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法2——訪談法和問卷調查
DPD的診斷可輔之以各種訪談法和判斷標準。其中廣泛應用的方法之一是《DSM-IV》關於解離症(SCID-D)一章中瑪琳·史坦柏格(Marlene Steinberg)的臨床訪談法。史坦柏格是一位知名作家,著有暢銷書《鏡子里的陌生人》(Stranger in the Mirror)。她為創建一個全面詳盡而標準化的訪談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之適用於各種解離癥狀,以幫助醫生對不同的解離症進行診斷。經過適當的培訓後,一名臨床醫生需要大約30分鐘到1個半小時完成對病人的訪談,具體時間長短取決於患者回答時認可的癥狀種類。SCID-D主要針對五種解離症進行詢問:人格解體、現實感喪失、失憶症、身份認同障礙、以及身份認同轉變,根據設定好的標準(無、輕微、中等和嚴重等),以最後的總分評判疾病的嚴重程度。假如詢問對象是DPD患者,那麼通常會在人格解體、現實感喪失上分值較高;倘若他們對自己究竟是誰感到困惑,則可能在身份認同障礙方面獲得較高分數,這也是人格解體的癥狀之一。不過,與其它解離障礙不同的是,DPD患者一般沒有失憶症或身份認同轉變的情況。這兩種病症主要在分離性失憶、分離性漫遊、或它們的極端形態——分離性同一性障礙(DID)(舊稱為多重人格障礙)中出現。
分離性體驗評測表(DES)是20多年來被廣泛用於評估解離癥狀的一份簡單直捷、自填式的問卷調查表。1986年,該表格最初是由伊芙·B.卡爾森(EveB. Carlson)博士與弗蘭克·普特南(FrankPutnam)醫學博士這兩位創傷與解離症領域的知名權威研發的。DES自問世以來,已經被用於數百次解離症的研究。但是,雖然它可以用於診察人格解體,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問卷的28個問題中,只有少量幾題涉及人格解體和現實感喪失的體驗。因此,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患者承受著人格解體的折磨,卻在DES上得分很低,畢竟其設計者在篩選問題時是抱著測量其它「更嚴重」的解離症的目的。不過,每個問題單獨看的話,DES中的某幾題也許反而能凸顯DPD的存在。這類問題通常與一些典型癥狀有關,例如彷彿從遠處看著自己、感覺意識在身體之外、感覺周邊環境不真實、或似乎透過迷霧看這個世界等。
近來,劍橋大學的精神病學研究部門研發出一份自填式問卷調查表,稱為「劍橋大學人格解體評測表」,專門用於評估人格解體與現實感喪失的嚴重程度,涵蓋了大量而廣泛的與這兩種解離症體驗相關的問題。我們將在下文的表格1中完整呈上劍橋大學人格解體評測表。研究證明,在沒有同時患其它解離症的情況下,這份問卷在量化單純人格集體的嚴重程度方面更加可靠。其中的29個問題都以頻率(癥狀發作的次數)和持續時間(癥狀出現的時間長短)兩類指標分級評估。所有問題的頻率和持續時間的數值全部加起來,才能得出總分。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劍橋大學人格解體評測表中的問題類型。首先,該問卷包含了一些關於各種現實感喪失的體驗的詢問,涉及對周遭世界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這些癥狀常常與解體相伴相生(問題2,13,19,29)。不過,基本上這份問卷覆蓋了多種不同的人格解體體驗:與身體的隔離感(問題3,23,27),與思維的隔離感(問題10,26),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等感官的隔離感(問題2, 7,11, 20,25),與飢餓和口渴等內部感覺的隔離感(問題28),與疼痛的隔離感,又被稱為痛覺缺失(問題22);時間感的扭曲(問題14);難以喚起過去的回憶(問題16,21);以及所謂的情感缺失,或者說情感麻木,即一個人的積極和消極的情感反應都被抑制,包括悲傷、憤怒、愛和快樂(問題4,5,9,18)。
一些患者存在上述的許多或大多數癥狀,也有部分患者只有其中少數癥狀。有些病人甚至說道他們只有一種或極少幾種情況,例如只是情感麻木(無感情);或者僅有感官方面的表徵,如視覺失真;或者唯有與自己的軀體聯繫扭曲的感覺,似乎意識被移到身體之外,從眼睛後面的某處看著自己等。因此,病人可能會問,有時甚至會懷疑,所有這些體驗是否屬於同一種精神障礙。然而,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能夠反證這種疑問。在我們看來,所有解體患者都有非常相似的病因、發作情況和最終發展成慢性解體的演變過程。另外,僅有的少量關於人格解體的生物學研究並未顯示不同大腦電路被阻斷的亞類別。但是,考慮到迄今為止所進行的所有研究對象的數量僅區區之眾,我們還遠未到達能可靠地劃分亞類別的階段。許多心理疾病的共同特徵是,不同患者的癥狀表現變化多端,卻構成同一種核心障礙。例如,有的精神分裂症者幻聽,有的幻視,還有的堅信錯誤的想法,而還有一些患者存在以上所有情況。一些抑鬱症者厭食失眠,而另一些抑鬱症者卻暴食嗜睡。
最後,我們這裡討論的評測表及其它類似的調查表並非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人格解體的快速測試法;問卷表本身無法「作出」診斷。它們只是在診斷過程中的一件頗有價值的輔助工具,是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醫生與病人在面對面的訪談中使用的必要手段。
表格1
劍橋大學人格解體評測表
頻率持續時間——通常情況下
0=從來沒有 1=幾秒
1=罕有的 2=幾分鐘
2=經常 3=幾小時
3=很經常 4=大約1天
4=一直都有 5=超過1天
6=超過1周
劍橋大學人格解體評測表 癥狀 頻率 持續時間1突然間,我感覺非常陌生,就好像我不是真實存在的,或者我與世界隔離開了。 2我看到的一切都「像平面一樣」或「無生命」,似乎在看一幅畫。3感到身體的一部分彷彿不屬於自己。4正常情況下應該感到恐懼或不安的事情已經無法讓我害怕。5不再享受喜愛的活動。6感覺自己的意識「被分離出來,正觀察著自己」。7膳食的味道不再讓我產生愉快感或厭惡感。8感到身體非常輕,好像飄在空中一樣。9哭或笑時感覺不到任何情緒。10感覺自己根本沒有思維,當我說話時,彷彿是由一個「機器人」在說那些話。
11熟悉的聲音(包括我自己的聲音)聽起來也很遙遠而不真實。12感覺我的手或腳變大了或者變小了。13周圍的事物看起來不真實,似乎被隔離開,就好像在我和外部世界之間蒙了一層面紗。14感覺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似乎發生在很久以前。例如,我今天早上做的事感覺就好像是幾周之前做的了。15儘管醒著,我卻有在自己外部看著自己的「視覺」體驗,彷彿正看著鏡子中的自己。16感覺與那些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的記憶隔離,就好像我沒有參與其中一樣。17當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時,感覺好像我曾經來過(似曾相識)。18突然間,我發現自己感覺不到對家人和好友的感情。19周圍的物體看起來顯得又小又遠。20無法充分感受用手觸摸的物體,就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觸摸似的。
21我無法在腦子裡形成事物的圖像,例如,無法想起一個好朋友的臉或一個熟悉的地方的樣子。22當我受傷時,感覺與疼痛隔離,就像是其他人身上的疼痛。23感覺意識在身體之外。24當我移動身體時,感覺不到自己掌控了行動,我感覺行為是「自動的」或機械化的,就像我是個「機器人」。25氣味無法讓我感到快樂或厭惡。26感覺與思維隔離,彷彿思維是自發形成的。27必須反覆撫摸自己,才能確認身體或自己是真實存在的。28失去了某些軀體感覺(例如飢餓或口渴),因此當我吃東西或喝水時,感覺就像身體執行自動例行程序。29過去熟悉的地方看起來如此陌生,就像我從未見過。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給我最好的鼓勵
你的每一次分享轉發,都能幫助到其他為病痛所苦的人
公眾號CAIN-HOLD-ON
長按下圖關注公眾號,期待與你成為朋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