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之路6——執念與自省
執念
雖然馬丁·羅斯(Martin Roth)爵士早在1960年就指出了當代定義的強迫症(OCD)與解體中的強迫行為之間的區別,但是這麼多年來,心理學家與醫生們並沒有就此忽視對DPD人群的強迫思維癥狀的研究。羅斯將解體者中那些充滿了自由浮動的焦慮與過度自省的患者單獨劃為一種子類別。無論在任何語境中,人格解體都與典型的強迫症無關,也沒有類似不停洗手、或其它外在的古怪強迫行為等癥狀。羅斯評論道:「儘管極少被當成首要癥狀來看待,但解體患者通常出現的強迫行為的特徵仍然值得關注,主要表現為不受控制的自我審視,與對疾病、喪失理智或失控的恐懼的過分擔憂。」
羅斯還指出了DPD與典型的恐懼症之間的區別,普通的恐懼症包括害怕飛行等特定的行為,或對某些物體或蛇、蜘蛛等動物感到驚懼。「焦慮神經症的特徵之一——自由浮動的焦慮感,在恐懼焦慮型人格解體中也很常見,」羅斯注意到。然而,這種病症的患者卻無法像普通的恐懼症患者那樣,只要避免接觸讓他害怕的事物或環境就能抑制焦慮。假如恐懼的核心就是自我或存在本身,那麼逃離或躲避就幾乎不可能實現。
後來,一位名叫埃文·T(Evan Torch)的醫學博士對人格解體的強迫行為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他發現有一類患者的強迫癥狀是對自我或他的「植物性功能」的審視。埃文寫道:「我們不難想像,即使是典型的疑病症、轉化性神經機能病或抑鬱症的病例,只要在強迫性人格的前提下,持續地、重複地過度關注自我,可能導致患者產生不真實感,即使他是個善於思考的哲學家……只是為「自我」或「存在」尋找一個安置的地方,就已經讓人無所適從。」
與羅斯一樣,埃文也注意到,在DPD患者中有一種特殊的子類別,稱之為「智力強迫型人格解體綜合征」。這種類型,埃文說道,是人格解體與強迫性自省兩種狀態交替出現的複雜組合。而最終結果是使解體患者心力交瘁,「儘管他們的生活仍然與現實緊密聯繫,大腦卻拒絕認識世界的內在意義。」
自省
人格解體者有許多描述解體感受的耐人尋味的隱喻,其中之一是感覺自己似乎在另一個地方觀察現實中的自己,就好像在看一場電影。DPD的自我審視、對自我意識過度警覺等癥狀總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觀察的自我與參與的自我之間的分裂,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演變成一種感覺在身體之外的錯覺,即使大多數人不會遭遇這種厄運。在討論事故受害者的部分解體和徹底解體時,諾伊斯(Noyes)和柯雷提(Kletti)對上述兩種自我的分裂進行了研究。他們的試驗中,健康的正常人里有66%的人突發解體,對這些患者而言,解體的狀態看起來應該是「一種適應機制,用以抑制各種反應傾向,從而使人強化警覺性,與緩和潛在的混亂情緒。」
————————————————————————————————————————
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給我最好的鼓勵
你的每一次分享轉發,都能幫助到其他為病痛所苦的人
公眾號CAIN-HOLD-ON
長按下圖關注公眾號,期待與你成為朋友
推薦閱讀:
※童年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傳連載之四
※揭開迷霧9——童年創傷的影響
※揭開迷霧10——DPD人群的認知模式
※猶太之子(下)|弗洛伊德傳連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