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追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紡織歷史與故事

CTEI網訊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正在熱播,給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紡織故事。如周瑩種植棉花賺得第一桶金,洋布和土布你死我活的市場之爭,西去迪化開拓土布市場等等,堪稱清朝末年我國紡織業的一個縮影。

那時的陝西省涇陽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棉花,家家戶戶紡線織布,衣服材料基本為家織土布。逐漸發展了大大小小的紡織作坊,涇陽土布也銷往外阜。劇中吳家東、中、西三院聯手,成立了集棉花種植、紡紗織布、土布銷售為一體的吳家布業,經營規模很可觀。涇陽縣還是一個商業重鎮,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商賈貿易往來和大宗貨物的集中、加工、轉運站,紡織品是重要的商品。當時大量機織洋布通過不同渠道進入國內市場,主要是英國的細布和美國的粗布,1894年洋布佔到全國棉布供給量的近15%,幅寬、質量和價格都有優勢,給土布造成了極大的市場衝擊。內地的紡織手工業感受到重重危機,農村家庭手工業開始衰落,大的手工業作坊為適應經濟發展發生分化重組,發展機器動力紡織業是大勢所趨。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即將播出的幾集中,緊緊圍繞陝西機器織布局的創辦,各方勢力相互博弈,背景風雲詭異,情節跌宕起伏。其實在紡織工業的歷史上確有此事的痕迹。

當年,陝西維新人士劉光賁,號古愚,在涇陽縣開辦味經書院,是關中大地人文薈萃的知名場所,頗有聲望。1896年,受到李鴻章興辦上海織布局、張之洞興辦湖北織布局的影響,有意創辦紡織工廠,實現「實業救國」的志向,並以工養學。他在陝西學政趙維熙的支持下,決定向社會集股20萬兩銀子,籌辦「陝西保富機器織布局」,並派學生赴湖北、江蘇等地考察學習,並聯繫購置機器事宜。後因在民間集股失敗,擬向北京豫豐銀號借銀20萬兩,請當時任刑部左侍郎的趙舒翹作為擔保,但趙出於反對維新改革的目的力斥此事,致使計劃擱淺。後來只購回軋花機器數架,辦起小軋花廠,日出棉數百斤,也提高了不少效率。此事雖未達到預期目的,但是維新人士的一些利民之舉至今仍在當地流傳。

紡織工業的初創時期,面臨艱難複雜的環境。機器紡織企業多由官員創辦,如甘肅織呢局、 湖北織布局;也有官商合股,如上海織布局;即使少數民辦企業,也往往有官商背景,如劇中「貝勒爺」的插手。這些企業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進行商品生產,開拓近代紡織之先河,但同時又充斥了官辦工業的封建性,體制僵化,效率低下,缺乏市場競爭力。其從誕生到受挫的過程,為後來的民族資本紡織工業開闢了道路。這些後來的企業絕大多數是民間集股興辦,獨立經營,具有一定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從中國近代紡織的發展歷史來看,這些名為「織布局」的企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帶頭作用。

據劇透,周瑩後來又興辦了涇陽布廠,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知識】紡織三字經(紡織材料基礎篇)
不懂這些,你怎麼做面料這行?
紡織面料專業培訓第二課:紡織知識與面料開發

TAG:紡織學 | 歷史 | 紡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