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喜劇」救不了的喜劇綜藝,或成最先退潮的綜藝品類
文│崔百珎
從前車馬很慢,人們口口相傳的笑話、包袱更新換代也不快。甚至,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一句經典「金句」就能紅上大半年。
而今,工作生活節奏都日益加快的觀眾,笑點也越來越高。電視節目上的喜劇包袱,甚至淪為了一個階段熱點、笑點的總結集合。以至於,層出不窮的喜劇綜藝新意大減,而節目中成批量的炮製笑點,想要跟上觀眾日益加快的娛樂生活方式顯得很吃力。
不可否認,前幾年的喜劇綜藝曾是大眾客廳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今天喜劇綜藝的分量卻不似往昔。從多檔喜劇綜藝的收視和討論熱度來看,喜劇綜藝在觀眾觀看的節目比重隨著日薄西山的節目質量,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
同質化喜劇綜藝密集播出
早在2011年,從一檔衛視節目中脫胎而出的《愛笑會議室》,開拓了電視台播出喜劇綜藝類型的先河。輾轉多個播出平台的《愛笑會議室》,給後來的喜劇綜藝奠定了基本的喜劇綜藝基礎,也輸送了如喬杉、佳佳等至今還活躍在喜劇綜藝的藝人。
後來,從2014年開始,多家電視台都陸續推出喜劇綜藝。這些綜藝節目形式相似,所邀嘉賓來自的團隊重合度很高。相似的喜劇創作人員打造風格雷同的喜劇作品,向多個播出的喜劇綜藝進行輸送,直接導致了喜劇綜藝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密集播出的同質化嚴重的喜劇綜藝,除了捧紅幾個有限的新興喜劇藝人外,節目本身卻並未給觀眾留下不可替代的記憶點。這些喜劇綜藝對觀眾來說,並沒有非他不可的觀看需求。
從《笑傲江湖》第一季到第三季,再到與之一脈相承的《笑聲傳奇》,以及現在已經播出到第四季的《歡樂喜劇人》《我為喜劇狂》,還有剛剛完結的《喜劇總動員》第二季等。喜劇綜藝從開始填補市場上的綜藝類型開始,到現在數量冗雜、疲態盡顯的境況,不過三年有餘。
前幾年,喜劇綜藝的熱度持續走高,除延續了幾季的成熟作品,還有幾檔同類型節目也爭相搶得了一點市場紅利。如《一起來笑吧》《生活大爆笑》《笑星闖地球》,還有如今已經改版成為了《今夜現場秀》的《今夜百樂門》。
但是,即便是近期仍在堅持播出的《喜劇總動員》《歡樂喜劇人》《我為喜劇狂》,還有改版更新的《今夜現場秀》。節目討論聲量的下降,內容品質的下滑,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幾檔重複創作團隊出現的喜劇綜藝,由內而外的呈現出一副江郎才盡之感。
「大咖」走下神壇,套路陳舊
在喜劇綜藝競爭的如火如荼之時,多檔節目的製作團隊就已經爭相搶奪國內為數不多的喜劇創作團隊和創作人。從遼寧民間藝術團、德雲社、開心麻花、白眉工作室,到大碗娛樂、嘻哈包袱鋪......至此,大大小小和「喜劇」這個關鍵詞緊密相連的創作團體,幾乎都已經在舞台上亮過相了。然而,出現在舞台上的創作團隊一直都是那麼幾個。
德雲社的掌門人郭德綱常駐《喜劇總動員》和《歡樂喜劇人》,來自遼寧民間藝術團的宋小寶幾乎走遍了每一個和「喜劇」相關的綜藝節目,奔著「雨露均沾」發力。而一年胖似一年的賈玲,不僅在近兩年現身多檔喜劇綜藝,還攢出了自己的一個喜劇班子,創辦了「大碗娛樂」,公司更參與出品了一檔名為《開心俱樂部》的喜劇綜藝。
在喜劇綜藝中,觀眾隨時能看到像潘長江、蔡明等這些聯歡晚會上的常客。而像大兵、文松、丫蛋等活躍在各自領域的相聲演員、二人轉演員,也紛紛被喜劇綜藝的節目組請為了座上賓。而平常不常出現在綜藝節目中的喜劇演員如潘長江等人,偶然出現在觀眾面前進行表演,帶來的是新奇和驚喜。然而,一而再、再而三頻繁的出現在受眾面前,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帶有個人標籤化的「笑料」,並不會次次都讓人覺得搞笑。過度消費喜劇演員的舞台魅力之後,得來的是觀眾強烈的「笑果」免疫。
當觀眾看多了喜劇「大咖」,失去了新意,各節目組也爭相開拓新的喜劇人。有的從素人人群中選擇一些佼佼者;有的則開疆拓土,將目光放逐到影視演員的陣容里。可是,即便有新鮮面孔加入,也難抵擋喜劇創作人的陳舊套路。一檔又一檔喜劇綜藝,被詬病「尬笑」「強行煽情」「慣用套路」。
「速食喜劇」難成經典
內容的創作需要時間,喜劇也是一樣。然而,從2014年至今,僅三年多的時間裡,國內市場上的喜劇綜藝已經誕生了十餘檔,其中,還有更新多季的喜劇綜藝。倘若以每檔/季節目有12期,每期節目需要5個喜劇作品做支撐來粗略統計,截止到目前,通過喜劇綜藝誕生的喜劇作品,保守計算,已有過千部。
以這個創作頻率來看,參與其中的喜劇創作人們內容產出頻次高,然而,質量又怎樣呢?以近日還在更新的《歡樂喜劇人》第四季中的節目舉例,觀眾的口碑風向並不樂觀。參加過多檔喜劇綜藝的宋小寶,被節目組列入了「大魔王」返場的陣容中。在第一期節目里,宋小寶領銜帶來的《超級英雄》,講述的是一個「色盲」宋小寶與紅蜘蛛俠和黑蜘蛛俠之間發生的故事,全程「尬笑」。有網友評論稱,完全找不到第一季的時候的爆笑的感覺了。
而同樣做到第四季的《我為喜劇狂》也呈現品質下滑現象。本季節目邀請到的潘長江、蔡明、苗阜做評委嘉賓,然而,一季節目走到頭,都沒能出現爆款作品,也沒能有十分突出的喜劇人出現。以至於潘長江在看過某參演嘉賓提交的初版劇本時直言:「這個設計有點太小兒科了!」在節目的採訪環節,他評論該作品:「說實話,有點對不起《我為喜劇狂》這個欄目。」
短時間內趕製出大量喜劇作品的方式不可取,強行縮短喜劇創作的沉澱期製作出來的「速食喜劇」,絕不會成為經典作品,甚至,直接就是不合格的殘次品。
小結
無論是喜劇人新面孔的增加,還是節目賽制的調整升級,都不能彌補沒有充足時間積累就速成大量喜劇作品的根本問題。
隨著綜藝市場的競爭加劇,大體量、大製作、快節奏的綜藝層出不窮。然而,喜劇的創作並不適用於如此快節奏的制播形式。在追趕市場的路上,有太多喜劇綜藝已經失去了一開始內容質量與新鮮感。
優質的喜劇作品需要時間沉澱,需要創作人的積累。強行趕製的「速食喜劇」,只能給喜劇綜藝帶來負面效果。在本就深陷「綜N代」旋渦的喜劇綜藝這個細分領域裡,如果再繼續寄希望於食之無味的「速食產品」,那麼,此類型的綜藝節目不拍也罷。
推薦閱讀:
TAG: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