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迷霧9——童年創傷的影響

創傷在慢性人格解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側面印證了目前該疾病歸於解離症中的合理性。然而,至少直到最近,比起DPD,大多數其它解離症與創傷的關係更緊密。例如,分離性同一性障礙與早期持續恐怖的童年虐待相關,每一個患者都有相似經歷可證實這一點。虐待導致慢性解離症、記憶障礙以及因無法形成完整的身份認同,而造成自我意識的極度碎片化和混亂出現的多自我狀態。

現有的文獻還告訴我們,受到嚴重的、通常是危及生命的精神創傷的人,普遍會遭遇短暫解離症癥狀(至少持續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包括人格解體和創傷後解離(即:發生於創傷後一段時間內的解離症)。舉個例子,根據研究,大約三分之二的人格解體者有過命懸一線的危險經歷,包括車禍、重疾、大手術等等。這與大眾普遍認同的解離症其實是一種倖存機制的觀點相一致,該理論認為解離症存在的目的是幫助人類熬過難以承受的壓力,否則人會因恐懼而崩潰,無法做出自保的正確反應。的確,這種機制在短期內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例如,在被暴力強姦的女性病例中,她們描述在受害過程中,感覺意識「逃離了」身體——飄浮到了天花板上,向下看著正在發生的恐怖場景。在這類實例中,解離症明顯具有保存生命的價值。但是,如果從此以後,受害者一旦接觸性生活,哪怕是與符合自己意願的對象,都會立刻出現長達數月或數年的解離癥狀,那麼它就成了一個問題。

西奈山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實施了目前為止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針對DPD人群在18歲之前經歷的童年人際創傷的研究,實驗對象為60名成年病人。該研究結果將與沒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進行對照,以確定DPD患者是否遭遇了更多的童年創傷、創傷主要屬於哪種類型、以及創傷是否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人格解體的嚴重程度。研究過程使用了已驗證有效且細節詳盡的童年創傷訪談法,主要評估以下六類創傷:

·分離與失去

·親人忽視對其身體的照顧

·精神虐待(言語上或非言語上)

·身體虐待

·性虐待

·目擊暴力(家裡的或其它地方的)

三種類型的創傷——精神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在DPD患者中比健康人群中比例高很多。這項數據本身沒有多大意義,因為許多精神障礙患者都比「普通」人存在更多的童年創傷。但是,在對龐大的數據進行分析後,一個結論逐漸浮現出來,那就是,比起其它類型的創傷事件,精神虐待是與DPD關係最密切的特殊創傷類型。儘管家庭暴力與性虐待在DPD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但數量不多。當然,以上創傷類型還沒包含那些患有更嚴重解離症的病人所述的經歷。

西奈山醫學院的研究結果中,精神虐待的平均得分反映出,患者的童年常常籠罩在夜以繼日的尖叫與吵鬧中,類似「我要殺了你」或「我希望從沒把你生下來」等言詞頻頻出現,從不間斷,長時間地折磨著患者的神經。通常,雙親中的一個或雙方一起實施虐待,造成了極具破壞力的情感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如果又對解離症比較脆弱和易感,則很可能出現人格解體,感覺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的,這樣所有可怕的事情就都沒有發生。的確,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創傷都對解體有一定影響,但只有精神虐待的數據從統計學上預示了更嚴重的人格解體癥狀。

另外,情感忽視雖然未被西奈山醫學院列入評估範圍,卻逐漸引起研究團隊的注意,它作為一種童年虐待因素,在DPD患者的歷史病例中佔有重要地位。實驗中有部分病人在非常糟糕的養育環境中成長:幾乎完全沒有關心、親密互動、身體上的溫暖與慈愛、教育、支持、引導、以及適度的社交等。這種被剝奪的情感需求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抑制了堅強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許多嚴重的解離症(分離性同一性障礙及其溫和變體等其它未分化型的解離症)在女性中發病率更高,而DPD則在兩性中同樣常見。可能的原因是,各種類型的虐待會因孩子的性別而存在不同的發生頻率。雖然情感虐待在女孩和男孩身上出現的幾率相當,但性虐待在女孩中更為常見。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的童年創傷造就了各異的解離症。一些慘無人道的性虐待或身體上的暴力可能導致分離性同一性障礙及其變體。而恐怖程度稍輕、但仍然具有強大破壞性的長期精神虐待或情感忽視則可能誘發對解離症偏脆弱人群的DPD。

除此之外,這個世上還存在其他類型的童年創傷。例如,對一些孩童或青少年而言,親近之人的死亡可能引起慢性DPD。一位患者談起過自己與母親之間親密而充滿愛的關係。在他16歲時,母親突然去世,他立刻遭遇了人格解體。剛開始時他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以為這種奇怪的感覺會隨著時間消失。的確,起初解體可能只是哀痛的反應;然而,它卻從未如預期的煙消雲散,反而持續多年。另一位患者目睹了自己的高中好友死於腦癌的緩慢而煎熬的過程,他的慢性人格解體就是那時發作的。還有一位DPD患者則是因為失去了對之抱有矛盾情感的姐姐,她的姐姐死於自殺,而她在那之後不久就進入了慢性人格解體的狀態。

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給我最好的鼓勵

你的每一次分享轉發,都能幫助到其他為病痛所苦的人

公眾號CAIN-HOLD-ON

期待與你成為朋友


推薦閱讀:

【概覽系列】《社會性動物》第一論——從眾
情商高=會說話?NO!情商高=情緒管理高手
N+1 > N ?
真愛沒有缺席這一說

TAG:社會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