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年喬達摩悉達多,於菩提樹下悟道,當他第一次睜開眼睛,看著那燦爛的星空,他想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有答案,但想聽各位的回答。


謝邀!

首先誰告訴你證道需要閉眼睛的?!菩薩肉眼清靜、天眼明澈,遍觀法界,沒有悟道需要閉眼之說!

-----

爾時菩薩。如是知時。如是見時。心從欲漏而得解脫。心從有漏。而得解脫。從無明漏。而得解脫。

既解脫已。生慧解脫。生已即知。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已辦。畢竟更不受後世生。

其夜三分已過。第四於夜後分。明星將欲初出現時。夜尚寂靜。一切眾生行與不行。皆未覺寤。

是時婆伽婆。即生智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有偈說

是夜四分三已過 余後一分明將現

眾類行不皆未動 是時大聖無上尊

眾苦滅已得菩提 即名世間一切智

爾時婆伽婆。得智見時。於此世間。梵宮魔宮。天人沙門。及婆羅門。世皆大明。

小鐵圍山。並大鐵圍。其間從來恆常黑暗。未曾見光此之日月。如是大德。如是光明。如是威力。遂不能令彼處光明照曜顯赫。今者自然皆大開朗。悉睹光明。其間所有一切眾生。各各相見。各各相知。各各相語。此處亦復有眾生乎。此處亦復有眾生乎。一切樹木。即生花果。隨熟墮地。

世尊力故。虛空清凈。無有塵霧。無有煙霞。

忽自起雲。降微細雨。以用灑地。

復起涼風。冷暖調適。諸方澄凈。顯現分明。

又虛空中。一切諸天。作天音樂。作天歌贊。而雨種種無量花雨。所謂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

復雨天衣憍奢耶等。

復雨金銀琉璃等寶。

復雨優缽羅拘物頭分陀利。

復雨種種末香塗香。散於佛上。

散已復散。彼地周匝滿一由旬。種種花雨。末香塗香。積至於膝。

時此大地。六種震動。一切眾生。一向皆受極妙快樂。諸苦不惱。

當於彼時。無一眾生有欲惱者。有嗔恚者。有貪痴者。亦復不生貢高之心。我慢之心。

無有恐怖。不作眾罪。無有疾病。眾患皆差。更不發動。

饑渴眾生。悉得飽滿。

酒醉眾生。皆得醒悟。更不飲酒。

顛狂眾生。皆得本心。

盲瞑眾生。皆得見色。

聾者聞聲。

身體諸根。不完具者。悉得具足。

貧窮眾生。皆得地藏。

羸瘦眾生。皆得肥滿。

牢獄系禁。悉皆得脫枷鎖自然解散。

地獄眾生。悉免苦惱。

畜生眾生。恐怖皆滅。

餓鬼眾生。滅饑渴苦。悉得飽滿。

而有偈說

爾時眾生嗔等無 滅眾苦受大快樂

酒醉狂顛得本性 一切怖者皆獲安

爾時世尊。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即作如是師子音吼。而說偈言

往昔造作功德利 心所念事皆得成

速疾證彼禪定心 又復到於涅槃岸

所有一切諸怨敵 欲界自在魔波旬

不能惱我悉歸依 以有福德智慧力

若能勇猛作精進 求聖智者得不難

既得即盡諸苦邊 一切眾罪皆除滅

爾時如來初成佛已。最先說此口業之偈。


選段出處:巴利經典中的佛陀生平<轉自網站:趣向涅槃>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覺醒之後

佛陀探索因果緣起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新近自證覺醒,住於優樓毗羅村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蔭下; 他在菩提樹蔭下連坐七日,感受著解脫的喜樂。七日末出該定境,在後夜裡,密切專註正序與倒序的緣起過程,即:

有此,則有彼,

從此的升起,來彼的升起。

無此,則無彼,

從此的止息,來彼的止息。

換言之:

緣[以為先決條件]無明, 來造作[行]。緣造作,來意識。緣意識,來名色。緣名色,來六處六種感官媒介]。緣六處,來接觸。緣接觸,來感受。緣感受,來渴求。緣渴求,來執取/維持。緣執取/維持,來有。緣有,來生。緣生,則老,病,死,憂、哀、痛、悲、慘來運作。若大一堆苦迫緣此而起。

接下來,從該無明不留余跡的消退、止息,來造作的止息。緣造作的止息,來意識的止息。緣意識的止息,來名色的止息。緣名色的止息,來六種感官媒介的止息。緣六種感官媒介的止息,來接觸的止息。緣接觸的止息,來感受的止息。緣感受的止息,來渴求的止息。緣渴求的止息,來執取/維持的止息。緣執取/維持的止息,來生的止息。緣生的止息,來老、死、憂、哀、痛、悲、慘的全部止息。若大一堆苦迫緣此止息。

接著,意識到那件事的重要性,薄伽梵當時大聲道:

『婆羅門精勤、專註——

諸現象[諸法]對他清晰起來。

他屹立著,使摩羅之軍改道而行,

如太陽照亮天空。』

——Ud1.3(自說經)

他想: 我應敬誰為師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新近自證覺醒,住於優樓毗羅村尼連禪河邊羊倌的榕樹腳下。在他獨自隱居時,覺知中升起此念:『人若無所崇敬、依止,則會有苦。那麼有哪位僧侶、沙門,我可以依止、崇敬、尊敬他?』

接著,他想到: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戒德蘊。然而,在這個有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族、平民的世間,我見不到另一位僧侶、沙門,比我更有具足的戒德,使我得以依止、崇敬、尊敬他。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定力蘊……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明辨蘊……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解脫蘊……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解脫知見蘊。然而,在這個有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族、平民的世間,我見不到另一位僧侶、沙門,比我更有具足的解脫知見,使我得以依止、崇敬、尊敬他。

『我何不依止我完全覺悟的此法,崇敬、尊敬它?』

此時,梵天沙巷婆提[娑婆世界主梵天]以自己的覺知,識得薄伽梵(佛陀)覺知中的此念——如壯漢伸臂、曲臂一般——消失於梵天界,出現在薄伽梵(佛陀)面前。他整理上衣袒露一肩、合掌於心前向薄伽梵(佛陀)施禮,對他說:『正是如此,薄伽梵! 正是如此,善逝者! 過去那些阿羅漢、正自覺醒者——他們也正是依止此法本身,崇敬、尊敬它。未來那些阿羅漢、正自覺醒者——他們也將依止此法本身,崇敬、尊敬它。請薄伽梵,當世的阿羅漢、正自覺醒者,依止此法本身,崇敬、尊敬它吧。』

——SN6.2(相應部)

他想: 我是否傳法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新近自證覺醒,住於優樓毗羅村尼連禪河邊羊倌的榕樹腳下。在他獨自隱居時,覺知中升起此念:『我所證此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寧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然而,這一代[有情]耽樂於執取、興奮於執取、享受執取。對耽樂於執取、興奮於執取、享受執取的一代來說,見這等真相——即: 此/彼之因果與緣起——則難矣。見這等境界——即: 對一切造作的消解、一切集取的放棄、渴求的終結; 無欲、止息; 解脫——也難矣。我若傳授此法,若他人不能領悟,將於我疲憊、於我困擾。』

其時,薄伽梵(佛陀)想到這段以往未言、未聞的偈句:

『以我自證之艱難,傳法莫如放棄。

為嗔怒、慾望制服者,此法殊難證悟。

『奧妙、精微、難見、深刻、逆潮流而行,

耽於慾望、蔽於黑暗者,此法不可得見。』

隨著薄伽梵(佛陀)如此思維,其心傾向安住自在,無意傳法。

此時,梵天沙巷婆提以自己的覺知,識得薄伽梵(佛陀)覺知中的此念,想道:『世界即將淪喪! 世界即將毀滅! 如來、阿羅漢、正自覺醒者的心傾向安住自在,無意傳法!』於是——如壯漢伸臂、曲臂一般——梵天沙巷婆提從梵天界消失,出現在薄伽梵面前。他整理上衣袒露一肩、合掌於心前,向薄伽梵施禮,對他說:『世尊,請薄伽梵(佛陀)傳法! 請善逝者傳法! 有情之中,有眼內僅存些許塵垢者,因未聞法,正在衰退。會有能解法義者。』

…… 理解了梵天的懇請,出於對有情的慈悲,薄伽梵於是以覺者之眼觀世間。如此觀時,他看見了有情之中那些眼內僅存些許塵垢者與眼中多有塵垢者、根器敏銳者與根器遲鈍者、素養良好者與素養敗壞者、易教者與難教者,他們當中有的懂得另一世間的恥辱與危險。正如池中的藍蓮、紅蓮、白蓮,有的蓮——生長於水中——不出水面,浸於水中繁茂; 有的則出立於水,不為水沾染——同樣地,薄伽梵以覺者之眼觀世間。如此觀時,他看見了有情之中那些眼內僅存些許塵垢者與眼中多有塵垢者、根器敏銳者與根器遲鈍者、素養良好者與素養敗壞者、易教者與難教者,他們當中有的懂得另一世間的恥辱與危險。

…… 梵天沙巷婆提心想:『薄伽梵(佛陀)已允傳法,』於是對薄伽梵(佛陀)頂禮、右繞後,就地消失。

——SN6.1(相應部)

他想: 我先傳法予誰

『我想:「我應先向誰傳法? 誰將迅速領悟此法?」接著我想到:「這阿羅羅-迦羅摩有智慧、優異、聰穎。長久以來他的眼內僅有些許塵垢。我何不先向他傳法? 他將迅速領悟此法。」其時,有天神來對我說:「世尊,阿羅羅-迦羅摩七日前死矣。 」我內心升起知見:「阿羅羅-迦摩羅七日前已死。」我想:「阿羅羅-迦羅摩損失甚巨。他若聽聞此法,本可迅速領悟。」

『我想:「我應先向誰傳法? 誰將迅速領悟此法?」 接著我想到:「這郁陀伽-羅摩弗有智慧、優異、聰穎。長久以來他的眼內僅有些許塵垢。我何不先向他傳法? 他將迅速領悟此法。」其時,有天神來對我說:「世尊,郁陀伽-羅摩弗昨夜死矣。」我內心升起知見:「郁陀伽-羅摩弗昨夜已死。 」我想:「郁陀伽-羅摩弗損失甚巨。他若聽聞此法,本可迅速領悟。』

『我想:「我應先向誰傳法? 誰將迅速領悟此法?」 接著我想到:「在我精進苦修之時,那五比丘曾事奉於我、饒益於我。我何不先向他們傳法?」接著我想:「那五比丘今居何處?」我以清凈、超人的天眼,看見他們住于波羅那斯仙人墜的鹿野苑。

『於是,在優樓毗羅住夠後,我出發遊方,漸次往波羅那斯行去。順命派的郁婆迦在伽耶與覺醒地之間的路上看見我,看見時,他對我說:「賢友,你諸根清澈、膚色皎潔。你從誰出家? 你以誰為師? 你樂住於誰的法?」

『言畢,我對順命派的郁婆迦答以此偈:

「我已戰勝一切,覺知一切,

我不著一切染,捨棄一切,

我已滅盡渴求,證得徹底解脫:

正自覺醒後,我該稱誰為師 我無師尊,無類可尋 人天世界,無有匹敵。

因為我是阿羅漢,是無上導師,

我自證覺醒,清涼、解脫。

我將前往喀西城,轉起法輪,

我將在趨向盲目的世間,擊起不死之鼓。」

「賢友,據你所言,你必定是位無上勝者。」

「所謂勝者乃是如我一般,證得心漏之終結者。

我已制服了邪惡素質,因此郁婆迦,我是勝者。」』

『言畢,郁婆迦說:「賢友,但願如此。」』——他搖搖頭,走上旁道,離去了。

『接著,我漸次遊方,到達波羅那斯仙人墜的鹿野苑,來到五比丘居住地。他們看見我從遠處走來,看見後,相互約定說:「賢友們,沙門喬達摩來了: 他生活奢侈、捨棄精進、退墮於奢溢。他不值得頂禮、站立迎接、或接其衣缽。不過仍可敷座,他若願意,可以坐下。」然而,我走近時,他們不能夠自守其約。一位起立恭迎、接過我的衣缽; 一位敷座;另一位備洗足水。然而他們直呼我名,並稱我為「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天朝知乎,與大答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時題主大人,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我所聞,昔日證道,仰首夜穹,而觀星眾,彼時思念,當住何處。佛告題主,我觀眾星,無別於汝,題主,是諸星辰,寧為多否。甚多,世尊。我觀星辰,百千萬億,夜幕通明,所以言多。佛言,汝觀星眾,以為多者,皆從心出。心以數計,別以多少。汝今所觀,非星而心,以此思念,住諸相中。題主白佛,懇請垂示。佛告題主,我於彼時,開眼仰首,所以見者,是星非星,所以得者,是道非道。題主。即是非星,何以言多。即是非道,何言得證。即非證道,亦非觀星,汝今所問,無有是處。爾時題主,聞佛所言,與諸大眾歡喜及泣。

編不下去了。。。


達摩祖師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你這是連皮也還差得遠啊!

倒是在奔向法油子的幸福大道上越走越近啊……

說——不對;

不說——也不對。

那天有人問我,是不是著了文字相就不對。

我說:見地不對,說不說都錯;

見地對,佛說了49年又有什麼問題?!

還得加把火啊!孩子!你這麼下去就是第二個無畏光明什麼玩意兒啊……且行且珍惜吧!


眾生皆有佛性。


他心想,我終於看到到了事物的真相,從此再沒有什麼可以困住我,讓我有煩惱。


帳篷被偷了

……求摺疊


尼瑪,這麼大太陽!曬死我了。


白天也有星星,只是看不到罷了。


仰山卻說:「我已焚之。溈山然後告訴他說:「那人已經出井了。 一日,仰山問:「如何是佛住處?」溈山說:「以思無思之妙智,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佛祖本懷,緣起性空,一念含攝三千念,一真如法界含攝三千法界,世間即是佛國凈土,凈土佛國即是世間,空性就是可顯現一切有一切法相,一切有一切法相本無自性,何處可尋一絲一毫法相,一絲一毫的實有。

所謂禪修入定的各類境界,菩薩的十地,無非說的是佛祖本懷,教修行人明白緣起性空而可以含攝一切法。

可惜漢地佛教徒不知佛祖本懷,以為有個菩薩成佛可得,西方極樂世界可得,阿彌陀佛可得!

如果仰山大師活在21世紀,豈不要害羞而不得不逃入井底。漢地佛家弟子都尋不到了!


原來眾生都是顛倒的佛。


「啊!當兩千多年後天空布滿陰霾時,人們就不容易看到這麼漂亮的星空了。那時候的人們也只會在網上玩玩知乎什麼的,問『當年佛陀悟道後睜開眼看到星空時會想到什麼?』之類的傻問題,偏離正道越來越遠啊!」想完,佛陀的臉龐上划下了兩道淚痕,就彷彿星空划過了兩顆流星。


緣起性空


我覺得他啥都沒想可能有點方。


言簡意賅地說

他看到了世間的真相

就是緣起

一切因緣生

無自性

不自主

得以覺悟了苦的集合

和滅去之道

答案簡短

但是絕對精闢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喲,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山也還是那座山喲, 梁也還是那道梁。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喲, 爹是爹來娘是娘,

麻油燈呵還吱吱地響, 點的還是那麼丁點亮。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