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杜空 實際上重陽出自《易經》,《易經》把六定位陰數,而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恰好日月並樣,兩就相重,因此稱重陽。

重陽大約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剛開始形成的時候節日氣息沒那麼濃重,可能就有那麼個名兒,進一步得到發展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

大家都知道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代,那時候時代十分動亂,社會統治也十分血腥,而且特別文化之風豐盛,後世說起「魏晉之風」就是夸人。

為什麼說魏晉特殊呢?

那個時代社會特別動亂,統治階級為了壓制民眾,對文人言行迫害尤其嚴重。文化人有牢騷不能直接發,就搞什麼比興、神話、隱喻偷偷發泄一下心理的牢騷。到後期連牢騷都隱喻、說神話、比興的牢騷不能發了。

文化人發火了,那可不得了。一甩手,老子就不幹了,自個逍遙快活去。

這就造成當時人吸食五石散(效果類似今天鴉片)成風,飲酒成風,放浪形骸,風流不羈。

由於當時文人飲酒又吸五石散,喝完酒,吸完五石散總得有地兒發泄吧!但是古代一直有看不起女人的習慣,文人心裡更盛,再加上那時候女人也不能隨隨便便出門,所以我吸完五石散不找女人玩,我找哥們去玩,由此發展出大批龍陽愛好者。

據我推測「竹林七賢」就很是可疑。

當時那些年輕人酗酒、嗑藥又縱慾過度,身體肯定不太健康,但是文人嘛!我有病,我不僅不說我還要大聲吹鼓,我這叫風流,你不懂。

所以當時流行風氣也給現在十分不一樣,現在我們這些女孩子都喜歡八塊腹肌,孔武有力的,但是那時候不,女孩子都喜歡臉白像紙、身材消瘦(吸食五石散的後遺症)像竹竿一樣瘦弱文雅的年輕人。

正是這種娛樂至死的精神,進一步催化了節假日的發展,重陽節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衍生除了後來包括很多娛樂項目,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文人們不管政治,玩開心玩快樂的就愛作個詩寫個詞兒什麼的,重陽就這樣在文學作品中沉澱了下來。

古代三月三踏春(古代通常叫花朝節)與九月九重陽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免冠洗禮才能出門的,是需要慎重對待地。類似我們今天的春遊和秋遊。

大家也知道古代男女交流機會少得可憐,光是男男交流感情,交流久了就沒後代了,遲早要玩完兒。

所以大家就找了個很好的理由,我們春天辦個花朝節,秋天整個重陽節給年輕人一點交流機會嘛!

到後來,官方覺得,哎喲,這節日不錯喲,要不咱把它正式定位民間節日唄!乾柴烈火、一拍結合,正和大家胃口。

就這樣,重陽節在唐朝時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樣來的呢?
本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陰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而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歷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鄉村小夥子,爸爸媽媽雙全,妻子兒女一我們。日子儘管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爸爸媽媽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世逛逛。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計訪師求友學身手,戰瘟魔,除暴安良。傳聞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上晚睡,夜以繼日,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瞬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本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除暴安良。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招集同鄉。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同鄉父老登上了鄰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同鄉們組織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兵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咆哮,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遽然昂首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相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爬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安坐。就呼嘯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匆促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向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留念先人及上墳的節日。

來歷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喜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漆黑,陽則代表光亮、生機。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而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酣暢胸襟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逢此刻,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歌。

九月,酷寒的冬關行將降臨,人們開端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上墳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慶祝方法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相同,是家人聚會的佳節;也是一個留念先人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存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能夠在這一天挑選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法,比方一家人或與友愛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用大自然的風景,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愛情。

陰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文娛為主的節日,首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傑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意圖。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繪:
陰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日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奇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爬山秋遊,開闊視野,溝通愛情,鍛煉身體。

不少家庭的後輩也會攙扶年邁的老一輩到城外活動。

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

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道賀的吉祥日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呈現。據文獻記載,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我國公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別愛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推薦閱讀:

高血壓的親兄弟高血脂來了
該給90多歲的老人吃什麼?
為什麼老人容易被騙光積蓄?原因很簡單卻被忽略了!
我們正在做一個針對中老年人的居家健康管理平台,談談我們的想法是否有可行性?

TAG:親情 | 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