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子虛?那是什麼神秘的力量支持他們久練不累?

有朋友提出在練拳時要重養,而不能多發力,覺得發力過多耗費精氣。如果我們在打拳時,更多的用肌肉力,特別是初練拳時,肌肉放鬆度不夠,肌肉間形成拉扯,沒動幾下就氣喘吁吁了,這樣的練習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對心肺功能造成很大壓力。

而我們從拳擊運動員的訓練中可以發現,越專業的隊員,似乎打得越輕鬆,好像不用力一般,但是出拳又特別重,有穿透力,其原因在於肌肉對抗肌比較協調一致,從外表看就是肌肉放鬆得好。

從更深層次看,與肌肉緊密銜接的筋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肌肉能夠松下來以後,伴隨著關節的撐拔,我們就能夠讓更多的筋膜參與進來,筋膜堅韌,特別是肌肉連接關節的肌腱(筋膜的一種),產生很強的崩彈勁力,使整個運動變得輕鬆,省力。

傳統拳的習練往往有一個「剛練」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去肌肉僵勁的過程,然後慢慢的才能將筋膜運動參與進來。當我們能夠「用意不用力」也就是藉助意念產生阻力,做到「開弓」的狀態,此時練拳就變得輕鬆,看似不用力,又能夠爆發出很強的勁力,我們稱之為「暗勁」。

達到這一狀態後,對心肺功能就沒有任何壓力了,發勁多,出汗多,但卻感覺不到累,真正把養和練結合到一起。所以古人說「筋長一寸,延壽十年」,我們把打拳的過程變成「拉筋」的過程,就是一種養身!

aHR0cDovL3Uud2VjaGF0LmNvbS9FTXA4NG1GY0lvNlFEZnNHaDlINTVuW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代宗師》里葉問說功夫就是「一橫一豎」?
傳統武術遵循一定的套路和拳法,如果遇到不按套路出招的爛仔拳其實戰性會大大下降嗎?
傳統功夫一定要接手才能打嗎?
對於很多中國傳統武術傳承人而言,恪守祖上規矩和傳承創新哪個更為合情理?
土登翁修堪布:一切都來不及了 無常可怖不知者無畏

TAG:武術 | 功夫 | 內家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