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里諷刺的「知識裏手」

作者:孫翎 來源:星火導刊

「知識裏手」往往是官僚主義者,長期坐機關,不了解一線情況,就無法指導實踐。《實踐論》里說: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經驗的東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經驗時是符合於列寧所說的條件「科學的抽象」,是科學地反映了客觀的事物,那末這些知識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為直接經驗。因此,就知識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任何知識的來源,在於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他就不是唯物論者。「知識裏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這個地方。

這段話有這麼幾層意思:

1. 真知灼見都是從第一線來的,沒在第一線干過,根本無法指導工作。更不要提出正確解決辦法,正確地處理上下級關係,協調與被協調關係。

2. 獲取知識,或者聽彙報,或者從他人口裡了解相關經驗,「在我為間接經驗」,這些都是非常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涉及到「科學的抽象」,間接經驗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是事物的某個側面,這些側面無法用公式推導出事物的全部。

3. 歸根到底,還是要自己做一點,同時「聽人勸,有飯吃」,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結合起來才是辯證唯物論者。

4. 沒思路,苦悶怎麼辦?那也只能去實踐,沒啥別的辦法。從他人嘴裡聽取經驗只能是事物的某個側面。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自己乾的。自己不幹,永遠不能真正的懂得。干錯了怎麼辦?糾正,直到找到比較對的辦法。所以說活到老學到老嘛,因為客觀世界在不斷地發展著,實踐也是不可能停頓的。沒有困難,那還要革命者幹什麼?沒有矛盾與鬥爭,那馬列毛主義者幹什麼去?物質不可分?那科學家幹什麼去?

支撐上述判斷的材料:

《自然辯證法》1974 年第 2 期的谷超豪《「數學」唯心主義必須批判》

摘編:陳永貴的工作方法(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央,三分之一在省里,三分之一在大隊)


推薦閱讀:

TAG:馬克思主義 | 列寧主義 | 毛澤東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