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原理3——人格解體的顳葉模型
02-15
原作:《Feeling Unreal》
譯者:CAIN
神經科學家懷爾德·G.彭菲爾德(Wilder G. Penfield)以自二十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在蒙特利爾(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所進行的開創性的學術工作而廣為人知。彭菲爾德的研究揭示了大腦的許多不同結構及其功能,今日,人們很大程度上依靠他的努力才能夠理解、定位、並通過手術治療癲癇,特別是顳葉癲癇。1950年,彭菲爾德提出了後來被稱為人格解體的「顳葉假說」理論。他與合著者拉斯姆森(Rasmussen)就刺激顳葉皮質、顳上回和顳中回等特殊區域時產生的感覺描述如下「自己不存在或靈魂飄離而去的清晰的感覺……逐漸疏離,遠離這個世界」。為了試圖理解純粹人格解體者的明確而生動的癥狀體驗,彭菲爾德假設這些癥狀來自於大腦中直接感受知覺與既存的記憶記錄之間的常用比較機制發生了變化,正是這種機制賦予了知覺以情緒色彩和情感意義。這個理論觸及了人格解體體驗的核心,因為關係到主觀意識上的陌生感。我們對自我與周遭一切的知覺本該是熟悉的,從而是真實的,人格解體者感覺不到熟悉和真實,是緣於他們情感上的「知曉」無法恰當的與既存的記憶記錄相吻合。彭菲爾德的顳葉假說受到其它神經學研究成果的支持(我們將在本章論述相關內容),這類研究發現將人格解體視為顳葉癲癇患者的常見癥狀。
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給我最好的鼓勵
你的每一次分享轉發,都能幫助到其他為病痛所苦的人
公眾號CAIN-HOLD-ON
期待與你成為朋友
推薦閱讀:
※弗洛伊德的理論為什麼會被人所推崇?
※假裝甘願的你,怎能不失控
※怎麼評價題目提到了一種精神病症,評論里全都是覺得自己是患者的現象?
※卡爾·榮格: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虛空之實1——文學與哲學中的人格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