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迴向的機制和原理?

為什麼自己的功德可以通過迴向趨向他人?

世間事難道不是「自作自受」嗎?

普賢菩薩行願品

複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教觀綱宗科釋: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眾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迴向

興慈法師《早晚二課合解:禮佛大懺悔文解》:

問:彼人造業應彼自懺,詎我之功能懺彼業障耶?

答:天性相關故。華嚴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則彼造業,無非在我心中,則我心亦遍於彼業識之中,所以我之智力能滅彼業,轉令眾生,念念心運實智,證諸佛法界理,心運權智,度法界眾生到不退地。

附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之示例及解釋:

願將以此勝功德  迴向無上真法界

此回事向理也。上句指前八願,屬事也。下句迴向法界,屬理也。志欲成滿曰願,發心廣大曰勝,性心無妄曰真。舉十法界諸法唯是一心為體,曰真法界,為一心總相,萬法歸趣也。良以事無自性,全從理成。理絕纖塵,仗事而顯,諸功德事悉從心起,即宜迴向還歸於心。所謂從法界心,起法界願,以法界願,歸法界心,心者理也,證此理者,舉法界無不圓融故也。

(三寶與別)(之)(寶)(寶)及僧伽(之僧寶,性,即真諦,相,即俗諦,性相一如,即)二諦融通(之)三昧(海)印。

(三昧翻正定,離偏邪曰正,絕昏散曰定,又翻正受,以定中不受諸受,唯是一心正受,然二諦全體正受,性絕偏邪,清凈圓明,普含法界,如澄清大海普印乾坤。)如是(三昧,皆我一心所造,而一心之)無量功德(猶如大)(無涯)。我今皆悉盡迴向(無上佛果也。)

此回因向果也。性相二句是所向之處,如是句總結功德,末句是能向之人也。性即自性三寶,相即別相三寶。自性智慧圓照法界曰佛寶,自性湛寂圓具諸法曰法寶,自性寂照雙融曰僧寶,即是一體三寶也。別相三寶,有圖詳上。性三寶是體,相三寶是用,用無別用悉從體成,體無別體皆自用顯,體性本絕纖塵,真諦也。三寶妙用齊彰,俗諦也。用雖齊彰,當體無見,體雖無見,妙用歷然,則二諦融通,三昧光徹,猶如澄清大海,印於萬像無不明顯,即中諦也。真諦海印三昧,泯一切法,性三寶也。俗諦海印三昧,立一切法,相三寶也。中諦海印三昧,統一切法,性相一如,二諦融通,融通三寶也。此則無盡諸佛功德性海,無不印於三昧矣。而三昧唯我一心,將此一心所具功德,悉皆迴向無上佛果也。

所有眾生身口意  見惑彈謗我法等

如是一切諸業障  悉皆消滅盡無餘

念念智周於法界  廣度眾生皆不退

此回自向他也。初四句盡滅眾生業障,末二句願智周不退也。蓋邪見眾生迷惑自心,故口彈謗佛法,身造殺盜淫,意起貪瞋痴,不信因果,廣造眾罪。我今所修功德,普願一切眾生歷劫業障悉皆消滅。


謝邀,擱置了很久,實在抱歉。

上面幾位答主已經回答的很好了,我的回答權當參考。

佛教的所有常識,都不是無中生有,要想了解其本來面目,就是追究到源頭,如樹上葉的存在,最終還是種子所造就。

迴向就是那片葉子,種子就是慈悲,而功德,不過是葉子的顏色和香味而已。千萬片枝葉的茂盛,才是榮;如果只是一枝獨秀,就是枯的象徵。你只有具備視眾生如己的平等心,才算得上功德無量;不然「自作自受」,就成了螞蟻搬家,功德甚微。

所以應常常做是念,不退轉,無論你是否誦經念咒,都是迴向。如果你還有自渡和渡人的分別心,還有功德多與少的分別心,就不是慈悲。


 轉篇文章,供你參考。我暫且說是迴向的一個地方。有錯請指正。

 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能量的獲取與釋放的過程。

  除了從飲食中獲取能量外,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還需要從虛空中獲取能量、這個能量的獲取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虛、靜二字而已。

  生命中能量的得與失

  告訴你一個天大的秘密:當你充滿歡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時候,時空的能量會源源不斷流入你的身體;當你打開智慧之門,法喜充滿的時候,你獲得的能量將超乎你的想像。

  當一個人真正發一個大的善願後,他會在瞬間得到無限的能量。反之,當你內心充滿怨恨、恐懼、無奈、嫉妒、煩惱的時候,你的能量會迅速流失,加速衰老與死亡,尤其是恐懼,它會讓你的能量頃刻間喪失殆盡,失去生命。

  知道了這個秘密,你該知道了如何讓身體健康,如何消除疾病了吧?這一切,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絕對不能是裝出來的,虛榮心也是極為消耗你的能量的。

  人在說謊的時候是很消耗能量的,這點你必須知道。

  修鍊修什麼?就是修得讓自己健康長壽、快樂幸福,增長智慧,讓內心充滿安詳。

  建造一個充滿祥和的能量場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就是你到一個陌生的家庭或單位的時候,如果你有足夠的感應能力,你就會感受到這個家庭或單位是否和諧。這是因為在這個小空間里聚集著人心念好壞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不僅影響你的心情,更能影響你的健康。

  還有,在與陌生人之間交往的時候我們很多人也會有這個經驗,就是有的人會給你很舒服的感覺,讓你很有親近他的念頭,而有的人就會讓你很緊張也很不舒服,一刻也不想和他在一起。其實這些都是和人的心念有關。

  很久以前的時候,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中醫,他們有著菩薩一樣的心腸,病人到他那裡,不用吃藥病都能好三分。為什麼?就是這個充滿祥和之氣的能量場讓病人感到心情舒暢。心情舒暢,病自然就會退去。

  而如果醫生不是想著如何讓病人減少痛苦,而是盤算著怎麼才能從病人的口袋裡多掏些錢出來,好讓自己拿的回扣能多一些。這就是現在人之所以看不好病的其中原因之一。

  所以,今天我們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庭,首先要知道心念的重要性。善念感召的是健康和吉祥,惡念感召的是疾病和災難,這絕對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

  如何獲取能量?

  實際上,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能量的獲取與釋放的過程。除了從飲食中獲取能量外,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還需要從虛空中獲取能量、這個能量的獲取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虛、靜二字而已。虛極、靜篤是道家修鍊的最高層次。

  在這個狀態下,天地的能量可以隨時為我所得。首先你要靜下來,靜下來,代表你開始減少能量的消耗,而虛,才能開始從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

  而能吸收到什麼樣的能量,則取決於你的內心,你有什麼樣的內心,你就會感召到什麼樣的能量。這就是同氣相求、物以類聚的道路。  智慧是什麼?

  智慧其實也是一種能量,而且是高級的、看不見的能量。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其實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的智慧。這就是偉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號召力、為什麼他們做事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他們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是心念一動,就會調動大量的能量來幫助他完成所要完成的事業。智慧能量的來源需要我們能虛極靜篤來從天地吸取。

  一個靜不下來,虛不下來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大智慧的。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人擁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會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強。

  起心動念皆是能量的消耗

  應該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價的。其實,無論是生命的過程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過程。我們說,當一個人運氣好的時候,他往往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功,因為這個時候他內在的能量是充足的。

  但任何人的能量狀態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善於把握時機,該乾的時候干,不該乾的時候就要韜光養晦。

  我們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過起心動念消耗的。你每發出的一個念頭都是通過能量的消耗來完成的。佛、道為什麼強調心要清凈(清靜),其實就是要你減少起心動念,減少能量的消耗。

  什麼是禪定?禪定就是身體幾乎處在能量不消耗的狀態下,就和電腦「待機」的狀態差不多。

一個人「命」的能量構成

  我們知道生活在現實當中的人,每個人的命都是不同的。命看起來複雜。其實說透了也很簡單,從能量的角度講。

  一個人的命無非就是由體能、智(慧)能、德能三部分構成。再細分的話,德能是一個人能量的樹根,慧能是一個人能量的樹榦,體能是一個人能量的枝葉。一個修鍊人修也就是修這三個方面。


謝邀!

迴向這個修行動作正如題主所說的,可以常養慈悲心,讓菩提心不退。得益的還是修行人。就如《地藏經》說到,為他人念經迴向,被迴向者只得七份一的功德。但是修行人若著功德則無有功德可言,故迴向正是修行人修捨修佈施的大好機緣。

至於迴向能否湊效,既然「各人因果各人了」的話,還迴向什麼?這則是「願力」的問題了。有大願方能有大行,諸佛菩薩盡有自己大願,都是利益眾生,當我們感應道交,則蒙佛加持。對方能否接受到我們的願力,這個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是否發願迴向,發願幫助眾生,幫助有需要的人,儘管力度很微薄。

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三身,其中法身因為我們未能解脫而被束縛,但法身遍虛空,山河大地十法界同一法身,法性無別,即此一念迴向,眾生皆受益。

以上只是末學管見,望諸大德斧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當然我們先得來了解什麼叫作迴向。我們來舉述《大乘義章》卷九菩薩的開示:

  【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迴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迴向、二眾生迴向、三實際迴向。菩提迴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種德,名菩提迴向。眾生迴向者,是其深念眾生之心,念眾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名眾生迴向。……三實際迴向,是厭有為求實之心,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名實際迴向。】(《大乘義章》卷九)

  從以上文中之開示,我們約略可以來說,所謂「回」就是迴轉,「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說,菩薩生起大悲之心救度眾生,迴轉十行之善向於三處;所以迴向可以分成三種,第一是菩提迴向,第二是眾生迴向,第三是實際迴向。所謂菩提迴向是指,為了趣求一切智心,所以將自己所修一切善法,迴向未來能得成佛之果德,這就稱為菩提迴向。第二是眾生迴向,菩薩心心念念為救護眾生,所以願意將自己所修一切善法,都能與眾生共享,這就叫作眾生迴向。第三是實際迴向,菩薩厭求有為之法,趣求實際,所以,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迴向,能夠求得平等如實的真如法性,這就叫作實際迴向。總合以上三種迴向,我們可以知道,所謂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凈行,迴向自己未來生能夠獲得無上之佛果,迴向眾生也能獲得利益,迴向自己和眾生都能夠證得平等真實的真如法性。也就是說,迴向就是以廣大的心量,來行無量無邊自利利他的菩薩行。這也是為什麼 世尊會在《華嚴經》中將「普皆迴向」作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總結之道理所在。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迴向有功德呢?我們來看看經中是如何說的。《華嚴經》卷五十九〈入法界品〉,世尊云:「譬如一燈然百千燈,無所損減。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悉然三世諸佛慧燈,無所損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九)意思是說,就好像一盞燈可以點燃百千盞燈,而無所損減於它原來的光明;菩提心燈也是同樣的道理,它可以點燃三世諸佛的智慧,而不會絲毫減損它的光明。而且,一燈點百千燈,燈燈相續不斷,就可以成為《維摩詰經》中所說的「無盡燈」,能夠普遍照耀一切眾生,照耀諸佛世界永無窮盡。相反的,這一盞燈如果不去點燃其他的燈,則永遠只是它一盞燈的光明,能照耀的範圍十分有限,當然也就無法照亮大地,照亮其他眾生,也無法照之久遠了。

  各位菩薩,以上略說迴向之所以有功德的道理,提供您作為參考。接下來,我們要摘錄《正覺電子報》〈般若信箱〉中讀者對於迴向的有關問題,希望藉由讀者的提問,可以為大家建立起正確的迴向正知見。

  第一個問題是:您好!我是大陸的一名佛子,在修行過程中有一些疑問,請求慈悲開示。

  我們平時作完早晚課以後,或者作完一些功德後的迴向是這樣的:「弟子○○○願以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現前見聞者,歷劫及現世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債主,諸天護法聖眾,本境山神、土地靈祇,無祀男女孤魂、流產墮胎之嬰靈,及日常作務中所誤傷亡之一切眾生,一切地獄眾生、餓鬼眾生、畜生眾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眾生,仰仗阿彌陀佛威神之力,消除無始劫來之一切業障、罪障、病障,懺除誹謗正法、輕毀三寶之罪業,斷除一切無明煩惱,舍離一切外道邪見,歸敬佛法僧三寶,圓滿諸福慧,圓成勝善根,安住大乘,明心見性,修學種智,自在往生極樂世界,圓證無上正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弟子們的觀念是,迴向涉及的層面越大越好,而且,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這樣的一段經文:「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但是,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第三輯中,有這樣的開示:【迴向時不要像有些人那樣打高空:「我○○○以什麼功德迴向法界。」……應當說:「迴向給我○○○的一切冤親債主。」】

  對照 導師在書中的開示,我們心中開始起了困惑:究竟應該如何迴向才適合我們這些佛子的修行呢?會不會因為迴向面大,而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僅不能達到效果反而成為空話呢?會不會因為迴向面廣,而使得自己的冤親債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益,而在修行的路上障礙自己,導致明心見性的目標不能實現?我們能不能請大德慈悲為廣大的佛子們擬定一個迴向文呢?

  對於以上菩薩的提問,我們相信,這也是廣大佛弟子心中的共同疑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的迴向,才能恰如其分而能自利利他呢?我們的回答是:以上所說的二種迴向都是正確無誤的,主要是要看學佛人是以什麼樣的心行來自我安立,而有不同的迴向內涵。如果是為了求世間有為有相之福德,就必須以無私無我之大慈悲心,譬如四無量心,來迴向給廣大之法界眾生,同沾利益;這樣能夠感得之有相福德,會比迴向自身、迴向眷屬來得高廣。但是,如果是為了求三乘菩提中修學時無障無礙,那就應當以迴向遮障自己的冤親債主為優先。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六道有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緣故,也就是,欠人債務就應當先償還債務才對啊!如果迴向明確,就表示我們還債的心是很真誠而且實在的,冤親債主也很容易感受到我們還債的誠意,所以障道之緣自然就會漸漸減小,乃至最後消失不見了。因此,世間人如果是為了求世間安樂,當可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來迴向,使迴向之層面得以增長廣大;但是,如果是為了求三乘菩提之修證沒有遮障,那麼我們不妨依我們正覺同修會的迴向方法來作迴向。

  我們的迴向文是這樣的:「願以修學正法、護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揚正法之殊勝功德,迴向弟子○○○之累世父母、師長、冤親債主,得蒙諸佛菩薩加被,歸命佛法僧,悉發無上心,早生善處,修學佛法,同證菩提。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在念完迴向文之後,再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樣就可以完成所有功德迴向,而功不唐捐了。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看,有關迴向的第二個問題。請問:如果在沒有佛堂,或是沒有佛像的地方,誦經、持咒、念佛或是無相拜佛以後,迴向給自己或自家眷屬,這樣是否如法呢?所做布施及放結緣書等種種迴向,是否也必須在佛堂或者是佛前迴向才如法呢?

  我們的回答是:迴向不一定要在佛前才能進行。

  譬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在這段經文中提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意思是說,在普皆迴向的願行之下,並沒有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是不能迴向的。

  普賢菩薩一共有十個大願,號稱「普賢十大願王」,除了普皆迴向之外,另外還有九個願,包括了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每一個願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因此,如果我們還在意迴向的場所是否清凈、是否有佛像等等,就沒有辦法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迴向了。所以,沒有必要的分別,應該盡量放舍;見地越精純越好,方法也是越單純越好,這樣修行才容易有進展。

  然而,什麼叫作沒有必要的分別呢?原則上,只要我們把心安住在法上面,而在外相上不會惹人譏嫌,就沒有關係。超過這個範圍,就是沒有必要的分別。譬如,沒有旁人在場,我們又一直安住在法上面,就不必要在意有沒有佛像,乃至場所是不是清凈的問題了。如果有旁人在場,而場所或時機不對,也可以在心裡默念迴向;甚至於只要心裡閃過一絲的迴向的念頭,也會有迴向的效果出現;因為迴向之所以能夠產生作用,是由於如來藏的緣故,而如來藏了眾生心行,並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當末那起決定的作意和思心所時,如來藏就已經了知了,並不是等到語言文字出現之後祂才了知。因此,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可以迴向,沒有問題。

  在回答以上兩個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個問題。有人問:請問誦經迴向是屬於法布施嗎?能增長現世之福德嗎?迴向之對象可以同時包括冤親債主和法界眾生嗎?

  我們的回答是:行者誦經的功德與福德都是無量的。從理上來說,「此經」乃是指真心實相,唯有親證實相轉依如來藏以後,才是真正的誦經持經者。經上常常說「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從事相上來說,一般學佛人早晚課時誦經迴向,屬於熏習的成分比較多,熏習成種以後,也可以說是廣義的增長福德因緣,因為在讀誦的過程當中,多少會思惟其中的法義,而對自己的身口意行有所修正;如果真能依文解義而不是甚解經文去思惟的話,又能依經所說而如實履踐,也能夠在此世減少惡因緣的現行,增加善因緣的發起,從廣義來說也是可以增長福德的,那是因為熏習的力量不可思議的緣故。再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我們在誦經的時候,如果有鬼道眾生在旁邊聽聞的話,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種;但是,由於鬼道眾生能夠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如實而行,所以當以對方信受了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因此,身教重於言教,能否成就布施之功德,完全得看誦經者本身的行為來決定。如果您願意以此功德迴向,我們是隨喜讚歎的;因為迴向乃是 世尊在經中所開示的七種最上供養之一。

  所謂七種供養,包括了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和迴向。迴向之所以列為最後分,可以顯示,菩薩在廣行一切善根之後必須迴向早日成佛。因為成佛時福德與智慧都已莊嚴圓滿,所以才能廣利一切眾生,因此,迴向是應該常常作、時時作的事。您如果能夠常常如法迴向,心量必定會增長廣大,這一世學習正法的因緣,當然也將更快速的成熟。所以,不僅在誦經以後可以迴向,在您所作的一切善凈行之後,皆可迴向成就佛道,或者迴向與冤親債主的解冤釋結。

  總合而言,迴向必須要有具體的對象,並且有次第性,應該依循「由近而遠、由親而疏」的次第來進行。彌勒菩薩說《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云:「迴向者,謂以一切施等諸行,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所以,迴向的真實義,主要是希望透過菩薩的一切善凈行,能夠增上自己與眾生在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上的圓滿成就;等而下之者,才是在世間法上面的減少遮障、福報增廣,乃至求取各種三界有為之法。所以,迴向應以利益自己及眾生能夠在佛道上的成就為主,如果離開這個目的,就無法圓滿成就迴向之功德。譬如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中記載,須菩提尊者在 彌勒菩薩開示以後說:「若不聞不得般若波羅蜜方便,能以諸福德正迴向者,無有是處。」(《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意思是說,迴向當以聽聞、證得般若波羅蜜方便,才能具足正迴向,當以親證實相以後,在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以後之迴向,為正修行。所以,迴向乃是菩薩可以快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重要行門。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您認為佛教相信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迴向的本身實踐就是一分功德的受用。如法的迴向,不論是迴向給自己或是別人,都不會有所謂的缺損,反而是增益呢。


我是這麼理解的。不迴向好比你關著門自己用功讀書,所有所得都是你自己。迴向好比你在大眾場合上公開課,一切眾生都在看你念經行善,如果他們從經文或者善行中有所悟,那麼他們就能得到利益,而作為演講者的你自身的利益也絲毫不會受損。眾生能得多少利益完全取決於他能接受多少,能悟多少。如果他完全拒絕佛法,那麼迴向是無法生效的,最多在其阿賴耶識中留下一點映像。所以有些人說我自己不用功,你們念經的時候迴向給我就好,這種想法是不成立的,因為別人給你了你卻不接受。要想成功關鍵還是自己修行。


迴向所以能夠產生作用,是由於如來藏的緣故,而如來藏了眾生心行,並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當末那起決定的作意和思心所時,如來藏就已經了知,並不是等到語言文字出現之後才了知。

般若信箱

迴向必須要有具體的對象,並且有次第性,我們建議依循「由近而遠,由親而疏」的次第, 佛在經典中說迴向乃是七種最上供養之一,所以應當常迴向。但是迴向的目的無非就是希望自己在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圓滿成就,等而下之則是在世間法上面的遮障減少、福報增廣,所以看您是從哪個角度來說。聖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道:【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

般若信箱

一者、若求世間有為有相福德,則須以無私無我之大慈悲心(如四無量心),迴向廣緣法界眾生同沾利益。此感得之有相福德,當較迴向自身、眷屬來得高廣。二者、若求三乘菩提修學之無障無礙,當以迴向遮障自己之冤親債主為優先。何以故?以六道有情之同理心,皆是欠債當還故。若迴向明確,表還債之心真誠實在,冤親債主易感受故,則障道之緣自然減小乃至消失。因此世人若為求世間安樂,當可依《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增廣;若求三乘菩提之修證無遮障,則可依正覺同修會之迴向方法而行:「願以修學正法、護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揚正法之殊勝功德,迴向○○○之冤親債主。得蒙諸佛菩薩加被,皈命佛法僧,悉發無上心,早生善處,修學佛法,同證菩提。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信箱

南無佛法僧


我理解是:類似看完一篇文章,覺得收穫不少,於是就轉發到朋友圈


謝謝題主的邀請。

《大乘義章》卷第九:迴向義三門分別中詳細講解了迴向的含義,其中就有題主所提問題的解答:

眾生迴向者。是其深念眾生之心。念眾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名眾生迴向。問曰。佛法無有自作他人受報。他亦無他作自己受果。菩薩何須回己善法施與他人。設令與之他人云何得此善利。釋言。佛法雖無自業他人受果。亦無他業自己受報。非無彼此互相助緣。以相助故得以己善回施於彼。以迴向故於未來世常能不舍。利益眾生助令修善。故須迴向。又復迴向即是己家能化之因。迴向力故未來世中眾生見者敬順受法。即是己家能化之果。良以佛法自作自受故。須迴向以成己家能化之因。使未來世成就己家能化之果。堪能益物。

從此文段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菩薩回己善法施與他人,對被施方來說是一種助緣,而且因此助緣,可以讓自己與被迴向眾生結善緣,可因現前迴向之因,成就未來能化之果。

---------------------------------------

進一步的解釋

迴向:一作「轉向」、「施往」,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轉向某處。有回自向他(他人、眾生)、回因向果(成佛)、回事向理(真如)三義。因此迴向作為大乘修行之重要內容,謂將自己所修功德歸屬於眾生,趨向於佛果,契合於真如。

題主所提到的迴向給他人,屬於迴向三義中的「回自向他」,我的理解應該算是一種功德的布施,如《大乘義章》中所言,施與他人,能形成一定的幫助。至於該迴向能否真正的幫到他人,須依施予者與被施者雙方因緣而生事用,不由施予者單方面的孤因寡緣所決定。如果佛能無礙的加持或者迴向功德於眾生,則眾生界早應被古佛所度空,豈得至今尚有無量眾生?所以,施予者所迴向的修行功德的大小,被施者宿根,業障、我執的深淺,煩惱的厚薄等因素都有影響。

---------------------------------------

對《地藏經》中「亡者獲生者所造福利聖事七分之一功德」的理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地藏經》上這一段上所講,為亡者所作功德,亡者獲其一,生者得其六的這種情況,我認為是因為生者造福利聖事是為亡者而作,因此亡者是這些善業功德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緣),所以亡者能直接獲得這些功德的七分之一,然而其畢竟不是這些聖事的直接實施者,所以所得功德不如為其造福利聖事的生者。

---------------------------------------

回自向他時,切勿慳吝,應發廣大菩提心,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印光大師關於迴向的開示:

增廣文鈔卷一:

以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

文鈔三編卷二復愚僧居士書:

迴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迴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有三種義,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迴向之義,大矣哉。迴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迴向凈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凈土,每難成就。若生凈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迴向凈土也。

現在大多數學佛人先作大迴向,再作小迴向應該是比較合適的。


阿彌陀佛

念佛迴向

於迴向者而言,既要遠離對功名利祿酒色財氣的貪執 也要遠離對功德的貪執,遠離了貪執才有安樂自在。 同時迴向也有助於對眾生生起慈悲心。

對眾生而言, 他們個人的因果業力還是主導他們命運的主流, 但是通過被迴向與迴向者結下善緣以後無數世里都會有更好的互動關係。

所以觀察迴向功德如果僅從一生一世的角度是很微觀局限的,從生生世世來講意義就重大的多了。


凡夫迴向就是修鍊布施捨得之心,菩薩聖人不貪著功德,不迴向幹嘛

布施財物的人通常有點善根才會走上修行的路,但是為了他們相信功德而不貪著功德,故需要迴向,此時迴向的作用和布施的作用一樣,都是為了降伏貪心。一個法門對治一個問題


自作自受,可以比喻為 錢要自己去賺。迴向是怎麼用錢的問題。


推薦閱讀:

旅遊的幸福 就象是一通不知何時才能等來的電話
想找個適合清修的地方靜坐冥想一段時間,有什麼具體可行的建議?
面對天命,並不是你一個人在承擔——評姜子牙(六)
修行人該如何在入世,將自己修行的智慧運用於生活中,並且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佛陀說修行,就要關注當下,那麼未來如何規劃?

TAG:佛教 | 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