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諸行無常,那涅槃證果後是否就是有常了,這又是怎麼的一種狀態呢?


當然有常了……你以為行是什麼東西……

行法(sa?khāra),簡稱為「」,是指「有為法」,即由因緣和合而成之法,於經教而言,是五蘊;於論教而言,是色法、心所法和心所的總稱。

涅槃顯然不是行法……不然還費勁證它幹啥……

佛陀說「比庫們啊!是有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無為法)存在。如果沒有了這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則一切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就無從解脫。因為有了這不生、不長、非緣生法,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才有所解脫。」(Ud.8.3,譯法按《佛法》P26)

為啥要證涅槃呢?

具壽舍利弗於此告諸比丘言:友等!此涅盤者是樂。友等!此涅盤者是樂。

如是言時,具壽優陀夷對具壽舍利弗言:友舍利弗!於此處無所受,云何此處有樂耶?友!此處無所受故,此處正是有樂。(A.9.34.)

至於涅槃具體是什麼樣的感覺,顯然對於沒證涅槃的人是無從了解的。我們所能了知的一切皆不出行法的範疇,我們的信息識別感官與能力(六根 六識)只能認識有為法,因此原則上你是不可能獲得任何關於無為法的直覺體驗的……

然而涅槃又確實是可以體驗的……原理不知,經里沒說……

如果不與佛教已有理論體系矛盾的話,必須有一種超越六識的識別過程發生。

凡不是有為法的即是無為法,即識別涅槃的也是無為法……

與此同時,既然能知道涅槃體驗發生了,說明這一過程產生了六識能夠了知的信息,即無為法經過某種方式轉換為有為法了……

我已經亂了……

還有一種理論是有為法能了知無為法,然而這基本是可以否定的,具體論證過程我忘了……

最後也可能就是教主搞錯了……

比丘們,當了解眼(視覺)終止與色想(形色的心理識記)消逝之維度。當了解耳終止與聲想消逝之維度......鼻終止與香想消逝之維度......舌終止與味 想消逝之維度......身終止與觸 想消逝之維度......意終止與想法/現象之想消逝之維度: 當了解那個維度。」——SN 35.117

摩羅迦子!當你在這些感知對象上面失去了立足處,你將不在這個世界這裡,也不在其他世界那裡,不在任何世界的任何地方,這意味著苦的結束。——SN 35.95

「巴戶那,如來自十事中解放、脫離、解脫,安住於無限的覺知。哪十事? 如來從形態(色)中解放、脫離、解脫,安住於無限的覺知。如來從受......想......行.....識......生......老......死......雜染中解放、脫離、解脫,安住於無限的覺知。

「正如一朵紅色、藍色、白色蓮花,生於水、長於水、升出水面之上、直立而不沾於水,同樣地,如來——自此十事中解放、脫離、解脫——安住於無限的覺知。」——增支部AN X.81

親見涅槃的體驗在當代佛教修行體系的有關著作中也被廣泛提及,被視作解脫修行過程中某個階段性進展的標誌。我就懶得貼書單了……列幾個名字吧……mahasi pandita jotika sunlun goenka 圈子不大,順藤摸瓜資料基本不難找……

有關涅槃的體驗與性質,佛教體系內基本是不鼓勵談論的,對於實際參與到修行中的人來說不光沒用,還容易讓人產生自己已經達到涅槃狀態的意淫……因此資料不多,大多是側面描述,上面作者的書都讀過應該差不多有個印象了……

有本專門談論涅槃特性的書《On the Nature of Nibbana》,英文不好懶得看,內容主要是學術性質的,估計也沒有題主想知道的東西……


瀉藥

諸行無常說的是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恆常的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生滅的,都是二元對立的

因緣生滅則一定會有成住壞空這些階段,二元對立則一定會有向對立面轉換的過程

如此一來有為法就不可能是恆常的

一切有為法都可以用存在或者不存在這對二元對立的概念來描述,只要能被這對概念框住,那麼被框住的那個對象一定不是恆常的,或者我們簡單的說,我們如果說一個對象存在,那麼這個對象一定不是恆常的,因為有存在就必定有不存在,彼現時存在,改時一定會不存在。

所以有個著名的偈子說(不是金剛經那首)

崇高必致墮落,

積聚必有消散,

緣會終須別離,

有命咸歸於死。

這說的是什麼,就是有為法二元對立相互轉換,說的就是有為法的無常。

所以如何才能恆常?

一定要超越二元對立才能恆常。

超越二元對立就不能用存在或者不存在,不能用生或者滅去描述它,事實上由於我們的語言都是二元對立的產物,我們根本都不可能通過語言去正面描述它,最多我們只能通過它不是怎麼樣去勾勒它的輪廓,比如心經中說: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幾句話的含義其實是超越了生和滅,超越了垢和凈,超越了增和減

超越了二元對立

佛教里,我們稱之為無為法,也就是涅槃。

涅槃不是一種境界,因為是境界就可以進入,可以進入就可以退出,但若如此,那就是有為法。

對無為法來說,不能用滅來描述不能用不存在來描述,所以它反而是真正的不滅的存在,但注意,我這裡說的不滅的存在只是強而言之,完全不嚴謹,只是為了表達意思,它不能用滅來描述,也不能用生來描述同樣也不能用不滅來描述;它不能用不存在來描述,同樣也不能用存在來描述;唯其如此它才能是恆常的。

注意,上面的話語中我用它來指代無為法,好像無為法是有主體的一樣,但其實這也是不對的,無為法中依然是無我的,我用它來指代無為法只是為了方便而已,諸法無我,無為法也沒逃過。

回到題目,涅槃是恆常的,但是這個恆常並不是我們現下二元對立理解下的那種恆常。

佛為什麼說自己是善譬喻者呢?竊以為就是無為法難以用語言描述之故,只能用譬喻來逼近。

俄國佛學家舍爾巴茨基曾經用熱寂這個概念來類比涅槃,熱寂是什麼大家自行放狗百度,可以說有一分近似,但熱寂畢竟也還是有為法內的現象,說以也只能近似的說明。

真要想了解無為法到底如何,大小乘經中去找吧,其實大乘了義經中反反覆復的講的玩意兒就是這個。


只能說,諸法無我。涅槃是常,是寂滅,不存在「我的常」。

假如「涅槃是什麼狀態」能說明白,佛法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佛法,就只是一個禪修方法。「涅槃到底是什麼狀態」,只能實修自證。


在古代,人的狀態無非就是做穩了奴隸和奴隸都做不穩,所以除非證果或成仙,否則人生會怎麼走,現代的一般人總能想像到。像個普通人一樣度過一生——這種想法未免過於天真。普通人得到的,除了慾望外一無所得,甚至除了被凌辱之外一無所得。與其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如將大樹樹之於無何有之鄉。至於現代嘛,情況略有改善,但也不能認為好日子會一直存在下去。至少對於個人而言依舊是競爭激烈。世事無常,只有放空心靈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對象不一樣。

常,說的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不常,說的是心體中含藏的種子,說的是五陰十八界。

常出生不常。

所謂大乘證果,是指:用不常找到常。

然後常的還是常,不常的還是不常。

南無十方三寶

南無放光般若


佛陀所說一切法,皆是方便說法,無常 、涅槃本身只是一種形容,本來無生無死,無常無無常,所以何來體驗之有呢?


 什麼是涅槃呢?我引用一句佛經吧:

 "不受胞胎。永處無為。"(《增一阿含經》)

按照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的說法,一個人無餘涅槃之後,五蘊滅盡無餘,不再輪迴轉世,不再有任何身體,不再有任何意識。無餘涅槃之後,人永遠消失,消失了以後,只是一片虛空。

從某種角度來講,「永遠消失」這個狀態,是不是一種有常呢?也可以可以這麼說

上座部/原始佛教的一切修行,就是為了不再輪迴轉世,達到這樣一個「永遠消失」的狀態,也就是涅槃。

說無餘涅槃是永死,是永遠消失,可能會讓很多人不接受,然而這就是上座部/原始佛教的看法。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只要活著,那麼他的人生,本質上都是苦的。而且不僅今世苦,死後還會輪迴轉世,轉世後還會有新的生活。而六道眾生只要還活著,那麼他的生活本質上就是苦的。那麼如何才能不再受苦呢?在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看來,就應該通過修行,達到涅槃。

「涅槃者無所依住。」——釋迦牟尼

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無餘涅槃是永死,是永遠消失」這一觀點,在阿含經/巴利三藏中說的十分清楚:

「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世尊。名曰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時彼世尊化緣已盡。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律》)

「佛事周已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律》)

「取無餘涅槃。消盡寂滅。令無遺塵。譬如空中然燈。油炷俱盡。」(《雜阿含經》)(請注意「令無遺塵四字」)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 《雜阿含經》 )

「涅槃者,無對也。」(《中阿含經》)
「涅槃者無所依住。」(《中阿含經》)
「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增支部阿含經》)

"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增一阿含經》)
「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不受胎。」(《增一阿含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複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舍離、滅盡、離欲、寂沒,余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複次,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複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複次,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複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漏盡阿羅漢以更不復受有。凈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復現。」(《增一阿含經》)

  「若有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雜阿含經》)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長部》)

  「取無餘涅槃。消盡寂滅。令無遺塵。譬如空中然燈。油炷俱盡。」(《雜阿含經》)

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佛經甚至明確表示,無餘涅槃後,人的意識就永遠消失了:

  比如:

  「由無明滅而行滅,由行滅而識滅,由識滅而名色滅,由名色滅而六處滅……如是有彼全苦蘊之滅。」(《中部》)
  「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識。」(《中阿含經》)
  「不求識,不著識,不住識,識非是我,識非我有。」(《中阿含經》)

   「諸比丘!若地界滅……乃至……識界滅……老死沒。」(《相應部阿含經》)
  「佛告諸比丘。此是惡魔之像。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佛告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識神。以刀自殺。爾時。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雜阿含經》)
  「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為在何處。為在人耶。為非人耶。天.龍.鬼神……(中略)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增一阿含經》)
  「佛告比丘。求慎比丘以入涅槃無有神識。」(《別譯雜阿含經》)
釋迦牟尼還把涅盤後的人比喻為斷了頭的多羅樹,永不復生:

  「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雜阿含經》)
  「於色須斷欲、貪、喜、愛……受……想……行……於識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識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相應部經》)

  「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增一阿含經》)

原始佛教佛經還把眾生由意識,物質所組成的身體稱之為阿賴耶,在原始佛教佛經看來,要涅槃,必須根除阿賴耶:

「比丘們!與所有諸有為法或無為法相比,離貪被說為其中之第一,即:憍慢的磨滅、渴望的調伏、阿賴耶的根除、輪迴的斷絕、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增支部》)

當然了,後來的大乘經典對涅槃的定義有很大修正,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面對這個世界,釋迦牟尼十分悲觀,覺得一切都是苦的,惟有永滅,跳出輪迴,才算好.

我如果能見到釋迦牟尼,一定會對他這麼說:

假如六道輪迴是真

那麼

或許我們的人生有種種痛苦,但生命中有真情,有愛

能像野草那樣,生生不息

豈不是一件幸事?

《周易·條辭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之間最偉大的,是生命」


漢地佛教有兩大特點

1 堅持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劃分,以突顯漢地佛教的正統與法統。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

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2. 堅持大乘可分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之劃分。把印度佛教中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唯識學視為大乘始教,而漢地佛教的禪宗、華嚴、天台思想,視為終教、頓教、圓教。

這又是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禮儀等級與五服制度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3.好在天台宗沒有把凈土宗列入正統的·1佛教體系,可見在隋唐時期的漢地佛教的大德還是從理性高度看待佛教。堅持佛教走中國特色之路的理念不動搖!

說句題外話,可見當代鄧小平先生的偉大呀!

所以師兄的佛教思想,就要帶【印度佛教原教旨主義】的標示了,自然漢地佛教同步認可了!

師兄認為【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雖是正知正見正解,但會被漢地佛教徒的絕大多數認為是邪說。

這就是漢人的悲哀之處,也是漢人最大的種性特點。

我剛剛權威網站關於佛祖的一句話,可為含義極深,可為上述的證據【古代印度人普遍不關心年齡,更注重哲學。佛教文本反映了這種傾向,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圖片,說明了Gautama可能會教導的事物,而不是他生命中的事件日期。這些文本包含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從耆那教經文中得到證實,並使佛陀的時間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時期,其中存在重要的記錄。】

爵士貓:我今世只要好好修行,希望來世有個好去處。菩薩道,佛道,離我們一般人都很遠。看看印度人5000年來一直很虔誠,也沒說自己會成菩薩成佛的說法。成菩薩成佛,不是佛祖的勝意諦,只是佛祖的施設假名罷了。修行人最後的目標,就是寂靜涅槃。師兄讀讀【雜阿含經】以及四部阿含經,以及阿毗達摩經典,【大般若經】,佛祖只說了【寂靜涅槃】,沒說成菩薩成佛。

-------------------- -------------------------- -------------------------

雜阿含28經 28.涅槃經(第1卷) (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於色生、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2經[正聞本38經/佛光本3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9經[正聞本151經/佛光本8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雜阿含121經[正聞本1662經/佛光本123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頓了

公眾號:不苦堂

16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這不是好在哪裡的問題。

用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有一個孩子,有一天你發現他不見了,於是失心瘋一般的跑出家門,滿世界尋找。

這個過程,就是輪迴。

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

最終有一天,你會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

但是,你要找多久,吃多少苦,遭多少罪,這個就不知道了。

如果當初更有覺察力一些,這些苦和罪,有必要嗎?

沒有。

所以佛教說,輪迴是非常虛妄的。

生生世世的輪迴,就是一步一步朝外邁,離自己的孩子——佛性越來越遠。

爵士貓1 分鐘前

師兄說【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你這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佛性實體存在哦!?

那起問師兄,佛性是不是與緣起理論有關聯?

如果有,那佛性就不能說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如果沒有,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那佛性與基督教的靈魂,印度教的神我,有何區別?

兄弟很疑惑,請師兄解答一二為盼。

===================================================================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爵士貓回復空性 (作者)剛剛

師兄,答得好。我是沒這個耐心,直接叫他修凈土求極樂世界。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這樣提問的人,不該學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應該學凈土宗法門。

凈土宗有極樂世界,不談輪迴與涅槃好壞與否!

凈土宗,多好!就是為題主量身打造的。


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有,只是只在你心中,卻再也看不見這個世界,具體點就像邊打坐邊閉眼思考,還是什麼都沒有,還是什麼都有。


涅槃這種東西,說出來的時候,味道就變了

無法用言語文字來解釋

還是得實證`Δ′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

大圓鏡智

圓覺

如如不動 了了分明


從無限生死輪迴的角度看:諸行影響短暫,故為無常,涅槃者,永出輪迴,永久涅槃,故為常


沒有狀態!無相!


魚想像了一下沒有水的體驗,魚身體的體驗。

人想像了一下,沒有五感的體驗。


用一個譬喻來理解,

假如我們患有眼病,色盲分不清綠紅,我們看紅色全是綠色,

患病時:實際無有綠色,但是看到的是綠色,所以醫生說沒有綠色(無常)。

病好時:實際是紅色,看到的是紅色,還談什麼有無綠色,有何意義?

當我們病好了,眼前是紅色,您還說這是綠色(有常)我們過馬路吧,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差別就在這裡,涅槃後,沒有討論的意義。


建議您看看這個裡面的解釋:西方極樂是真實存在嗎,具體在哪? - 南無阿彌陀佛的回答


推薦閱讀:

佛僧說的話應該當真放在心上嗎?還是我僅僅被哄著捐了點香火錢?
和尚為什麼一定要守那麼多戒律?
佛教掛件可以隨便帶嗎?
土登翁修堪布:學會放手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