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合鑄戟

浚縣辛村位於現在的鶴壁市境內,民國時期,當地的村民習慣在山坡上挖掘窯洞居住。1931年,在暴雨的沖刷下,挖掘窯洞的村民發現了一處墓地,中央研究院得知消息後,派郭寶鈞帶隊前去發掘,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經過鑒定,該處墓地是西周時期衛國的墓地。

衛國是西周時期的重要諸侯國,初代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

武王滅商後,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朝歌以北的邶地。為了防備武庚,武王將自己的弟弟蔡叔封到朝歌以西的鄘,又將另一個弟弟管叔封到朝歌以東的衛。

武王死後,王位傳給兒子姬涌,即成王。成王年幼,國事都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掌握,管叔和蔡叔不滿於此,聯合武庚起兵反叛,史稱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失敗後,管叔和武庚被殺,蔡叔被流放。原本屬於武庚的殷商遺民被分為兩份,分別由衛國和宋國管轄,周公將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分封到宋國,將自己的弟弟康叔分封到衛國。

▲康侯簋,浚縣辛村出土,大英博物館藏

在西周至春秋初期,衛國國力鼎盛,屬於一流強國;衛懿公時期,衛國在和狄人的戰爭中慘敗,衛國實力大落;其後衛國政壇頻繁動蕩,到了戰國時期,衛國的國力已經非常薄弱了;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并,其後為秦所滅。

浚縣辛村的衛國墓地中出土了多件不同種類的青銅戟,包括一件銎裝劍形戟、十五件十字形戟、二十一件鉤戟。

▲浚縣辛村出土的劍型戟

這三種戟都是典型的西周戟型。

戟初見於商代,成熟於東周。西周屬於戟的發展期,因此戟的種類較多。

從結構上看,西周時期的戟可以分為戈矛聯裝的聯裝戟和一體鑄成的合鑄戟兩大類。其中合鑄戟又分為三種類型,即衛國墓地出土的三種戟型:劍形戟、十字形戟、鉤戟(楊泓先生將十字形戟和鉤戟歸為一類戟的兩種類型)。

▲戰國劍型戟,河南博物院藏

劍形戟的戟刺較為長大,與短劍的形狀類似,其戟援鑄於戟刺根部,側伸向外,劍型戟的裝柄方式包括銎裝和內裝兩種形式。

十字形戟相當於上刃根部延長成刺的戈,戟刺、戟援互相垂直,整體呈十字形,裝柄方式為內裝。

十字形戟的特點如下:戟援中間有棱,棱後有一大圓穿;戟胡較長,並鑄有多個穿孔;胡上有闌,上闌延伸為戟刺中脊;內呈矩形。

▲侯戟,浚縣辛村出土,國家博物館藏

鉤戟與十字戟造型相仿,但戟刺末端向戟內的方向卷折,鉤戟戟刺的形狀與商周時期的一種青銅刀類似,因此鉤戟也被稱為刀戈合一型戟。

除了辛村墓地之外,其他地方的西周墓葬中也出土過合鑄戟,如山東膠縣西庵西周墓出土過一件有銎有內的劍形戟;龐家溝、白草坡出土過十字形戟;鬥雞台、白浮出土過鉤戟。這些出土戟的墓葬均為中型以上高級貴族墓葬,伴隨戟出土的還有戰車和馬具,由此可見,戟在當時應該是車兵的武器。

▲昌平白浮出土的鉤戟,首都博物館藏

合鑄戟的總體數目不多,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其製造工藝複雜,所以只有高級貴族才會使用,普通貴族因為實力有限,便使用常見的青銅矛或青銅戈作戰。

西周時期也存在少量的聯裝戟,如四川彭縣竹瓦街便出土過聯裝戟,製造時間為西周末期或春秋初期,但四川地區在西周時屬於巴蜀文化範圍,尚未被納入中原文化體系,如果只看周文化區域的話,可以認為西周的戟都是合鑄戟。

▲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過的聯裝戟,四川博物院藏

公眾號:丑橘先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夏商西周滅亡的故事太類似了,是不是假的?
殷商出於東夷卻又進攻東夷,這裡的東夷是方位上的概念還是部落或民族上的概念?
西周分封的特點是什麼?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關於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的專業著作?

TAG:西周 | 青銅器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