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原理1——知覺之門
萬事應簡單化,但不應太簡單。
——艾伯特·愛因斯坦
原作:《Feeling Unreal》
譯者:CAIN
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假如用於討論一切生物中至臻複雜的構造——人類的大腦,幾乎一針見血。隨著我們對大腦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大多數文化都傾向於將其功能比喻為計算機,或者習慣於用簡單的化學失衡來解釋各種嚴重的疾病。這種對大腦的概括性說法有失偏頗。首先,讓我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頭腦的基礎解剖與功能,然後再進一步研究與人格解體緊密聯繫的功能失調的幾個部位。
————知覺之門————
人體大腦最後進化的部位是新皮層,它覆蓋於腦部最表層,將深處古老的構造包裹起來,並與之建立聯結。皮層中有一部分屬於感覺皮層,負責接收我們不同的感覺器官所收集、編譯的感覺信息,並將之破譯、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即我們所理解的「知覺」。這些信息通過名為神經元的腦細胞的相互作用而傳遞和處理。而神經元則是經由各種特殊物質傳遞信息,這種物質統稱為神經遞質。
當我們感知某種東西時,比如說,伸手相握,大腦產生的意識是歸屬於「手」的分類的已知實體——這是一種我們相當熟悉的體驗,與多種知覺相關,而且甚至可能激發各種情感記憶或自傳體記憶。視覺(看)、聽覺(聽)、嗅覺(聞)、或體覺(觸摸)等等感官信息輸入先在皮層中構造最簡單的感覺區進行處理。該區域名為「初級感覺皮質」,其中負責視覺輸入的部分位於大腦的枕葉中,負責聲音與氣味的部分位於顳葉,而負責軀體感覺的初級感覺皮質則在頂葉中可以看到(見圖1)。以上這些原始皮質區接收感覺信息,然後傳遞給更複雜的感覺皮質區,後者在各個獨立的感覺模式中合成知覺信息。該皮質區被稱為次單模聯合區域(the secondary unimodal association areas)。在前文關於手的例子中,新感知物體的視覺形象與皮質視覺關聯區中既已存在的手的模板相匹配,由此,這隻手就以某種已知物體被人感知。同樣的,手的其餘屬性也與其它感覺模板相對應。它的任何可能的氣味與嗅覺感官模板匹配;它可能製造的聲音也與聽覺感官模板匹配。手可能有的味道與味覺模板相對應,而牽手、握手、或被他人的手憤怒拍打等的感覺也存在與之相配的體覺模板。
其次,手的全部獨立(單模態)感覺的各個方面彙集整合而成了複雜而獨特的手的「感覺」,亦即所謂的交叉知覺模式,或多模態感覺聯合腦區。這些區域屬於關鍵感覺皮層,負責將各種感覺器官接收的所有信息輸入,並進行更高級別的整合。其中一個部位被稱為頂下小葉,屬於頂葉的一部分,由緣上回和角形腦回組成,佔據於頂葉、顳葉與枕葉的連接處這個極具戰略意義的位置。大腦的這個區域對其它某些功能也至關重要——關係到我們能否保持協調融和的身體圖式,即對身體完整統一的自我認知。這時你們是否聯想到了人格解體?很顯然是的。當這個腦區出了問題,其它障礙就接踵而至——一個人對「身體自我」的核心認知就可能受到影響。
某些所謂的「忽視症」或軀體失認等神經系統癥狀,是源於頂下小葉出現病變,表現為無法認識或感覺身體的某個部位屬於自己,而是彷彿是身體之外的某些實體,或者似乎這些身體部位根本不存在——典型的例子是右頂葉腦卒時,軀體左半部分就失去了感覺。著名期刊《自然》(Nature)於2002年發布了一份報告,講述了一位患有頑固型頂葉癲癇的病人,為了準確定位她的大腦受損的部位,接受了直接腦刺激的檢查。醫生用儀器刺激了她的大腦的各個部位,只有當頂下小葉的角回受到刺激時,患者會反覆體驗到類似靈魂出竅的感覺,那是這個特殊腦區被刺激前從未有過的感受。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看那隻伸出的手。對人類身體的一部分的認知不但會激發對手這個概念既存的知覺,甚至可能喚起一切相關的思維、情緒與回憶。皮質的感覺聯合腦區與前額皮質相聯繫,後者賦予我們對手產生思考、以及在回應他人握手的邀請時通過運動皮層完成適當行為的能力。
近來,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情緒記憶的初步形成依賴於兩顆杏仁大小的名為杏仁核(amygdala【來自希臘語「杏仁核」的詞根】)的雙側腦結構的活性,該杏仁核深深嵌在顳葉中。杏仁核結構屬於邊緣系統,是大腦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歷經自爬行動物時代直到智人世紀的進化史卻幾乎保持不變。它在一些本能驅動的情感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包括條件性恐懼反應(例如試驗動物由於過去長時間接受輕微電擊,而對光或聲音反應微弱),還包括面部情緒表情的自動閱讀,以及顯性情感記憶的形成等。
我們已經就杏仁核作為關鍵動物情感之一——恐懼所必需的結構的觀點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很自然的,人類的各種焦慮癥狀(包括社交焦慮、驚恐症、特定恐懼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都表現為極度的受威脅意識,並且,當一個人接受特異疾病的恐懼刺激時,焦慮症與杏仁核的過度活躍顯著相關。相反的,我們可以推測,在以情緒低落和麻木為特徵的解離狀態下,即使患者接受情緒刺激,其杏仁核結構也可能反應遲緩。
邊緣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結構是腦島,它負責記錄身體內部的感覺、體溫、與疼痛等。由於感覺遲鈍常常伴隨解離症出現,我們也可以預測在實驗者處於解離中時腦島的低活化狀態。
海馬體是邊緣系統中同等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傳體記憶的發源地。所謂自傳體記憶,即構成我們一生經歷的全部記憶,以時間、地點或事件細節為標誌存儲于海馬體中。個人記憶的編譯、儲存和檢索是個高度複雜的過程,涉及包括海馬體及其它擴展皮層網的功能。一些神經科學家們相信,海馬體作為人腦中分散式存儲網路的中心,若它所保存的記憶的早期「內核」不夠活躍,自傳體記憶就無法被喚起。當然,如果紀傳體記憶不是作為首要因素就被編譯,則難以被檢索。現在看來,人格解體者的記憶困難更多的與這種初級記憶編譯的缺失相關,這一點與失憶症等其它解離症的情況不同,後者的問題更可能在於記憶依賴於狀態不同而有所區別,也因而其困擾在於對各種意識的區分。
研究人員發現,多種精神障礙的某些患者的海馬體偏小,通常與長期的壓力或持續的災難有關,例如抑鬱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這表明慢性壓力對海馬體有害。到目前為止,尚沒有針對為罹患PTSD的解離症者的海馬體的大小和活性進行的研究,因此關於它與人格解體症(DPD)的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確切答案。
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給我最好的鼓勵
你的每一次分享轉發,都能幫助到其他為病痛所苦的人
公眾號CAIN-HOLD-ON
期待與你成為朋友
推薦閱讀:
※揭開迷霧9——童年創傷的影響
※童年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傳連載之四
※揭開迷霧10——DPD人群的認知模式
※猶太之子(下)|弗洛伊德傳連載之三
※理解之路6——執念與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