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苦裡面的「五陰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五陰盛」是痛苦的?

能否說的通俗些……

誰都知道韓度百科裡有,但是既然在這裡問,顯然是需要進一步解釋……


嗯,首先聲明下,我是非專業的,回答這個問題是憑藉興趣的。

首先科普下佛教中的四聖諦。

佛法的基本內容可以用「聖諦」來概括,諦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四聖諦」即苦、集、滅、道。[1]

苦諦,指經驗世界的現實,主要是三界生死輪迴的苦惱;集諦(或稱「因諦」),指產生苦惱的原則;滅諦,指痛苦的消滅;道諦,揩滅苦的方法。

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

然後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苦。

佛教對於苦的分類,有「三苦」和「八苦」兩種。

1、「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三苦」是佛教世界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 在六道三界內,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壞苦和行苦,無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

2、既然我們這裡在討論「五盛陰」,就好好看看"八苦"。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前七苦皆由五陰領受、聚集,故稱五陰熾盛苦。

其中五陰為「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2]

  (一)生苦,有五種,

  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

  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種,

  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有二種,

  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

  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種,

  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

  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3、五盛陰苦為什麼最苦。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願望所不得滿足之苦。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3]

苦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無可避免。那我們苦的源頭是什麼呢?從四聖諦中我們便可以找到答案。苦是人生的結果而非原因,而苦諦之因便是集諦。

集,聚集。正是來自人們內心的慾望之火點燃了痛苦的導火索。有欲就有求,有求就有不得,有不得就有痛苦。[4]

五盛陰本身就是佛教中最苦的重要表現,就是說佛教中把五盛陰定為最苦,而非把最苦定義為五盛陰。所以《心經》裡面才會有這樣的一句話:「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所以,「有生皆苦。」

所以,「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參考資料】

[1]:《雜阿含經》第三八七經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於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

a:《&<雜阿含經》第四九零經中:

閻浮車問舍利弗:「云何為苦?」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惛會苦、所求不得苦,暑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b:《大涅盤經-第十二》: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聖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於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云:「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大涅盤經-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云:「何等名為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3]:《佛說:人生有八苦》

[4]:《一種人生觀:人生皆苦 》


樓主要通俗是吧,我來俗一把。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色不是你看的快播,色是我們這副身軀,受想行識是說心的運行,心起作用,五陰熾盛苦是身心俱苦,這個苦了不得,可以說這個苦衍生出千千萬萬種苦,說明煩惱很重。

因為老以自我為中心,看不破,放不下,所以痛苦。

物質層面,西部地區為了穿暖喝足煞費苦心,中東部地區經濟條件好很多,聽說上海快八級地震了,張大媽快買鹽,李大爺,您別買三鹿了,多屯些蒙牛吧。奮鬥一輩子,就圖不到百年的房子,娶了媳婦,愁養孩子,今天風光給小情人買GUESS萬事無常明天可能就剩下ADIDAS,不光物質上不滿足,情緒病狀體現在有了老婆怕跑了,有了孩子怕學壞了,陞官怕被舉報,做買賣怕遭親們給差評,肯德基給CCTV一千萬保護費我身為麥當娜大中華區總裁到底要不要繳,不繳的話敵人會不會曝光哪個分店,唉,糾結啊。還有的則迷惑彷徨孤單悲傷焦慮失望,空虛寂寞冷,羨慕嫉妒恨,橫批蛋疼乳酸,你說苦不苦。

有的人也許會說,有喜有悲,多姿多彩,這樣才是生活!這是俗人的看法,正常修行人不要被他們拉低智商。生活不能像在演戲,我願望所有人永遠不受這個苦。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苦聖諦。什麼叫作苦聖諦呢?苦聖諦它就是四聖諦當中的第一聖諦。因為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必須要對於苦聖諦的如實了知,才有辦法往前去探究這個苦所集起的一個原因,乃至於想到說如何的去滅苦,乃至於去探究如何的去修行;所以,苦聖諦是四聖諦的第一個聖諦。對於苦聖諦如實知、如實見三界六道的苦報,也就是說,必須要如實知、如實見三界六道的苦報的內涵;如果不是如實知、如實見三界六道的苦報的內涵,就不能夠成為聖諦。那三界六道的苦報,就是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就是去了知我們這個三界六道的苦報,都是因為由於有情的這個世間還有器世間,都是由業煩惱的勢力所生,因為業煩惱的勢力所起;那這個世間就是受苦的地方,這個世間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諦。

  那苦聖諦的內涵有哪一些呢?這些因為三界六道,因為有情世間、器世間,由業煩惱所感生的六道的苦報,最主要有哪些內涵呢?這些苦聖諦的內涵,最主要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有這七種苦;生苦、老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苦這七種苦,這七種苦合起來而說,它的根源其實是因為五蘊而來的,是因為眾生執著於五蘊,這個根源是因為五蘊熾盛來的,是因為五陰熾盛。所以,前面的七種苦,再加上因為執著於五陰的這個五陰熾盛苦,加起來就是所謂的「八苦」。這個就是眾生輪迴於六道當中所受的八種苦果。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苦這七種苦,它最主要的根源,它最主要的根源就是來自於眾生對於五陰的執著,所以最主要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五陰熾盛苦。為什麼五陰熾盛是苦呢?

  我們先來說明一下,什麼叫作五陰。五陰又叫作五蘊,為什麼會成為陰呢?而為什麼又會成為蘊呢?因為陰是遮蓋的意思,遮蓋了什麼東西呢?是真如實性被遮蓋住了,被什麼東西遮蓋住了,被無明所遮蓋住。被無明所遮蓋住,被五陰色受想行識所產生的無明所遮蓋住,所以就稱五蘊為五陰。因為是被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所遮蓋住,所以它稱為五陰。為什麼這個五陰又稱為蘊呢?五陰又稱為五蘊的道理在什麼地方呢?因為蘊是聚集,是積聚後有的種子,是積聚了後有的種子,所以稱為蘊,積聚了出生後有的種子,所以五陰稱為蘊。其實五蘊就是眾生的身心,五蘊總括起來——色、受、想、行、識,其實就是函蓋了身心兩個法,也就是名色,所以五蘊它就是眾生的身心。

  為什麼這個五蘊它會產生對眾生逼迫的苦呢?為何五陰熾盛它是苦呢?這五陰——別別陰、各各陰,對眾生如何產生逼迫的苦呢?我們一個一個來作說明。

  第一個,色陰熾盛的話,會造成四大不調。這個我們前面所說的病苦,病苦是因為四大不調而來的,所以色陰熾盛產生的四大不調,所以四大不調會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的話,領納分別;受陰熾盛,領納分別,會使諸苦變本加厲。眾生會對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對受陰的這樣子的領納分別去貪著、去執著,產生變本加厲的這樣子的一個結果,這個就是受陰熾盛。那什麼是想陰熾盛呢?想陰熾盛是因為想像追求,而有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苦。也就是說,我們對於色陰的四大不調,對於受陰的領納分別完以後,因為在這個當中去作思惟、想像、分別、追求,所以進而會產生怨憎會苦,會產生愛別離苦,乃至於產生所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為什麼也會是苦呢?行陰熾盛的苦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因為我們想像追求,因為想像追求以後,而有怨憎會、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諸苦的這樣子的一個領納想像,追求分別完以後,又起而造作了身口意行諸業。因為想像追求,所以造作了這樣的流轉的諸業,身口意行的諸業,所以再度的種下了未來的苦果之因,這個就是行陰之苦。那識陰,為什麼識陰熾盛是苦呢?因為有識陰的原因,眾生對於識陰的執著,所以流轉生死,永無盡期。

  這樣子的五取蘊,其實它是剎那剎那遷流變壞的,為生時、病時等眾苦之所聚集;也就是說,五蘊其實就是生老病死苦,乃至於引生後面所說的想像這個愛別離、怨憎會,乃至於求不得諸苦,所以總攝一切諸法,總攝一切苦法。因為所有的一切苦法,所有的一切苦性,都是因為五蘊熾盛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稱五蘊熾盛是苦。也就是說,因為前面的七種苦全部都是總攝於五陰之苦,所以,真正要解決這些苦,必須要從觀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才有辦法解決這樣子的一個苦。也因為這樣子的道理,所以我們說,五蘊聚集了這些苦,所以說五蘊熾盛是苦。

  我們從這邊可以了解到,生老病死是屬於身苦,也就是說我們這八苦裡面,我們把它匯歸起來,生老病死苦它是屬於身苦;而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苦,它是屬於心苦;而五陰熾盛則是總括身心二苦。前面的七苦,是過去所感之果;而後面的這一個苦,是總括身心諸苦而說的,是因為現在起心造作,是未來得苦的原因。因跟果互相牽連,相續不斷,痛苦沒有了期。有智慧的人,應該要依聲聞解脫道來修行,有智慧的人想要離開這些苦,應該要依這樣子的修行方法來修行,才會有解脫之日;或是說必須要依大乘佛菩提道來修行,依大乘佛菩提道來求證般若實相,親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如來藏,就能夠解脫八苦的系縛,更能夠永發受生願、大菩提願,常住世間自度度他。所以,如果有智慧的話,想要離開這七苦乃至於這八苦的煩惱,要離開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這樣的煩惱,唯有依止兩種方法,一個就是解脫道的修行,一個就是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才有辦法解決這樣子的困難。


笑話!要是能三言兩語地說明白「佛法」,要那麼多的法師和佛教書籍幹嘛呢?


非嚴謹的自家理解:

【五陰熾盛】

五陰:色、受、想、行、識。概括生命的本質。

【色】客體的存在方式。

一個麵包。

【受】客體對主體的影響在主體上的體現。

你聞到麵包的香味。

【想】主體對客體的主觀認知。

麵包能吃。

【行】主體對客體認知後的互動。

得到麵包,吃掉麵包。

【識】主體在意識層面構建色的體系(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學習、生活。

【熾盛】就是HOLD不住了。

新生事物越來越多,刺激越來越多,慾望越來越多,三觀越來越亂。

HOLD不住,就會失去平和的心,就會被橫流席捲,在其中煎熬。


五陰(蘊)盛苦確定是難點,但是五蘊的教理非常重要,佛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作為初學者,我對五蘊的理解請大家指正:

五陰(蘊)盛: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聚集。因為凡夫的無明,看不清這五類的真實,只看到粗重的聚集,比如這個身體,我們凡夫看到的是實實在在五尺之軀,執著為實有,因而產生種種苦和煩惱。行者通過佛法修行,比如修證內觀智慧,就能照見色蘊是空,解除對身體的執著。

受、想、行、識亦復如此。比如,受是指領取受納,身心對各種遭遇的感受。如眼睛看到美景,產生樂受,意識想到苦難的過往,產生憂受等等。我們粗重的身心感受到的受蘊盛,因此執著攀緣,產生煩惱和痛苦。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五盛陰苦∶經作五陰盛苦,新譯作略說五取蘊苦。『五盛陰』與『五取蘊』只是譯語的差異,略稱五陰、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種。取、盛、蘊等都是煩惱的異名。蓋五蘊生自煩惱,也常生煩惱,故五盛陰苦又稱五陰苦。《四諦經》即用此略名。《大毗婆沙論》卷八十七則稱作『略說一切五取蘊苦』,並謂前七苦皆是有漏身所攝,故名。然古師以此『五盛陰苦』具五陰熾盛之義,將『盛』看作形容詞,或解作『貯蓄、容受』之義,與新譯家之說不同。即《大乘義章》卷二所云(大正44·512c)∶『五盛陰者,五陰熾盛,名五盛陰。陰盛是苦,就體立稱,是故名為五盛陰苦。亦盛者,盛受之義。五陰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為五盛陰苦,若正應言五陰盛苦。

————百度百科……

簡單地說,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盛——眾多也,五種法能遮蔽人心,常生煩惱。度娘一下,你就知道~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沒有哪位教宗在臨死前坦言自己並不信奉天主?
現在沒有真正的藏密了?
為什麼寺廟道觀不準攝影攝像?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宗教,卻對宗教物品或宗教避諱慎重以待?
孤獨的藝術家 &amp; 有死的上帝|鄧曉芒讀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TAG:哲學 | 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