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都在實驗室搗鼓些什麼呢?| top5的心理學家和他們的「成名」實驗

2002年,美國的心理學期刊《普通心理學評論》評選出20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前100位心理學家——列出了99位,第100名的位置空了出來,留給每個人填補自己心中「很重要但被漏掉」的心理學家。

根據評選結果,今天學堂君和大家聊聊那些聽起來很耳熟的心理學家以及他們改變了心理學的實驗。

No.5

Leon Festinger:費斯汀格(1919-1989)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

費斯汀格改變心理學的實驗之一:

世界末日與認知失調

1954年8月,作為「追隨者」宗教團體的領袖,瑪麗安·科琪預測12月21日黎明前,世界將在一場洪水中毀滅。她聲稱自己已經接到來自克拉里翁星的末日消息,並補充說,在大洪水之前,會有一個飛碟來將「追隨者」的信徒們帶到安全地帶——利昂·費斯汀格和他的同事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了這一則新聞。於是,他們決定滲透進這個團體,看看信徒們在預言失效時的表現。10月,他們成功加入了這個邪教團體——當然入伙期間,他們也不得不進行一些荒謬的活動,比如主持團體例會等。

12月20日晚,所有「追隨者」的信徒都虔誠地等待者外星守護者的飛船。可是直到凌晨,飛船還是沒有出現,眾人出現了輕輕的抽泣聲。凌晨4點45分,科琪聲稱獲得了另一則消息。消息稱,由於「追隨者」團體虔誠地坐了整整一夜,傳播了這麼多的光,所以掌管地球的神決定使地球免遭滅頂之災。

或許我們以為「追隨者」團體應該就此解散,畢竟預言都失敗了。但恰恰相反,他們把「預言失敗」看作是團體的成功,聯繫報社、派發小冊子,希望更多人能加入「追隨者」。

費斯汀格認為,之所以語言失敗後信徒會做出這些舉動,是因為他們曾經用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信仰,並且採取了離家出走等不可逆的舉動來證明自己的忠誠,還得到了團隊中其他人的支持,但錯誤的預言使得他們的信仰受到了強烈的衝擊。當我們的認知(比如信仰)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即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就是費斯汀格提出的「認知失調」。

No.4

Albert Bandura:班杜拉(1925-)

「對生活環境進行控制的努力幾乎滲透於人一生中的所有行為之中,人越能夠對生活中的有關事件施加影響,就越能夠將自己按照自己喜愛的那樣進行塑造。相反,不能對事件施加影響會對生活造成不利的影響,它將滋生憂懼、冷漠和絕望。」

班杜拉改變心理學的研究之一:

攻擊行為是習得的嗎?

熒幕中的打架、飆車等暴力行為會不會對兒童造成不良影響?這是一個一直以來頗具爭議的話題,也是阿爾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們想要探究的問題。

研究者們選擇了三組年齡在3-6歲的兒童,並讓其中一組觀看成人榜樣的攻擊行為,一組觀看正常行為,剩下一組只在自己的房間呆著。每個兒童單獨進入布置相同的房間,房間里的桌上有一些貼紙和印花材料供兒童製作圖片。在成人榜樣正常行為組中,成人榜樣坐在位子上,平靜地組裝玩具。而在成人榜樣攻擊行為組中,成人榜樣花了大部分時間在猛烈地花式攻擊波波玩偶(1.5米高的充氣玩具)——用棒球棍打它的頭、坐在它上面、打它的鼻子……十分鐘後,所有孩子分別被帶到了一個觀察室,這個觀察室有許多玩具,包括了各種小汽車、蠟筆、紙、一根棒球棍和一個波波玩偶(1米高)。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孩子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呢?

研究者發現,一方面,即使榜樣沒有攻擊行為,男孩也比女孩更具有攻擊性。且有正常行為榜樣的這些孩子比無榜樣的孩子攻擊性更低。另一方面,當榜樣出現了攻擊行為時,男孩女孩都表現出了更強的攻擊性。

令人意外的是,在毆打波波玩偶這件事上,研究者原以為兒童更傾向於模仿與自己性別相同的成人榜樣——即男孩在觀看男性榜樣攻擊行為後表現出更強烈的攻擊傾向,女孩則受女性榜樣的攻擊行為影響更大。但實驗結果表明,無論兒童性別,男性榜樣的攻擊行為起到了更壞的榜樣作用。兒童的解釋是「女人不該做出這種事」,「那個男人是一個強大的戰士」,說明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社會對男女不同的要求已經在孩子心中播種了。

No.3

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

「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雖然說提起心理學,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催眠,是釋夢,是弗洛伊德先生,確實,弗洛伊德早年因為實驗太難就選擇不做實驗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心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學堂之前也介紹過這位心理學大師,具體請見為什麼一提到心理學家,你總是想到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教你撕逼。

No.2

Jean Piaget:皮亞傑(1896-1980)

「如果沒有情感的溝通,智慧的交流是無法達成的。」

皮亞傑改變心理學的實驗之一:

我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

皮亞傑推測,小孩子看待世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小孩子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我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這是小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用一個精妙的實驗來驗證了自己的想法,這個實驗被稱為「三山實驗」。

他把三座不同的山的模型展示給兒童,其中一座山上有個十字架,一座山上有一棵樹,還有一座山覆蓋了皚皚白雪。兒童坐在桌子的一端,一個布偶娃娃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然後,皮亞傑向兒童展示了一系列照片,並請孩子選擇出娃娃看到的山的樣子。結果小孩子不約而同地選擇自己看到的山的樣子,而不是從娃娃角度看到的山的樣子。

皮亞傑認為,孩子還不能想像出娃娃從不同角度看到的不一樣的場景,孩子們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從而推己及人,認為這也是娃娃看到的場景。

No.1

B.F.Skinner:斯金納(1904-1990)

「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

斯金納改變心理學的實驗之一:

迷信的鴿子

斯金納認為,考前拜佛、忌諱黑貓、本命年穿紅色辟邪等等這樣那樣的迷信行為是人們相信這些行為和一些好的結果存在關聯,但實際上他們之間可能毫無關係。而且,他還用一群鴿子證明了迷信行為不是人類特有的。

斯金納設計了一個箱子,這個箱子里有一個食物分發器,每15秒就落下食丸。當然,他先餓了8隻鴿子一段時間,以確保他們在實驗時有足夠強烈的覓食願望。每天,每隻鴿子都在箱子里待幾分鐘,研究者不作任何干預或限制,無論鴿子做出什麼行為,食丸都是每隔15秒下落一次。

幾天後,鴿子出現了不同的行為模式。8隻鴿子中有6隻出現了明顯的行為規律:一隻鴿子在兩次食丸下落期間在箱子中逆時針轉2-3圈;另一隻鴿子反覆將頭伸向箱子上方的特定角落;第三隻鴿子似乎把頭放在一根看不見的桿下面並反覆抬它;還有兩隻鴿子彷彿在跳舞,頭部前伸,並且左右大幅度搖擺,有時搖擺幅度過大,還會向前走幾步;最後一隻鴿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擊動作,動作直擊地面,但不接觸。這些行為都是在實驗一開始沒有觀察到的行為。實際上,這些新的行為和能否獲得食物沒有一丁點關係,然而,鴿子的表現就好像食物是因為它們賣力的「表演」產生的——也就是鴿子變得迷信了。

最後,附上《普通心理學評論》評選出的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名單,供大家尋找自己男神、女神的身影。(名單的排列是縱向的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名單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心理學家,歡迎大家在評論中分享自己最喜歡的心理學家或者是讓你印象深刻的心理學實驗或理論。

文/學堂君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參考文獻:

[1]亞當.哈特-戴維斯,張麗珊. (2017).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相關原文:心理學家都在實驗室搗鼓些什麼呢? |《巴普洛夫的狗》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公眾號後台聯繫。

——學堂君,to love and to work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家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