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是怎麼走向互相仇視的?
1,唐朝時期中日兩國首次交手,但不是中日正面對抗,是新羅和百濟兩個小弟打仗,各自叫了一個大哥來,唐朝和新羅贏了,百濟滅國,日本就此服了唐朝,派遣唐使,建了翻版長安,學了唐刀,四書五經也搬去了,總之唐朝時期,日本就算不是中國小弟,也是中國的鐵杆粉絲吧。
2,中日第二次交手是在元朝,其實現在蒙古獨立了,當時蒙古的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嚴格來講這次也不應該叫中日之間的戰爭,蒙元軍事擴張立國,征服高麗,金,宋後,出海欲征服日本,可是蒙元陸軍橫掃歐亞,但海戰經驗不足,兩次打日本都輸了,但是日本對待蒙古人和漢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蒙古人見了就殺,抓了南宋人還是以「被蒙古侵略的難兄難弟」看待。3,第三次是在明朝,倭寇其實不算,倭寇的性質更像是中國沿海漁民海商的民變,有少數日本失業武士擔任武術指導罷了,主要是豐臣秀吉完成日本名義上的統一後,組織了向朝鮮的侵略,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出兵支援,朝鮮陸軍簡直可以忽略,韓國想拍電影都拍的是海戰,這次是中日正面對A,這次是日本輸了,但豐臣死了,德川立馬認慫,繼續當小弟。4,清朝繼承了明朝,繼續當日本和朝鮮的大哥,直至明治維新以前,中國依然保持著這個地位,甲午是第一次在中國本土發生的中日衝突,也是第一次在陸地上被打敗,但是戰爭過後中日並沒有彼此仇視,只是大哥小弟互換了位置,中國開始學習日本的改革經驗,中國的大批留學生都是在日本學習的,魯迅,周恩來,蔣介石……中國近現代的很多中流砥柱級別的偉人都有留學日本的經歷,說明甲午以後,918以前,中日關係還是不錯的。
5,日本不滿意自己在中國的代理人——張氏父子,想控制溥儀建立偽滿,加強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法理上918日本認為是幫助滿洲獨立,沒有構成對中國的侵略,實際上也沒有發生大規模衝突。918以後,77以前,雖然中日關係緊張,但其實誰也不想真打,即使是策劃918的石原莞爾,都極力反對與中國開戰,張學良也是主動撤出東北,避免發生摩擦。6,77事變標誌日本全面侵華,最初日本也並不想吃掉整個中國,只是想逼迫中國承認偽滿,偽蒙,蔣在這種民族大義問題上的選則還是很對的,抵抗到底,不投降,不講和,最後中國在美蘇等盟國的幫助下擊敗了日本的侵略。二戰後中日關係就很惡化了,中日才剛剛開始仇視。7,但是隨著田中角榮訪華,鄧小平訪日,中日關係有所緩和,來自日本的投資更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來源,大家覺得小泉不好,但是著名的小泉談話可是中日友好的重要基石之一啊,鳩山上台期間,更是表現得態度非常誠懇,中日問題一度有友好解決的希望。8,然後為配合美帝重返亞太的戰略,日本右翼重新掌握政權,中日關係急轉直下,一度劍拔弩張,隨時開戰,安倍的一系列挑釁,更是激怒了廣大的中國人民。
我以為六次中日衝突中,日本的態度1,被唐朝打服,甘心當小弟。2,抗擊蒙古入侵,但不仇視南宋遺民。3,企圖造反未遂,又被大哥胖揍,繼續當小弟。4,勵精圖治,翻身當大哥,面對俄國老毛子,還是自己人。
5,雖然有利益衝突,但最好別開打。6,服不服?揍到你服為止!……你怎麼這麼嘴硬,說句服了會死啊……以上就是我對中日關係大致的理解,我覺得中日合則兩利,斗則兩傷,沒必要真開打,不知道那些所謂的愛國者成天叫囂想幹嘛。
幾百年前歷史上的仇恨,只會成為說辭。而主導現代態度的,是現實利益關係和最近的一次戰爭:抗戰。
抗戰結束剛70年而已,當年被日本坑害的人還沒死絕,這個時候洗白中日歷史仇怨未免顯得急了點。
而現實利益,中國作為地區大國正在逐步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亞太地區,中國唯一的對手是……美國。日本作為美國的忠實僕從,自然跟美國步調一致。
如果看看歷史,就會發現,中日蜜月期總是伴隨中美蜜月期來的。與其說中日關係惡化,不如說是中美關係緊張。再多仇再多怨,如果符合當下利益也總可以找到很多友好感人的事件。
所以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們說鑒真和【排球女將】
再多恩再多情,只要國家利益不對付(或者說被某某皿煮大國逼著不對付)也總可以想起過去的血海深仇。所以現在我們說安倍晉三和【亮劍】當我們兩國吵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記得在哪裡看過 簽二十一條的時候中方的人員對伊藤博文說 此條款日方若真強求中國簽下 則中日永結世仇 至死方休
日中人民沒有仇恨。如果有,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共同仇人是日本軍國主義和美帝。
甲午戰爭後中日關係還行?那李鴻章去日本談判一槍擊中他腦袋怎麼算?當時日本恨不得馬上吃了中國。
反對因為媒體渲染的說法。
媒體也好,喉舌也好,在這件事情上都是被人民給綁架了。
人民不等於正確,日帝時代就是最好的例子。
扯遠了。若說仇視,其實大凡歷史悠久的鄰國,多多少少都有新仇舊怨。英國和法國,法國和德國,中國和俄國,等等等等。沖淡這些怨念總是需要時間的,需要一個雙方都不繼續往傷口上撒鹽的時間。
以實事求是求團結則團結存,以虛偽妄言求團結則團結亡。歷史上的仇視是明朝萬曆年間。兩國正規軍首次正面交鋒。雙方都有勝有敗,豐臣秀吉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陸政策決策者。日本的維新,向西方學習也是從這時期開始,出現了荷派(荷蘭)學說體系,利瑪竇的著作和觀念深深影響了日本士大夫,武士或其他貴族階層。接著日本就開始看不起中國,一直到現在日本人第一假想敵是美國,其次是俄國和朝鮮半島,再下來才是中國。所以日本民眾基本上找不到仇視中國之人。而中國民眾單方面仇視是因為ZF和媒體的渲染,轉移國內矛盾視線。
推薦閱讀:
※日本近年來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電爐鋼?
※2017年日本有哪些地方落後中國?| 寧南山
※2012年釣島「國有化」之後,在中美博弈中,我們是否永遠地失去了日本?
※王楠老公郭斌是個怎麼樣的人?如何評價郭斌?
※看了激蕩三十年,鄧小平1978年訪日,希望中日人民世代友好,請問什麼時候開始中日矛盾官方開始緊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