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80後的焦躁與不安,怎麼破?

大家看到這篇應該是2018年了,但力哥寫作時間是2017年12月18日。

昨天剛在南京完成了今年最後一場線下理財講座,今晚坐飛機去歐洲度假。

走之前,有感而發,隨便寫寫。

最近網上討論「中興員工墜亡」事件,起因是一名中興老員工被辭退,按死者妻子說法,丈夫是遭內部排擠,成了派系鬥爭犧牲品,股權也以不合理低價強行回購,感覺自己對公司忠心耿耿幾十年,一時想不開才走上絕路。

中興方面則表示,該員工有精神病史。言下之意,精神病跳樓誰也攔不住,這鍋我不背。

而網友關注的焦點則是中年危機

2017年初,一位華為老員工被辭退後在網上發帖訴苦,也引起廣泛關注,當時力哥寫了《50萬年薪二孩爸爸中年失業還不起房貸,怪誰?》

哎,2017年,真是多事之秋,年中各種官方慶典,年頭和年尾,則充斥著城市精英階層的焦躁與不安。

這其中的道理,我上初中時就懂了。

1999年,《讀者》上有篇海外翻譯的文章,說人類正在快速從過去幾千年的前喻時代進入後喻時代。

前喻時代,最有價值是人的經驗,所以老師傅吃香,學徒工只能跟在後面學手藝,慢慢熬成老師傅。

但後喻時代,科技進步太快,社會觀念變化太快,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老師傅的經驗非但不吃香,反而成了老師傅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的阻礙。

畢竟一個人很難自己革自己的命,無論是既得利益,還是慣性觀念。

相反,年輕人因為沒有歷史經驗負擔,一張白紙,教啥學啥,記憶力好,精力旺盛,敢於創新,所以更容易抓住時代大變革時期的致富機會。

所以如今BAT招聘面試時,HR特別喜歡給面試者一本書,比如講人工智慧的,這個面試者所應聘的崗位可能和人工智慧沒半毛錢關係,過去也完全不懂,但就是要藉此考察你的快速學習能力。

BAT自己知道,這個時代變化有多快,自己一個不注意落後了,就會被競爭對手超越甚至殺死,所以我的員工,也必須有很強的新技術、新知識、新觀念的學習洞察力。

聽起來很殘酷,卻讓人無法反駁。

所以如今招聘市場,35歲幾乎成了生死線。

如果你到35歲還沒混到有一技之長的中高層,35歲後就算想跳槽,也找不到什麼像樣工作。

力哥之前寫的《35歲後,屌絲難再逆襲》,也是基於這一社會現實。

華為男和中興男被辭退,本質上都是這個道理——你的經驗越來越多,資歷越來越厚,企業僱用你的成本越來越高,但你給企業帶來的回報增速卻沒有企業付給你的薪水快,企業能以更低的成本找到貢獻更大的員工,要你何用?

聽上去好冷血,卻符合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法則。

但對你來說,40歲和20歲面對的家庭負擔有天壤之別,你要養孩子,甚至兩個,你要還房貸,甚至兩套,你可能還要養全職太太,甚至小三。

華為男35歲,中興男42歲,在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公司工作,收入超95%國人,原以為人生將走向圓滿,然而一朝失業,迅速打回原形。

失業後,拿什麼支撐你當下的中產生活?

中年危機早已有之,但從沒一個時代像今天這麼令人不寒而慄。

道理很簡單,但真的遭遇危機,又是另一回事。

過完年,力哥虛歲35,最大的80後,虛歲都40了,萬萬沒想到,青春的記憶還那麼清晰,中學時代暗戀的女生彷彿還在眼前,我們這代80後居然也成了被90後嘲笑為「揣著保溫杯的油膩中年男」……

身處快速變化的理財和媒體這兩個行業,我的感受尤為深切。

11年前,如今理財規劃師國家職業標準的創始人,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老師在央視的《理財教室》節目,可以說是我的理財啟蒙教程。

三年前我出版第一本同名圖書時,請劉老師寫推薦語,他在電話里說,我們這代人(60後)老了,以後就看你們(80後)的了。

當時我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在我的記憶里,劉老師是神一樣的存在。

然而當我2017年策劃第三本同名圖書時,幾經掙扎,還是放棄讓劉老師繼續推薦,因為通過市場調查,我發現我的主要受眾——80-90後一代,真沒幾人知道劉彥斌是誰。

他們只知道胡彥斌。

好殘酷,好無奈,好悲傷……

可想而知,在節奏越來越快的新時代,力哥這個80後,早晚也會被更年輕更有活力的90後、00後理財IP所取代。

今天我可以成為許多80-90後喜愛的理財導師,但10-20年後,又有多少00-10後,會願意聽我這個大叔嘮叨過時的理財經驗呢?

力哥說理財,你或許喜歡聽。

但力叔說理財,力伯說理財,力爺說理財呢?

更重要的是,羅胖40歲創業,現在45歲,5年間老了太多,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我很擔心他的跨年演講能不能堅持20年,因為他的體力、精力、記憶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未來必然會不斷下降,還是加速下滑……

一樣的道理,就算10-20年後,你們還喜歡我,我是不是還能在線下理財講座中一個人嬉笑怒罵撐4小時,我心裡也沒底……

這樣的時代,得了「中二病」(中年危機+中產焦慮)的80後,該怎麼破呢?

想來想去,力哥想到的終極破解術只有一個。

就是「富爸爸」財商理論的核心:財務四象限。

努力讓自己從E象限(僱員,打工者)跳入I象限(投資者)。

當我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到足夠多的錢以後,就可以單單依靠投資理財收入,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也就是實現財務自由。

那時,工作將成為一種樂趣,我為什麼非得去華為中興上班?我不懂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現實、物聯網這些新名字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我出錢,自有懂行的年輕人能為我提供服務,提高我的生活品質。

道理很簡單,藍圖很美好,但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

今天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想靠打工實現財務自由,很難。

如果自己創業(或入股創業型公司),一旦成功,就很有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雖然創業成功的概率也很低,但還是比靠打工實現財務自由的概率高一些。

所以最現實的實現財務自由的路徑應該是「三級跳」:

先從E象限跳入S象限(個體戶,自己干)

再從S象限跳入B象限(組建團隊,成為公司老闆)

最後從B象限跳入I象限(放手企業,只需理財)

然而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有勇氣跨出從E象限跳入S象限的那一步。

跳入S象限的人,大部分都無力再跳入B象限。

好不容易創業成功,跳入B象限以後,大部分人就會被企業拖死,再也無法抽身離去。

到後來,企業越做越大,並不是錢沒賺夠,而是其他慾望越來越大——想把企業做得更好的慾望(把企業當成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想不辜負那麼多跟隨自己的員工的慾望;想讓自己的事業青史留名的慾望……

最後,這些套在你精神上的枷鎖,將讓你永遠無法實現財務自由——錢是不少了,但時間還不自由。

未來力哥也會面臨這個問題,但我已經想好了解決方案。

走「吉祥物」路線。

參加過力哥線下活動的小夥伴應該都記得,活動開始前,力哥都會說一句話:「以下是和上海迪士尼卡通玩偶力哥的合影時間」。

這句話不僅是暖場玩笑話,更是我對自己定位的深刻認知。

全世界最偉大的傳媒娛樂公司,叫迪士尼。

沃特·迪士尼先生當年創造了米老鼠等一系列經典IP,可時代變遷,新一代孩子對米老鼠的熱情會消退,而你已無力再創造新的IP。

怎麼辦?

把「迪士尼」三個字變成一個深入人心的認知,讓所有人一想到「迪士尼」,就想到夢幻和快樂。

隨後就是不斷動用資本的力量,把那些更受新時代孩子和年輕人喜愛的IP,收入麾下。

在動畫片領域,當年喬布斯創辦的皮克斯異軍突起,迪士尼的動畫片打不過,所以2006年,迪士尼收購了皮克斯。

迪士尼早年自創的卡通IP要不太過低齡化(米老鼠為代表),要不只能吸引小姑娘(「公主」們),為開拓男孩和成年人市場,2009年,迪士尼收購了漫威。

2012年,迪士尼又收購了盧卡斯影業,旗下有兩大超人氣IP《星球大戰》和《奪寶奇兵》,尤其是前者,在全球擁有億萬死忠粉。

就在最近,迪士尼又收購了好萊塢六大佬之一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部分核心業務。

別的不說,光是漫威那筆收購,迪士尼就賺翻了。當年漫威雄心勃勃的復仇者聯盟電影計劃剛開始,只做了《鋼鐵俠1》和《綠巨人》,還沒形成系列口碑,正是最缺錢的關口,迪士尼只花42億就把這個金蛋收入囊中!

要知道,光2012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就全球吸金15億美元,更別提那麼多周邊了!

別以為迪士尼只有樂園和電影,它還收購了不少電視台(比如體育迷都知道的ESPN),還有迪士尼自家的郵輪公司,另外還廣泛涉足文學、遊戲、商業地產等諸多行業。

當自己老了,無力生產新的更受時代歡迎的IP,就把自己變成「吉祥物」,只負責兩件事,一是站台背書吆喝(迪士尼出品,必屬精品),二是扶植和收購各種有潛力IP(潛在競品),這就是即將百歲的迪士尼公司越活越年輕的根本原因!

迪士尼的商業邏輯,今天BAT也在套用,尤其是騰訊,看看烏鎮「東興局」,小馬哥到處悄無聲息地撒網收購,連「一無所有」的老王也無法倖免。

如果有一天,年輕人不愛玩微信和QQ,騰訊就「老」了,但「騰訊系」依然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商業大帝國。

這就是為什麼力哥從來不敢明確公開推薦股票,唯獨這支,我敢。

00700,騰訊控股。

迪士尼不僅是騰訊的標杆,也是力哥的榜樣。

當我老了,趕不上時代了,無力再為越來越多的粉絲提供理財服務時,「力哥說理財」這個自媒體品牌依然可以不斷壯大,因為「力哥」將會成為一個吉祥物,我的團隊會繼續在我開創的道路上,秉承力哥的理財價值觀,繼續為數十萬粉絲,提供簡單又好玩的理財乾貨,專業又貼心的理財服務。

而我本人,則可以騰出時間,去追逐我的人生夢想(環遊世界、投身慈善、傳播福音)。

回到本文標題:80後的焦躁與不安,怎麼破?

80後終將老去,無力在職場與更年輕的新生代抗衡。

所以第一,看準機會創業或加入創業團隊,實現財務自由的概率和速度都會大幅提高,一旦實現財務自由,就不會再那麼焦慮。

第二,儘早學習和實踐理財,開啟工作和理財的雙核複利引擎,加速實現財務自由。實現財務自由後,你也能有足夠把握,靠理財,讓餘生始終處於財務自由狀態。

第三,如果你沒有能力或勇氣創業,那就要加速學習,儘可能不讓自己被時代淘汰。同時拿收入結餘投資騰訊、迪士尼這樣的「吉祥物」公司。因為公司和人一樣, 也有生命周期,會走向衰老,但「吉祥物」公司,卻能不老不死,基業長青!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10多年後的90後。


推薦閱讀:

王健林的教科書式自救
【乾貨】高盛合伙人制度和激勵機制!
窮人,與其生娃,不如養蛙
國家想打破剛性兌付,你還指望買個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快醒醒!
2億元不用還了?小馬奔騰創始人遺孀金燕債務案有望逆轉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