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喜歡佛教裡面「緣起性空」這些思辨思想,但是討厭「前世後世、輪迴福報」這些東西,該怎麼選擇?

我想從哲學的角度對佛教深入的了解,有什麼好書或者視頻推薦?


首先我認為這是個普遍的現象。

緣起性空這部分和主流思潮沒有抵觸,特別是和科學思想沒有抵觸。

三世因果就容易被批成「封建迷信」。

從能接受的地方開始了解,不了解的部分存疑。

只是有一點,佛教講「修行」的「實證」,而不是「思辨」的「實證」。

思辨的,是「佛學」,屬社會科學的學術範疇,不是佛教的修行方法。研究的再深,也是搞學術,不要懂了「佛學」就對別人「學佛」妄加評論就好。

搞清了這一點,再由淺入深的看書就好了。

至於讀那些書,知乎上有這個問題。

普通人看佛教可以看什麼書?

至於哲學角度,如果你夠自信就讀原文,般若部適合你。

《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圓覺經》《維摩潔所說經》


因為緣起性空,所以輪迴才是可以存在的。如果題主認可緣起性空,卻不認可輪迴,我只能說,題主沒明白緣起性空,和輪迴是什麼。所謂緣起性空就是,所有可認知信息的相輔相成的一同構成和一同變化。而既然是可認知信息,那麼根本上就一定要有一個信息反映者,和被反映物,而這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構成可知信息。而這個信息反映者,就是生命的覺性,即覺性不滅。別問信息從哪來,信息是什麼樣的,因為這兩者都是一個叫時空的信息表現形式而已。

這樣講或許有些難以理解,這麼舉個例子,當你的身體和記憶全都改變了,你還是你嗎?是,這個你指生命本質或說信息反映者的本質即覺性。不是,這個你指的就是一個具體的身體和記憶的合成物,而這個合成物是前一個抽象「你」或說覺性所感覺的內容或說反映的信息形式。

而對於你個人而言,當你的記憶徹底改變了,你認為的那個具體的「自我」(即我是誰)也就消失了。然而抽象的覺性,沒有消失,因為它只是負責感覺或說反映信息,但是不負責感覺任何具體的東西或說反映任何具體的信息,所以它的抽象性,讓它不會消失。這就是覺性,即單純的存在,或說「真我」。

換句話說,現在你認為那個所謂的自己,不過是真實的你即覺性借用並感覺到的一團記憶和思想而已,而人害怕死亡,根本上就是怕失去這個,如果不是,想想我前面舉得那個例子,當你的身體和記憶改變時,和你死了有什麼區別嗎?這時,世上已經沒有了一個大家和你自己熟知的你了,這不就跟死了一樣?人怕死,不是因為怕失去生命,而是因為怕失去這個名為「自我」的信息合成形式。

如果不是怕這個,就會發現所謂的真我原本就是不滅的,因為生命本質原本就是不生不滅,只是不同變化而已。這個哪怕是從所謂的身死靈滅的唯物主義來說也是如此,因為如果具體的生命是從無到有的,不就意味著當它歸於所謂的無後,又會出現嗎?換句話說,不就是我說的當你的身體和記憶全都改變了而已嗎?而這個就是生命的輪迴。而你看,如果你的思想和身體改變,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自發改變吧?別忘之前說,信息是一同變化的,這些身體和思想信息的變化也都是和其他信息一起變的,沒有無因無果的生命變化,自然所謂的生命變化都是在因果輪迴,所以,因為緣起性空,因果輪迴才可以存在。

當然,如果從信息反映者本身的角度看,不過是信息的變化而已,即身心信息和時空信息的變化罷了,時空和身心就如同「真我」看的一場身臨其境的電影而已。覺性就是那個「真我」即抽象的信息反映者,生命本質或說單純的存在。它從來都在,只不過,被某種稱為時空這種相對穩定的信息形式迷惑並認為時空是生命本源的某些生命體想當然的認為它是時空的產物罷了。


我覺得意識的誕生比佛教的輪迴更加隨機,意識出現在哪裡和當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完全木有關係


緣起性空是指前世的所做所為緣起了今生的種種遭遇,因此你的人生都是空無自性的,因為都是前世的業力所註定,並不是你可以轉變的,因此三世因緣本身就是一個跨越三世的緣起性空,兩者並不矛盾。在原始佛教中並沒有空性這個概念,只講緣起,而緣起主要的就是12緣起,也就是三世因緣法,所以大乘佛教的空性,無非就是把三世因緣換了一個角度而已,並不能否定掉原始佛教所主張的三世因緣果報。


我只想說題主,喜歡思辨太棒了~~~ 其他答友可能對你要求高了些,希望你一開始就有近乎完美的見地,我的意見,你應該挺適合看宗薩蔣揚欽哲的書,《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其他的感興趣了自個去網店找咯。

貼兩段(貼了半個鐘頭了手機閃退,電腦上傳不了).......

本來想睡上一天一夜的,題主這一問,看來得洗澡出去吃個飯了。


有的人小時候努力讀書(後來考上名校)——有人嗤之以鼻。

有的人真誠實意待人(交到了知己好友)——有人嗤之以鼻。

有的人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後深受老闆器重)——有人嗤之以鼻。

有的人為愛奮不顧身飛蛾撲火(收穫圓滿愛情)——有人嗤之以鼻。

有人信輪迴修來世——有人嗤之以鼻。


緣起性空是唯物主義,六道輪迴是迷信。


前世後世 是時間概念 就像今天明天 也是時間概念

福報 是因果平衡 就像欠債還錢 天經地義


你只是喜歡談論「性空」,但並不怎麼理解「緣起性空」。

因為緣起差不多就是「前世後世、輪迴、福報、業報」這一類型內容。

「從哲學的角度對佛教深入的了解」,這個不算佛教所認可的正當學佛動機。

因為那等於你只是想找些在哲學討論或研究中可以使用的談資而已。

這個動機就已經會限制住你了,恐怕未已經未必能理解空性了吧。

推薦你看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著作及下載

Books

前兩篇《生死與輪迴》《因果、業力和十善業》,是佛教理論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不理解這些而去談空性或許近乎於小學生寫博士論文吧。


把佛學和佛教分開就好了。

色即是空這種思辨的思想容易接受是因為這是「客觀」的,符合現代人認知的」,量子力學的研究成果確實支持「色即是空」的說法。

而六道輪迴的存在,尚沒有任何「科學」方面的支持,而唯有行才能不生不死,脫離輪迴這樣的觀點是「功利的」,目標就是脫離輪迴成佛永久脫離苦海,所以你是排斥的。

我們首先假設佛教對於輪迴以及天堂地獄等的「迷信」描述都是真的,那麼人們對於「戒律」「造惡業」等就多了一層敬畏,對「行善積德」就更多了一層功利性的追求,但不管他們是因為敬畏還是功利的追求而去「行善積德,不做惡事」,他們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舒適感。

那麼如果六道輪迴不存在活著你根本不相信,「行善事,不做惡事」同樣能讓你感到心理上的舒適,因為這是人性,不管信不信佛,你都能感覺到,只是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來「做好事,不做惡事。」

事實上,所有的宗教都在叫人「做善事,不做惡事。」不管這些宗教的世界觀是怎麼樣的,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告訴信徒「這麼做有好處」,於是你照做了心理壓力又減輕了。另外,對著「佛、上帝」等等懺悔或祈禱,宗教告訴你這麼做「能消除你的罪」「或者「能助你成功」事實上都是能減輕人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如「色即是空」「天命不可違」「這是上帝的旨意」這類觀點,都能讓你降低預期,減輕心理壓力。

所以,佛學是對客觀規律的一種歸納總結,而佛教是關於減輕自己心理壓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而在歷史中,還經常和政治利益等有關係。


樓主錯誤理解了佛教的輪迴,佛教的輪迴指因果性的不滅 。

而不是中國傳統中「靈魂」的存在,靈魂說,是佛所駁斥的。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自以為是嗎?誰不會啊?

佛經上怎麼說,就怎麼去想,還真沒見過幾個會的人。


據我現在的一點點淺薄的知識來看,我覺得佛教不僅僅是宗教,是門科學。


推薦閱讀:

如何降服五蓋?
明一法師:在少林寺打禪七
《臨濟錄》—三玄三要
打坐腿好痛,怎麼樣激勵自己堅持?有沒有什麼觀想的方法?
有師父的孩子像塊寶

TAG:文化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