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際化教育背景下的少兒英語學習路線圖

6月21日,我在51個微信群中為兩萬個家庭做了一場直播講座,主題是:國際化教育背景下的少兒英語學習路線圖,主要是為了給有國際教育規劃的家庭一些準備建議,即在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本文會比較長,現將講座文字整理如下。

各位家長晚上好,歡迎大家今天來參加我們的教育分享。今天,我來跟大家談談關於孩子的英語學習規劃的問題。相信大家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例子,有的朋友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選擇了國際幼兒園,一路國際學校讀下來,高中就出國正式開始留學;有的朋友的孩子一直在讀公立學校,到了高中開始準備托福、SAT考試,希望本科能夠申請到美國的常青藤學校;有的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已經讀了兩年的大學,深感壓力巨大,每學期只能讀兩門課,畢業遙遙無期。以上的所有,其實都跟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規劃有關係。

我們今天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有沒有規劃,結果大不同。主要是梳理一下我們對孩子的英語學習規劃,尤其是以出國留學為目的的英語學習規劃;

第二:國際化教育規划下的英語學習路線圖。確定了要出國接受國際化教育,我們就來看看,這一路上,我們需要在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對於我們的意義;

第三:來自21世紀的時代需求。無論孩子是否出國留學,都無法改變他們以後將要站在國際化的舞台上同全球的人才相競爭的未來局面。那麼,世界在變化,21世紀對我們的孩子們的要求是什麼?我們要怎樣幫助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首先,我們就來看一看第一部分的內容「有沒有規劃,結果大不同」。

以前的教育很苦,沒有ipad,沒有參考書,只有日復一日的苦讀與背誦,經歷過以前教育的我們都深有體會。以前的教育又很簡單,因為教育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小學準備小升初,初中準備中考,高中準備高考,大學的時候準備四六級考試或者研究生入學考試。這條路,很清晰,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清楚的擺在面前,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幾乎是自動化的思維,不用深度思考。至多,只需要在不同階段向著本階段的名校努力即可。但是換句話來講,我們其實是把孩子的人生拱手交給了教育流水線。一台成品電腦和一台根據自己孩子情況而DIY出來的電腦,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是否真的適合你自己的孩子。當然,因為以前我們的選擇極少,所以只能在這條流水線上奔跑。

現在我們的選擇多了起來,不僅可以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並且可以選擇在不同的時間點(小學,初中,高中,研究生)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尤其在一大批中產家庭出現後,留學不僅僅在總人數上持續增長,並且在本科以及以下層面的就讀人數增長迅猛,低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新的問題。雖然中國學生申請名校人數不斷增加,但是錄取的幾率卻呈下降趨勢。中國的留學生,在英語能力和學術能力上,都與世界名校的錄取有著一定的差距;自2014年起,每一年都是留學生「最大回國潮」,海歸們的就業問題凸顯。甚至很多海歸們並不能用英文作為熟練的工作語言。

近幾年也屢有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大學英語能力不夠、學術能力不夠、作弊、抄襲、無法畢業等等的負面新聞出現。2013年底新華網報道,有四分之一就讀於常春藤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提前輟學。而從常春藤畢業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有三分之一被認為社交能力不足。這些留學生即便在美國,也喜歡呆在中國學生的小圈子裡,喜歡講中文。他們中很多人從小學習的應試英語,他們的英語也主要用來應付考試而不是用來作為學習工具或者交流工具。在美國的課堂上,他們沒有辦法做到有效聽講和發言;在美國的社交場所,他們也經常感覺到「語言不夠用」。

其實,這一切的發生,是因為一直在國內教育路徑上的孩子突然變道到了國際教育的跑道上。一路騎著自行車過來的孩子突然被扔到了摩托車的賽道上,並且對他以摩托車手來去要求,必然會給他帶來各種巨大的挑戰。以前在國內教育的跑道上,無論是小升初也好、中考也好、高考也好,甚至是四六級和考研考試,英語都是圍繞著辭彙和語法進行的。並且語法大多關注在精準性上而不是應用上。這條跑道上的孩子們在最後就業時,會遇到需要將英語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將聽說讀寫運用出來的挑戰,雖然也不容易,但是挑戰畢竟有限。

但突然變換到國際教育跑到以後,對他英語的要求是要與同齡的母語孩子能力相當,不僅僅在生活場景中需要駕馭英語,在課堂或者圖書館這種學術場景下,也要能夠熟練使用英語。如果之前我們沒有為孩子做好規劃,就會使得孩子遭遇非常大的人生挑戰,甚至會遭遇非常大的人生挫折。

國內教育和國際教育,走的是兩條不盡相同的路徑。我們僅用辭彙量這一個指標來看看兩條路上的差距在哪裡。根據我們國家的新課標,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高中畢業,英語程度分別達到第2,5,8級,我取上限,對應的辭彙量是700,1600和3500。而母語國家的孩子,比如美國的孩子,五歲上小學,這時他已經具備了2500-5000的辭彙量了。當然,這些基本上都是聽力辭彙,也就是說能聽懂的辭彙量。有很多詞他們還不會在口語中應用,寫就更談不上了。很多美國小孩都是小學以後才學書寫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正視這個問題:我們高中畢業孩子的英語辭彙量,可能還不如美國5歲孩子。那美國的高中生同齡人呢?他們的辭彙量要在10000-15000,並且相當一部分辭彙是可以運用在學術場景中的,是可以作為學習工具來使用的。而我們高中生的3500詞,則大多數都在日常生活的範疇內。那麼問題來了,有著3500生活用詞的中國高中畢業生來到了美國,和擁有15000包含著生活和學術辭彙的美國高中畢業生在同一所大學成為了同學,修習同一門課程,比如說,市場營銷。他們需要在有限時間內閱讀幾寸厚的、需要15000-20000辭彙量的英文專業書籍,寫幾千字的課後作業,花幾十個小時與同學做案例討論,在課堂上向所有師生做幾十分鐘的課業報告,寫幾萬字的結課論文。我們的中國留學生們可以達到和美國孩子一樣的程度嗎?可以和他們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嗎?畢業後在職場上可以和他們一較高下嗎?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談談,如果我們對孩子做的是國際教育的規劃,我們可以怎麼做,在不同時間段中,可以做怎樣的選擇。不同的家庭會規劃孩子們在不同的時間出國,有的早些有的晚些,這些我都非常理解。我個人給我的孩子做的規劃,是定在他16歲,也就是高中出去留學。

我個人曾經做過多年的托福和雅思教學,送走了非常多的學生出國留學和移民。並且我自己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也對我們中國的留學生做過一些觀察。我發現,那些本科才出去的孩子們,大多數並不能很好的融入國外的課堂,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國外的文化。他們在畢業後,留在當地就業的機會極少,大多不得不選擇回國。而高中開始在國外留學的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彌補差距和適應文化,並且因為當地的高中教育經歷而擁有更多的被名校錄取的機會,這些孩子在進入大學後更加適應陡然升高的學習強度和壓力,更懂得如何與同學合作和競爭,更明白怎樣寫出來的論文是參考、怎樣寫出來的是抄襲,而且在大學畢業後有更大的可能找到當地的就業機會。所以我個人會傾向於讓孩子在高中留學。早一些,我擔心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留不住他的中國心,晚一些我又怕他失去在國際上的職場競爭力。呵呵,我們做家長的對於孩子的教育規劃都是一遍遍的前思後想:)

那麼,我們要培養孩子什麼能力呢?在國際化教育規划下,孩子們的英語能力的培養是基石,英語學術能力是關鍵。英語能力是指運用英語作為生活工具,解決的是衣食住行等的生活需要。英語學術能力是指運用英語作為學習工具,解決的是用英文來學習課程、閱讀文獻、演講發言、撰寫論文的能力。在這個大前提下,孩子從小到大這一路應該做好什麼準備呢?首先,在3歲以前,可以做語音啟蒙,即讓孩子們熟悉英文的發音和節奏,這個時候不以他們會講會用為目標,目的是為了他們能有一定的音韻意識和音律意識。在3-5歲的幼兒階段,開始做語義啟蒙,這時候需要讓孩子們一點點的將英文的讀音和它代表的意思簡歷聯繫,但不是用漢語來當中介做翻譯。比如,當孩子聽到了apple這個詞,他的腦海里對應的是蘋果的圖像,即意義,而不是蘋果這兩個中文字,然後再通過中文字「蘋果」再反應到蘋果這個事物。在這個時期,實際上做的是對孩子的基本英文聽說能力的培養,範圍是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和事物,比如幼兒園生活、小動物、爸爸媽媽等家庭概念。從6歲開始,一直到12歲的小學階段,要完成從文字啟蒙到能夠自主閱讀的目標,這是非常有挑戰的六年。6歲以前,孩子們可能還停留在26個字母的階段,但是從6歲以後,他們處理的文字單位變成了詞,到12歲時,需要再提升到chunks(字組)、甚至是句子。同時,在這六年中,也要全面發展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並且實現從生活英語向學科英語的過度。在12-15這三年的初中階段,除去基本的文法規則,孩子的重點放在從學科英語向學術英語的過渡,即以前是用生活英語討論一般性學科內容,現在則是要慢慢進入學術英語的嚴肅世界,用英語去探尋更加深邃和邏輯性的學科內容。同時,此階段也是開始積累辭彙的重要時期,包括生活英語、學科英語和學術英語三部分的辭彙。而且,聽說讀寫也是需要同步發展不能放鬆的。我們會看到,年齡越大,所需要準備的內容就越多,程度也越複雜。如果能夠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打好基礎,後期的挑戰就會更容易應對。比如3歲以前做過語音啟蒙,到他3-5歲語義啟蒙的時候就會容易,因為那些常用詞其實都在他3歲以前反覆聽與哼唱的歌曲童謠中可以找到。在6歲以後做文字啟蒙也會輕鬆,因為書上的文字都是他以前知道的,他知道蘋果這個東西是apple,他只需要對應文字就好。文字啟蒙做好了,閱讀就會順暢,在到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閱讀大量不同主題和不同文體的文章和書籍,這個過程本身就會積累很多生活辭彙和學科辭彙。到了12歲以後,無論是向學術英語過度還是積累辭彙,也就會水到渠成。我們最後的目的,就是在孩子16歲留學的時候,能夠達到與母語孩子儘可能相當的水平。

接下來,我就進入到每個具體的年齡段,跟大家聊聊我們可以怎樣去操作。

之前我們提過,3歲以前,主要目標就是做語音啟蒙。這個可以由家長在家中完成,也可以在英語早教機構中完成。語音啟蒙主要是幫助孩子熟悉英語的語音和節奏,所以在家裡可以從歌曲童謠、英文繪本以及親子對話這幾個途徑來完成。歌曲童謠我比較推薦一些經典的、全球都很認可的系列,比如:DK的Nursery Rhymes系列,Super Simple Songs系列,鵝媽媽系列,Susie Tallman系列。英文繪本可以給孩子們看小小愛因斯坦系列和Eric Carl的My Very First Book系列。親子對話上,推薦大家看一看李宗玥老師寫的《我的第一本親子英文書》。那麼以上的所有資源,幾乎都可以在一款叫嘰里呱啦的APP上找到。不過繪本我還是比較喜歡實體書,更有觸感。還有另一款特別值得推薦的英語學習APP,是魔力童英語。裡面有大量的真人和動畫的音樂MV,電子繪本,還有外教講故事的視頻資源。1-8歲的孩子都可以用。

3-5歲,我們要給孩子做語義啟蒙。孩子們把之前大量聽到的語音與實際的事物對應起來,建立初步的語言理解。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聽說能力是培養的重點。如果孩子在國際幼兒園,可以不用參加培訓班,因為國際幼兒園的課程設置、課程頻率以及課時數量可以滿足我們這個階段的目標。如果不是國際幼兒園,即便是開設英語課的雙語幼兒園,孩子也一定要再從培訓班中獲得不足的頻率和課時。在這個階段的最後一年,孩子已經可以為下階段的文字啟蒙打基礎了。也就是說,在4-5歲這一年,孩子可以開始學習字母,包括字母名和字母音這些最為基礎的自然拼讀概念。如果孩子基礎夠好,也可以再進入到Rhymes,也就是音韻的學習。那麼我們在家裡可以怎麼做呢?和3歲以前類似,但是程度會更深一些。首先,歌曲童謠,3歲以前不做要求,3歲以後可以鼓勵孩子一起跟唱。英文繪本上,之前提到的小小愛因斯坦系列和Eric Carl的My Very First Book系列都可以看,同時也可以加入凱迪克獲獎系列和機靈狗故事樂園系列的繪本。雖然不要求他們認字,但也可以鼓勵孩子把書上的圖片用英文講出來。這個年齡可以加入英文動畫了,每天20-30分鐘,可以看天線寶寶系列,花園寶寶系列,米奇妙妙屋,愛探險的朵拉以及粉紅豬小妹系列。這個階段的親子對話,不再像以前大多停留在爸媽講孩子聽的狀態,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和我們一起互動。APP推薦還是嘰里呱啦和魔力童英語。

到了下個階段,6歲以後,除了語音和語義,文字成為第三個階梯。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要做的事情開始多了起來。除了要完成從文字啟蒙到自主閱讀,同時也要兼顧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如果孩子在國際學校,他可以不參加培訓班,理由同上(因為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課程頻率以及課時數量可以滿足我們這個階段的目標)。但如果孩子在3-5歲時的基礎比較薄弱,不能跟上國際學校的進度,就還是要在補習班中來補足。如果孩子在非國際學校,那麼必須上補習班,並且,要選擇能滿足我們需要的提供國際化的、有學科元素的、綜合課程的培訓中心。首先,課程里有基礎知識,如辭彙和語法。第二,需要有對孩子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培訓。第三,要有在日常、學術和文化方面的應用場景。第四,通過社交、邏輯和領導力等等方面來引領孩子在真實英文場景中的思維。

在做文字啟蒙時,除了需要有字母基礎,還需要完成Phonics自然拼讀的規則學習、220個sight words學習以及95個Dolch Nouns的學習。在美國的小學標準里,要求孩子在一年級結束(5-6歲)前,能夠閱讀簡單的句子和小故事。三年級時,可以讀出大部分的文本,並且能夠讀出規則拼寫的單詞,且必須掌握sight words。所謂的sight words,就是視覺單詞,即看到後無需試圖拼讀、僅憑單詞外形就可辨識和認知的辭彙。Sight words 是兒童閱讀初級的常用字,共有220個字,是由美國學者E.W.Dolch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針對英語兒童讀物做了分析、統計後,所整理出最常被使用的220個字,分成五個levels,所以這220個字被稱為DolchSight Words。另外Dolch還列出童書中最常出現的95個名詞:Dolch Nouns來搭配sight words學習,對初階英語學習者是不可缺的基礎。

為什麼在孩子初學英語進入閱讀階段,需要特別教sightwords呢?如果孩子在閱讀單句前,在十個字中已能讀出其中的七,八個字,其餘的再利用phonics拼讀法試著讀出,再結合讀本中提供的圖片以及前後文,做文意的猜測與理解,那麼,基本上,孩子就踏出英語閱讀的第一步了。

Sight words在孩子早期閱讀的書本中就佔了60%~85%.也就是說,在指導孩子閱讀之前,若能先帶入sight words,英語教學的過程就會更順利。尤其是一些特別著墨於sight words認識的讀本,更會不自覺地培育出孩子地閱讀能力,也帶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美國知名作家Dr.seuss大概是將sight words發揮到最淋漓盡致的一位兒童文學作家,他最有名的一本兒童讀本The Cat in the Hat還被拍成電影《魔法靈貓》,讀本用詞全是sight words,再加上有趣的故事內容,甚至連一般初學英語者,只要具備sight words能力,便能輕而易舉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家長們想幫助孩子們掌握sight words,這是一本一定要有的書。另外,家長還可以關注mrsperkins.com/這個網站,上面有對自然拼讀和sight words非常詳細的介紹以及練習資源。

在6-12歲這個階段,家庭中我們可以做的,是給予孩子們各種閱讀的支持。在第一步學習自然拼讀規則時,可以用APP魔力童英語中的Happy Spelling版塊,鞏固自然拼讀的規則。規則如果不用,很快會忘記。所以要記得,給孩子配備自然拼讀讀物。可以嘗試Reading A-Z的decodable books,培生的《我的第一套自然拼讀故事》,以及外研社的《麗聲拼讀故事會》。接下來,我們可以為孩子們準備分級讀物。推薦《牛津閱讀樹》,在國內的版本叫《典範英語》,《培生兒童英語分級閱讀》,《I can read》,《DK Readers》以及McGraw-Hill的Foundations.

牛津閱讀樹和培生兒童英語分級閱讀在國內的噹噹或者京東上都可以買到,上面有詳盡的介紹,在此我不過多介紹。我來說說其他幾個系列的分級讀物。

I Can Read Book系列,分五級:(1)My first I can read books,目標讀者是Preschool;(2)Level 1,目標讀者是PreSchool – Grade 1;(3)Level 2,目標讀者是Grades1-3;(4)Level 3,目標讀者是Grades 2-4;(5)I can readchapter books,目標讀者是Grades3 and up。這個系列都是Fiction,特點是故事情況簡介有趣,每頁都有大幅的精美圖片,每頁的文字少,頁數多,Level 2就有64頁。孩子們會很喜歡,但是有很多爸媽反應難度稍難。請大家注意,這裡我們提的PreSchool和Grade 1都是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所以推薦給我們的孩子時,要酌情降低2-3個級別。

DK Readers系列。DK是國際著名出版社,以出版圖片精美的科普類書籍著稱,其分級讀物也主要是Non-fiction,即使是Fiction也主要是為了介紹一種職業、一種現象、一種物質等,如:A day in the life of a firefighter、A day in the life of a Police Officer、A day in the life of a Builder、A day in the life of a Teacher、A day in the life of a Doctor、A trip to the dentist等,。分成五級,首先是Pre-level級Learning to read,然後是第一級Beginning to read,第二級Beginning to read alone,第三級Read alone,第四級Proficient readers。

McGraw-Hill出版的Foundations系列。McGraw-Hill據說是美國前三的出版集團,其出版的這個系列之下又有兩個子系列,其中一個子系列是普通系列,另一個子系列是Take Two Books系列,即一個主題出兩本書,一本是Fiction,另一本是Non-fiction。例如:Fiction那本是I WantSome Honey,講一隻北極熊嘗試蜂蜜的故事,而Non-fiction那本則是From Beeto Honey,講蜜蜂是如何采蜜的。這個系列分為三大級,分別為Emergent、EarlyFluency和Fluency,每大級又有兩小級,用不同顏色標示。除了這個分級方法,還同時用A-Z的26個字母給予更細的分級。分級信息上還提示字數,例如,有一本Level F只有146字,而一本Level O則有1500字。

在6-12歲階段,除了在閱讀上的支持外,還可以鼓勵孩子看迪士尼的卡通電影,也可以鼓勵孩子參加以語言學習為主的夏令營或者海外遊學項目,還可以關注學校的短期交換留學的機會,多多創造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的機會。

到了12-15歲,孩子已經能夠進行自主閱讀,聽說讀寫也不是問題,主要目標就放在學術英語和增長辭彙上了。那麼,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首先,孩子在課程上就要進入學術英語課程。同上,如果不在國際學校,必須要從培訓機構補充。除了課堂上的努力,課後的努力在這一階段起到了極大的助力作用。在課後,閱讀可以多嘗試non-fiction的閱讀,並且可以開始閱讀章節書。寫作上,不再局限於之前的記敘文,而要更多地向議論文和說明文跨越。孩子可以看正常語速和發音的原聲電影,並且也可以通過學習構詞原理來加速辭彙的積累。與此同時,需要同步開始準備高中留學的考試。通常留學需要通過兩類考試,一類是國際學術英語測試,如托福、雅思、PTE、劍橋五級MSE等。另一類是國際學術能力測試,如SSAT(相當於我們的中考),SAT(美國高考),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如果平時注意對學術英語和辭彙量的提升,通過第一類考試不成問題。如果從小學階段開始融入學科英語教育,通過第二類考試也不會很難。

以上規劃的基本目標是為了在孩子留學時能夠盡量與母語孩子在語言和文化等方面上達到基本相當的水平。雖然我是以高中為留學起點來做的規劃,不同家庭選擇的出國時間也確實不盡相同,在我們在助跑階段要做的事情還是一樣的。如果孩子初中就留學,那麼12-15歲的這些準備工作同樣適用他在國外讀書時同步來做。如果孩子本科以後再留學,那麼則需要在16-18歲這段期間,再將12-15歲的準備內容堅持下去,即做的事情一樣,還是在閱讀、寫作、看原版電影和準備國際考試,但程度需要更深難度需要更高。

我們接下來看看香港和新加坡在英語教育上的規劃設計和實踐,希望能對我們有參考意義。

首先看香港。香港整體上其實還是EFL(英語為外語的學習方法),母語是廣東話,生活中大多數都為廣東話,但因為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的屬性,英語對於香港本地人在事業上的上升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英語在香港的教育體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三十幾年前開始,香港的幼兒就在幼兒園階段開始學習英語了。並且香港的大學是CLIL模式(用全英文進行各個科目的教學),以及很多學生選擇在本科階段和以後留學英聯邦國家和北美,所以倒逼著他們在中學開始就一直在英語上加大課時和課外投入。這些人的英文水平要比內地的同齡人(七零後、八零後)要好很多,但主要是勝在起步早、課時多以及學好英文的內驅力上。

香港人的英語水平是分層的,中產以上家庭的孩子英語普遍很好,是因為在好學校用好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甚至早早留學。一般大眾的孩子的英語,很多也是一般般。我們內地的零零後和一零後,很多也是從幼兒開始起步,好多已經達到和香港同齡人的程度,甚至超過他們的水平。

新加坡的英語是ESL(英語為第二語言)。在新加坡,英語是官方語言之一,接觸到英語運用英語的場景極為豐富。有人曾評論說,將英語也定位為官方語言是李光耀做得最有影響的決策之一。因為這個決策,新加坡才有能力吸引國外資金,使自己成為東西方不可繞過的一個經濟與文化的樞紐,並且使新加坡與國際前沿信息無需經過翻譯而能無縫連接。

新加坡從小學就開始CLIL了,即用全英文進行各個科目的教學。首先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實在太多樣,華語、馬來語、南印度語,開設每個語種單獨的學校既不現實又不利於民族融合,所以只能用英語作為統一的語言來教學。因為CLIL得更早,新加坡的孩子,他們的英語整體上好於香港學生。新加坡學生不需要通過留學來提升語言,事實上,新加坡本身就成為了一個熱門留學目的地。記得以前看過一集《康熙來了》,小S非常羨慕孫燕姿閱讀英文的原版書籍,而這對於新加坡出身並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孫燕姿來說,卻再自然不過。

從香港和新加坡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越早啟蒙越好,越多機會學習英語越好

第二:CLIL教學(即用全英文進行各個科目的教學)可以提升英語學習效果,尤其是對孩子未來的留學非常有用。

我們父母為孩子做種種規劃,歸根結底,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適應21世紀的人才,不落後、不痛苦。那麼,來自21世紀的時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國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經說過,2010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種工作,在2004年還沒出現;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未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非常清醒,與知識相比,教會孩子如何學習知識、如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如何形成國際化思維,是幫助孩子們在21世紀成為合格人才的重中之重。

美國於2003年提出「21世紀能力框架」:所有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美國教育部倡導,所有的科目都要基於21世紀能力框架來教授。所謂的21世紀能力,是指在現今社會中獲得學業或事業成功極其重要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工作習慣和性格特徵。接下來我給大家看看21世紀能力框架圖。

我來給大家簡單解讀一下這個彩虹狀的21世紀能力框架圖。首先,最外一層的紅黃藍三個色塊代表學生最終需要具備的三類能力,分別是生活與事業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與科技素養。為了培養這些重要的能力,要求所有的核心科目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元素和目標。裡層的綠色的部分,就代表了這些核心科目(Reading,Writing和Arithmetic)以及21世紀的主題內容,包括環境意識、全球意識、財商意識、健康意識和公民意識。為了能確保綠色的部分能夠有效執行,需要下面水波紋的四大支撐元素,它們是與課程目標相吻合的課程標準和測評體系,完善的課程體系,相應的教師專業發展,以及相匹配的學習環境。所以,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支持體系。聽起來有些泛泛,那麼我們來具體看看這些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表現都是什麼。

請大家來看這幅圖中的詳細列表。是不是感覺和我們在微信上經常看到的心靈雞湯一樣一樣的?區別是以前我們都是很瑣碎的接觸其中的個別項目,現在看到的是在一個權威框架下的有組織有歸類的整體。無論我們為孩子做了怎樣詳細周密的規劃,如果找不到相應的學校或者機構來實現這些,就都是徒勞的。所以我們可以一開始就把這幅圖牢牢記在心裡,無論在選擇學校和課外機構,或是在家庭生活中,都關注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成長,那麼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成為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可以和發達國家人才合作與競爭的、可以跨地域跨文化發展的優質人才。


推薦閱讀:

熟練掌握四門外語,我是如何做到的?(4)
出國之後覺得家裡最好是真的,想你的時候不知所措也是真的 丨 留學與鄉愁
MWRP讀物推介|牛虻The Gadfly
「百萬英語閱讀計劃」書目
淺談如何堅持

TAG:英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