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請教一道地理問題?

42.43題無法理解所給答案


另外一個回答覺得我的引申比較複雜,我覺得是這樣。考場上的思考要又準確又快速。考後的分析知道一些背景知識在解題時會有很大的幫助。城堡為什麼會出現?要塞為何最後取代城堡?(歷史角度)如果下次考荷蘭怎麼辦?下次考巴拿馬運河怎麼辦?下次考特威德河河口怎麼辦?下次考贛州福壽溝怎麼辦?地雷一個一個踩的代價太大,現在踩上一個地雷,為了讓學生以此為鑒,找到一類地雷加入分析,既拓展了知識面,下次類似題目出現了又有了新的答題角度。像下面的土層凍融也確實讓聖彼得堡地鐵發生了事故,也是大新聞。

以下為原回答。

很好的一道題組思維、類比思維的題目。

帝國時代2這款遊戲是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啟蒙遊戲,轉眼間和這款遊戲同齡的人都上大學了,帝國時代里有黑暗時代、封建時代、城堡時代和帝國時代四個階段。這個架構是微軟以歐洲的歷史來套的。歐洲的封建采邑制度成型後,各地方開始據地發展,因為歐洲地區沒有戰略性的防衛地形,而當時又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所以封建主開始大肆修建城堡。再之後各民族各國家的疆域逐漸定型,王權開始壓制封建權,國家主義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

所以在西方會見到很多的城堡、要塞,歐洲歷史上有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即是以城堡來命名,很多童話中也會出現城堡。伊斯坦布爾的如梅利堡壘、克里米亞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都是非常有名的。對於中學生來說,最熟悉的就是「巴士底獄」了,「巴士底獄」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為「城堡」,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4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再來看聖彼得堡,1703年5月27日,於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後擴建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第一題是從軍事上來考慮,兔子島與三角洲的其它部分分離,四面環水,易守難攻。從1583年第一次俄瑞戰爭到大北方戰爭之前,瑞典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帝國。在彼得大帝即位後,他一直尋求奪回之前的損失並重建在波羅的海的地位,在大北方戰爭中,俄軍獲得勝利。

中國的關隘多取在山川險要之地,歐洲這樣的情況則比較少,第一題還是很簡單的,位置的選取很關鍵,D選項是是兔子島區別於其他島的原因,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這是軍事上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其他島有的面積太大,要塞很難保衛。

(圖為2014年俄羅斯部隊進入克里米亞時有帶路黨帶路)

瑞典曾經也是歐洲列強,大北方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而瑞典則從此衰退,在歐洲POWERS(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第二個題的思考方向要和第三個題結合起來,這就是題組思維。

每個城市都有「市政」部門,市政建設是市政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政府根據市政規劃的總體部署所主辦的各種公共性設施和事業的建設,如道路、排水、橋樑等 ,這些都是市政建設的範疇。開車撞了隔離欄,那個就是市政部門管理的。

藍色部分即為芬蘭灣,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芬蘭灣」詞條。

再來看芬蘭灣大圖,

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芬蘭灣」詞條。

這就得錢塘江的入海口很相近了,可以看到涅瓦河口處也是喇叭型的三角洲,地勢低平。考慮到潮汐以及涅瓦河漲水等水文的因素,當地必然會面臨風大浪高的問題,彼得一世的死亡也與自己下水救士兵有關。當然,荷蘭那邊低地之國更嚴重,尼德蘭的意思與此有關。荷蘭修築了很多的防波堤來解決這個問題。再遠一點的巴拿馬運河東側入口也修築有防波堤。大風大浪的的摧枯拉朽的力量,沿海的同學會有印象。新聞30分每次結束了以後的渤海浪高多少多少米,黃海浪高多少多少米。而芬蘭灣的海潮水患更大,浮冰隨水,沿岸會形成幾米高的冰壩。水位上漲2米,城市淹沒的面積就會達到6.5%。這個才是最大的障礙,破壞性極大,這點和荷蘭很類似。命題人用「平均海拔僅1~2m」,以及喇叭形的河口來提示你本題的答案。

土層凍融所帶來的凍融擾動主要對城市的鐵路建設、地鐵建設影響較大,克服多年凍土的問題。在凍土上開工建設不怕土壤凍住,也不怕土壤水化,最怕的是土壤一會兒凍一會兒化,這樣鐵路地基就很難穩定。地鐵、輕軌、有軌電車這些屬於市政工程,而城際鐵路則屬於鐵路工程。青藏鐵路的凍土問題要比這裡的凍土複雜得多。高緯地區將地基路基打得深一點,打入下層永凍土內,可以較好地解決土層凍融的問題。而城際鐵路的建設並不屬於市政建設的範疇了。

地形複雜、港汊縱橫修橋可以解決。叢林繁茂可以砍伐。

第3題有點像中國江西的贛州,贛州古城位於章水和貢水交界的地方,三面環水,一到雨季,古城必被淹。宋朝時官員修建的福壽溝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聖彼得堡所處的位置是入河三角洲,一到雨季以及漲潮時,如何快速地讓水流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人不給水留出路,水不給人留活路」。(白岩松在《新聞周刊》上說過的話。因此結合第2題可知是為了讓城市遭受城市內澇時,不至於天天在家門口看海,要讓水能迅速流走。這就是顯著的題組思維了。A顯然是不對的,本地港汊縱橫,水運如果真的有,也是非常便利的,沒有必要再興土木,進行水運。

C不符合18世紀末這個時間段,彼時平民尚且難以有閑有錢旅遊。D這個原因和A的錯誤有相似之處,本地並不缺水,沒有必要修水渠來引河水來便於使用。

如果了解贛州的福壽溝,和荷蘭的堤,然後遷移到本題,其正確率會高很多。

第一個從軍事要素來考慮,從控制力度的角度進行思考選D。第二題從圖片和文字中關於海拔的內容角度進行思考選C。第三題與第二題相關,從防災減災的角度進行思考選B。

(手機答題,目前還不完善,晚上補上一些思考的邏輯線,以及荷蘭海堤、巴拿馬運河海堤題目,以及比較特殊的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題目。)


特威德河是一條重要的區域性河流,它為捕魚業和商貿業提供了一個避風的港口。20世紀60年代,當地政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兩座堤壩(圖2),結果給當地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據此完成1-2題

1、特威德河河口修築堤壩是為了

A.減少泥沙堆積,保證河口通航能力

B.拓寬通航航道,提高船隻通行速度

C.增加停船泊位,擴大港口的吞吐量

D.減小風浪影響,保障船隻通航安全

2.特威德河河口堤壩的修建,產生的負面影響是

A.海水倒灌頻繁發生 B.河口魚類資源減少

C.黃金海岸海灘退縮 D.堤壩南側泥沙堆積


第一個是D,

課本上的知識點城市選址的原因

1從自然因素來看,地形(平坦),氣候(舒適,既溫度不要極端,降水不要極端,熱帶看高原,寒帶看地勢低的山谷或者河谷),水源(靠近水源地,對於半乾旱地區尤其重要),土壤(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業)

2從人文來看,政策,交通,旅遊,歷史,資源,宗教。

這個基礎知識點延伸出的城市沿河分布的原因,1地勢平坦,2提供水源,3河流沿岸土層厚,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業發展,4作為交通方式,5作為防禦方式。

顯然易見,教材上都告訴了答案,選D。軍事要塞的修建方式首先就是要考慮防禦因素,更何況其他的三個選項都可以很輕易的排除。

第二個是C。

還是課本上的知識點,多沼澤的原因。

蒸發(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小),

降水(地處副極低低壓,熱低升降水嘛,低壓的地方一般來說要比其他地方溫暖一點,降水多一點,氣流是上升的,並且靠海洋,這樣大陸性氣候但是帶有海洋性特徵(這個一個老師講區域地理日本的時候是必須提到的一個點,一些地區雖然是大陸性氣候,但是因為沿海或者處在大洋之上,他雖然是大陸性氣候但是帶有海洋性特徵,在降水上面,這個特徵叫大湖效應,類似於同樣是西北季風吹山東,為什麼濟南冬天乾燥,但煙台多降水的原因就是這個,因為經過煙台的西北季風經過渤海灣帶來了充沛的水汽,這就叫大湖效應),基本上是多雨的),

地表徑流容易形成澇災(首先是多降水,其次是緯度高就要考慮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以及這種補給方式所帶來的春汛的問題,其實也要考慮一下涅瓦河從東南流向西北這種有結冰期,屬於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流有沒有凌汛的問題。)

下滲(高緯度就要考慮地下凍土的問題)

地勢(考慮出海口三角洲地勢平坦,1-2的海拔高度根海平面相差不大不利於排水的問題,靠海還要考慮是不是有海水倒灌的問題,因為60北緯不僅僅是副極低低壓,而且還處於西風帶,風向是從大西洋吹向陸地的,況且還有芬蘭灣這種喇叭口形狀的海灣,聖彼得堡直面海面,沒有高大的山體阻擋,風從海面吹來是很容被芬蘭灣的形狀造成狹管效應,形成大風大浪引起海水倒灌。劉老師說了芬蘭灣大風大浪,其實就是這個原因,處在盛行西風帶,而且芬蘭灣呈現西寬東窄的喇叭狀,容易形成狹管效應加大風力,而且聖彼得堡地勢低洼,沒有高大山體遮蔽海風,本質上這個地方不適合建設大港,但俄羅斯也沒辦法。)

首先第二題給個四個答案都是修建時的困難,他問的是最困難。

土層凍融的問題毫無疑問是肯定有的,但問題是,土層凍融是在化凍的時候最困難,加上聖彼得堡這個地方多雨(前面說了,副極低低壓,且靠近海洋,盛行西風帶來豐富的大西洋水汽),容易形成沼澤地形,這個困難是類似於沼澤的困難的,原題裡面已經說了,不考慮沼澤困難之外的最大難題。

大風大浪的問題,這個是當然是,我上面說的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點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而且這是沒有辦法靠人力改變的。這個地方的芬蘭灣是不能改變的,你說沒有辦法拔地而起一座高山給他擋住海風的,當然,你更不可能改變盛行西風。

地形複雜的問題,其實他的所謂的複雜也不過就是多森林多水道跟多沼澤,而且他都已經說了不考慮沼澤的問題了,還有什麼好複雜的,多河道可以建設橋樑,況且多河道對於運輸也是非常有利的事情(城市地理學的基礎知識點,城市靠河修建的原因),至於森林,首先森林可以砍伐,這是可以人力解決的,而且,砍伐的木材對於城市建設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在17世紀,可以說這是至關重要的。

森林繁茂的問題,這是有利因素,上面說了,亞寒帶針葉林是優質木材,這裡有森林應該高興,為什麼要當成阻礙。

第三個問題,毫無疑問,B解決內澇。

其實還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點(第一個問題的解析裡面說過,沼澤地有地表徑流溢出的問題,以及有海水倒灌的問題,地表徑流溢出的問題就要考慮降水多不多,高緯度是不是有季節性融水補給,結冰期河流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造成凌汛。況且在看到從上游往下游修建水渠以及在上游修建水庫,或者引出運河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是不是為了分洪。)

首先遍地天然水道有什麼水運壓力,而且真有水運壓力,也不是只靠這麼兩條水渠能解決的。

C我覺得你也不會選,出題人也不會這麼出題,因為這個答案跟給的材料沒什麼邏輯關係。你說有沒有可能,我只能說憑藉材料我不能排除,但是我也不能得出。

D便於城區用水,我只能說不排除這兩條水渠確實有這個功能,但圖裡可沒有告訴你聖彼得堡存在缺水的問題啊,從圖裡我看可以看到他在涅瓦河旁邊,不應該缺水。

所以最後一個選項選解決內澇的問題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因為無論是海水倒灌帶來的內澇還是因為汛期的問題帶來的內澇,從這張圖給出的信息來看,都是很有可能的。

這幾道題都是考查的課本的基礎知識點,基本上答案都在課本上面,是屬於高考中絕對不能錯的問題,你說的不理解是你們老師講的時候你不理解?

那我只能說,要麼是你基礎不紮實,根本沒有辦法從圖裡看出教材上該訴你的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要麼就是你們老師的水平太爛,他自己也看不明白圖。要解決就是要多讀教材,讀通教材,然後做什麼題都跟切香腸一樣簡單。別聽什麼新高考考核心素養,什麼狗屁核心素養,地理的核心素養就是讀圖,讀不懂圖就是基礎不紮實。

沒有任何高中自然地理問題是你可以輕而易舉的分析出他的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水文特徵水系特徵,洋流情況,土壤情況,植被及其他生物狀況所不能秒殺的,這種類似的圖,在看到他的一瞬間,你就要知道他在高中低緯的哪,日較差年較差,宏觀風向(就是不考慮微觀的海陸熱力差異之類的海陸風只考慮風帶跟季風),海拔,地形,溫度帶,氣候帶,降水情況,河流的流向,洋流情況。而這都是教材上的基礎知識。

自然地理真的簡單的不得了,難的是人文地理。

地理的這些問題別小看這些選擇題,分析就要徹底分析明白,因為每一張選擇題的圖,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變成大題。


第一個回答扯遠了吧。這樣的回答我覺得不是一個應試教育下的高中生想要的。

高中地理學的還蠻不錯。試著給你說一下。若有不對請多包涵。

首先看題前面所給的材料。重點只有兩句話

1.地區原為大片三角洲泥潭

2.平均海拔1-2m

然後看圖的經緯度。可以看出來在歐洲的波羅的海附近。屬西風帶內。所以第41題的A.B答案和材料根本沒關係。排除。C答案太籠統。氣候適宜的地方太多了。也排除。而看第二幅圖。兔子島確實四面環海。所以根據以上。選D。

42題。首先排除A.D。因為這兩個答案和題沒啥關係。從材料和所給的圖中根本體現不出來。這片地方怎麼會有土層冰凍呢。還有材料中已經說過大片沼澤和泥潭。D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然後42題中第一句話就說了。除泥潭廣布外。而B選項說的地形複雜。泥潭廣布就屬於地形複雜之列。所以選C項。這地方常年受西風帶影響。並且海拔低。四面都是海。肯定有風浪。

43題。就很簡單了。因為地勢較低。降雨較多。城市排水肯定不便。所以修建水渠的主要目的肯定是緩解城市內澇。重點就是地勢低。西風帶降水多。城市積水無法排出。所以直接選B就好了啦。

還有不懂得歡迎繼續提問哦

~~~~~~~~~~~~分割線

評論區的話讓我很高興。我還沒有忘記自己高中時候的學習心態。實話說如果題主是個高三狗的話。我的回答他肯定會贊同。因為我作為一條高三(或者說高四)狗。我所做的一切都只管應付應試教育出的題。我只管怎麼答對題。至於知識儲備夠不夠。或是其他的什麼我絲毫不關心。我學習是為了做題。也只為了做題。只為了應付考試。這種心態非學生應該是理解不了的。包括老師吧。


推薦閱讀:

中國水量最大的河是哪條?
澳洲國立大學海拔是多少?
黃山與其他名山相比,有怎樣的評價?
為什麼全世界不能用同一個時間,一定要有時差?
為什麼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可以看清太陽的輪廓?

TAG: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