版下載安裝
「問答分享」孩子如何交朋友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4
兒童標準運動協調能力評估測試(MABC-2) ——運動協調能力的IQ測試
這一年你都是怎麼當媽的?看完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TAG:兒童教育 | 善良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