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是建築大師,還是金句網紅?

他以禪意和東方美學著稱的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國內各商業體也爭先找他做項目以彰顯品位。

https://www.zhihu.com/video/944705403637030912

Onedaystand 首發,隈研吾最新短片

詮釋歐洲文化中心-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時間-空間-存在」主題

他是隈研吾,日本現時「最火」建築大師

善於結合傳統建築技術和最新科技,對材料和手藝異常敏感,注重觸感,作品多呈現手織般面料或裝飾性蜂巢結構。

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都是他鐘愛的,結合水、光線與空氣,創造外表看似柔弱,對環境不是改造,而是與環境融為一體的「負建築」(不是正負,而是勝負的負)。

檮原 木橋博物館

使用「斗栱」傳統表現手法,表現木頭組裝之美。

每次見這圖我都好奇它是怎麼立住的,於是找來剖面圖。

他是提案場上的常勝將軍,最近更贏下東京2020年奧運會場館及蘇格蘭V&A鄧迪新館設計項目。在商業性和藝術性方面得到廣泛認同。

他在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1991年,日本開始「失去的十年」——泡沫經濟破滅,只好攜事務所離開東京,去到鄉間。10年間,向當地的匠人學習材料的運用,雖然參與項目都很小不起眼,但他認為這是碩果累累的十年。

現在,隈研吾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重要大型項目落成,他認為這是那十年積累的成果。同時,他現在一天只睡4個小時。

北京 長城公社 竹屋 一個因地制宜的有趣作品,也是隈研吾在國內的成名作。

靈感來自於竹林七賢,亮點在茶室。

隈研吾曾表示:竹屋絕對是最喜歡的一個項目,因為在這個項目中我可以保持並且不斷把我簡單的想法發展下去,最後這個想法呈現出一個純粹的建築作品,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的干擾 只是,和隈研吾(1954年生)同世代的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1956年生)和坂茂(1957年生)近年陸續贏得建築界諾獎——普利茲克獎,而隈研吾卻似乎和商業越走越近?

Sprachel 對建築半桶水,本篇遂請三位建築專業人士發表對隈研吾的看法

過氣建築生 Fa 看隈研吾:

隈研吾的建築不如隈研吾的書,大建築不如小建築。

建築作品受縛於自身的理論,儘管設計邏輯清晰、手法簡練,但空間感不夠精彩動人。

除了結果本身,懂包裝和彙報很重要

和職場很像。隈研吾在理論產出上頗豐,留下不少金句,和他的建築雙得益彰。

談到更欣賞宋代文化:

在宋代人們想的並不是要把國家的疆土如何擴大、要使國家如何強大之類的問題,而總想著在某些場合需要用到放棄的智慧,這些理念能夠使人內心獲得安寧,又和現代人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吻合的

成都新津 知美術館 坐落在道教名山老君山,為了凸顯道教與自然和諧的思想,以就地取材的瓦片製作,並以金屬絲固定懸掛,製造輕盈和通透的視覺效果。

我更喜歡地下一層,同時兼顧建築物透光和作品遮光需求。

當年是特意打車1小時去看,sprachel 第一次忍不住曬遊客圖......

談到放棄和不在意:

在東方文化中,「掌控」看上去是冰冷、不近人情的,而選擇不去在意、適當遺忘,卻成為了讓人心安的智慧,也成為了見識萬事萬物更多可能性的關鍵。也正是這種智慧,促成了神秘而純粹的東方美學。

人活在世上的時間非常短,年紀大了,身體也會漸漸不聽使喚,無法所有的事情都如自己所願。但正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事情無法在自己掌控中,我反而把它看成是一種樂趣。

談到不喜歡太規矩的現代建築

如果從建築來講,那就是要享受noise的感覺從凌亂之中感受美;而且,在建築中使用的材料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變化,變得越來越臟,這些變化是我近年來覺得非常有趣的現象。

如果人每天都面對這樣一絲不苟的東西,其實是會心生厭煩的。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更加容易對規矩的東西產生反感。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活得不要那麼一絲不苟,希望在更多的地方都能有寬鬆的空間

北京 三里屯Village 南區

大概是最多人感受過的隈研吾作品,雖然出名的原因微妙。

表面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格子模樣。

內里設計則參照北京衚衕,製造曲折迷路的路徑。

談到建築物的個性:

我在每個項目里並不追求環境要多好,一個地方只要有它的個性就夠了。比如採光不好的地方,那陰影黑暗就是它的個性。

引申到當代年輕人越來越沒個性:

這可能跟家庭和學校都有關吧。因為太寬鬆了,就沒有反抗;沒有反抗,就沒有個性。

現在的孩子很少說「我討厭這樣的父母」「我不要上這樣的學校」。反抗不夠激烈,個性也就不夠鮮明。

現在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自由成長,但這份自由反而束縛了個性的發展,年輕人變得越來越一樣了。

(寬鬆世代也是日本一個熱詞了,有點像我們的90後、或是素質教育,安利同名日劇,太好看)

(以上語錄引自Lens)

已轉行搬磚人 Bigban 看隈研吾:

最著名的現代建築師之一。作品意識上很有東方韻味。建築和禪意的結合,木與混凝土的構築非常到位。

關於「時間-空間-存在」的詮釋

2018月5月26日- 2018年11月25日,隈研吾將參加歐洲文化中心ECC主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間-空間-存在」,並為其拍攝了一段視頻,闡述他的建築理念,及對展覽主題的看法。

歐洲文化中心,簡稱ECC,是一個全球文化藝術機構,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紐約、義大利威尼斯、中國深圳都有自己的分支。ECC主要展覽空間位於義大利威尼斯的四座宮殿及兩座公園,是一個為全球跨界藝術研究與創造提供資源和內容的平台。

東京 微熱山丘

這是一家來自台灣的鳳梨酥甜品店。

採用了「地獄組裝」這樣的木榫結構,難點全在組裝和切割。

表現森林和雲朵的感覺,增進人們對鳳梨酥試吃的慾望。

本篇開頭視頻由ECC提供,由 onedaystand 國內首發。

鑒於大師口音感人,sprachel 儘力概括知識點:

1. 我工作方法是,去現場感受場所的真實性——用腳感受土地,用手感受材料,與這個空間進行對話。

2.人性化、自然和溫暖是我們事務所的設計哲學,因此我們儘可能使用自然的材料。

關於本次 時間-空間-存在 建築展,隈研吾如此詮釋:

3. 這是一種轉變,建築從作為紀念碑變成作為環境的一部分,從工業主義變成後工業主義

4. 我們不能控制時間,時間是流動的,建築應該成為時間的一部分。最完美的結合就是時間和建築融為一體,讓空間的距離消失。

5. 我像佛教的僧人——僧人云游四方,和不同的人交流,並達成共識。我會一直堅持這種旅程。

旅美佛系建築師 簡樹堅 看隈研吾:

商業卻又不乏對傳統材料的探索,偏好木頭和榫卯;作品隱約晦暗,極具東方禪意。

我作為行外人看建築,更像看藝術作品,要麼顏值導向、要麼心靈觸動、要麼是尋找有趣實用的亮點,尚不敢作評價。雖然對大師作品還沒很有感覺,但他這些更易理解的理念我是受落的。

比起顏值和潮流,還是有性格的建築最可貴,再加上滿足了現代人都需要治癒需求,我認為隈研吾是一個兼具個性,又以人為本的建築師。

本文圖片自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官網

視頻自ECC

推薦閱讀:

不確定性生長——傳統

TAG:展覽 | 建築設計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