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賣掉北京500萬房,在老家生活的這兩年"一文,聊聊我的過往經歷和賣房這件事
網上讀到這篇文章,讓我足足感慨好幾天,畢竟這是一個北漂在選擇逃離大城市後兩年的心路歷程,與如今的心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當然,我不會考慮賣房和在老家生活。
01
內容並不複雜,說白了分三段。
第一部分是講述作者因為要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選擇把自己的住房賣掉,得到500萬現金,覺得可以衣錦還鄉;
第二部分是作者回到家鄉後,買房、吃住,甚至遊玩都不是問題,但在生活習慣上卻遇到諸多不便。尤其是曾經賣出的房產不斷上漲,那是沉沒成本在作怪;
第三部分是作者在盡孝也無法挽回父母歸來後,選擇再次回到北京,房子已無法買回,工作回來,朋友回來,其他都回來了。
有人質疑事情的真實性,但在我看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我處在奔四的檔口,選擇三年後正式退休的啟示。
02
我相信只有經歷過從天堂到地獄,再回到天堂的人,才會像作者那樣更加珍惜和感恩未來的生活。
十多年前,我從老家江蘇的一座城市來到南京讀書。到南京的當天,父親帶我到新街口新百商場東側的麥當勞吃飯,那是我第一次進麥當勞。
當營業員用標準的微笑和手勢招呼我要吃什麼的時候,我至今都記得自己手足無措的樣子。這算是我第一次明白「大城市的大」,以及自己的「茫然無知」。
不過這沒關係,無知不是因為沒有知識,不知道而已。費孝通在上世紀30年代的《鄉土中國》中專門提到這點。
隨後的幾年,我逐漸熟悉和喜歡上了這座省會城市。除了麥當勞,我還喜歡到漢中門汽車站對面的肯德基吃東西,也就是在那裡,我愛上吃吮指雞。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的無知又一次作祟。父母希望我能去上海工作,而我卻固執地認為南京是最好的城市。我的思維局限在買東西到新街口,吃飯到湖南路,配電腦去珠江路,去山西路軍人俱樂部溜旱冰(聽說山西路軍人俱樂部已經沒有了,不知道是否屬實)。但不管怎麼樣,在南京的4年,是年少無知時最美好的記憶。
鬼使神差的是,大學畢業後我來到福建工作。在那裡,我體會到如上文作者所講的經歷。我見過最窮的人,是在海邊的一座石頭屋子裡。福建盛產石頭,很多鄉村的房屋都是用石塊壘搭起來的。在那座四處透風的石屋裡,除了一張床什麼都沒有,一個蓬頭垢面的男人蜷縮在一床黑乎乎的棉被裡瑟瑟發抖。據陪同我的人講,此人因懶惰而導致貧窮,要吃飯的時候才會起床跑到海邊撈點東西回來煮著吃。
在那之前,我雖然沒去過大西北,但仍難以想像在東南沿海還有這麼窮的地方。在海邊的鎮上,唯一的超市(其實就是稍微大點的小賣部)所陳列的生活用品都比我在南京看到的略貴,而且有很多假冒日用品,比如海菲絲、漂柔等等。所以看到作者講他在老家買瓶可樂都貴,還有很多假貨,我忍不住大笑起來。
當地的業餘生活也非常簡單。我可能是大城市和小城鎮最大的區別——精神需求匱乏。當地人白天除了工作,就是喝茶、打麻將,晚上更是如此,要麼早早睡覺。我對未來的恐懼就是從那時起,於是拿起書準備複習考研。
老天對我很照顧。這樣的日子持續不長,我終於有一個機會來到上海。此時的我,不再像年少時那樣固執地認為全中國只有南京好,上海也不錯呀。我利用業務時間學習,考上自己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此後的工作越來越順利,因為心裡明白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努力工作和更好地生活。自己的經濟條件也逐漸改善,數年前父母相繼退休,我把他們接到上海來定居,順便幫我照顧小孩。
我30歲後回老家越來越少,每次回去無非三件事:看看長輩、親戚和老同學,吃些家鄉的食物,去小學和中學的母校看看。
但自從去年春節家裡唯一健在的長輩外婆去世後,我可能回老家更加少。家鄉對於我來說,更多的是回憶。生於斯長於斯,特別是對小時候美食的記憶永遠刻在心裡。正如文章作者那樣——回家,是為了滿意精神上的空虛。而在無法挽救老人的生命後,殺回北京是他最正確的決定。
03
我相信很多從外鄉來到大城市生活的人都有同樣的感觸,也許自己的小孩因為出生和成長在某座城市,TA已經把自己當成當地人,老家的概念早已全無。
去年,我在知乎高贊回答《2017 年適合買房嗎?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中講過自己買房這麼多年的精華經驗,對於題文作者買房又賣房的輪迴,我在原回答基礎上再補充一點關於賣房的看法: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要輕易出售!
在北上廣深以及省會城市擁有自住房,卻沒有第二套住房的人,輕易不要賣房。如果萌生退意,可以將房出租,用租金在老家租房居住,兩地租金的差距足以讓你過更加體面的生活。
如果急用錢,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把房產抵押給銀行(注意:我說的是銀行,不是其他亂七八糟的高利貸)相當於重新貸款。二是房產沒有辦法貸款,那就變賣家裡的東西,比如汽車、家電、細軟等。這些東西,一直在貶值,未來分分鐘買回來,而且絕對買到更好的。
當然,如果只有賣房這一條路,可以賣。但後續動作必須是把賣房的錢「分蛋糕」,即除卻用來急用的,留部分錢在當地買套小戶型、便宜的房子。
所謂的急用錢,無非兩鍾可能:一種是重病,如題文作者。一種是公司企業資金困難救急。其他急用錢情況,我沒有想到什麼「真的很急」,都可以降低標準,不要做笨決定。
關於重病,要量力而行。我從文章的描述中估計作者實際花費在為父母看病的金額不會超過50萬。為了看病的50萬,賣掉500萬的房子,這筆賬怎麼算都是虧。
至於企業資金短缺,變賣房產來救急的故事很多,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有的人靠賣房喘過氣來,賣房就是一筆成功的操作。有的人賣房,錢進公司打了水漂。總體上,我堅持一個原則:如果只有一套自住房,不要做無謂的賣房動作。
對於賣房,還讓我想起一件過往的經歷:
那是十多年前,我初來上海,隔壁租客是位上海老人和他的兒子兒媳。老人的親戚也常來看望,一來二去就熟了。從老人親戚口子,我知道一件事:老人的兒子兒媳生性懶惰,原本老人有兩套老公房,卻被他兒子想辦法先後賣掉,而錢都被用來揮霍和所謂的投資,結果都打了水漂。搞得老人和兒子兒媳租房居住,所以老人家裡的親戚對此非常氣憤。十幾年過去了,不知道這家人生活如何,但變賣房產這件事,我記憶猶新,相信這也是他們今生最後悔的決定。
04
《賣掉北京500萬房,在老家生活的這兩年》是篇不錯的文章,作者用自己兩年的感觸給我們這些從異鄉來到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以警示。
仔細閱讀的話,你會發現作者選擇賣房離開北京的四個原因:
每一點都值得選擇在大城市定居的年輕人單獨拿出來深入分析今後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如何贍養老家的老人,如何面對工作的不如意,故鄉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以及該如何處置房產。
身處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不易,願讀到本文的朋友們,在享受華燈初上美景時,永遠工作生活美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