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能明白「我執」,卻不明白「無我」,怎樣理解「無我」?請論證一下為什麼會「無我」?

上濟下群法師 的人生佛教小叢書之《生命的回歸》中 自我的回歸 有講到。請百度。


===補充回答===

粗略比喻一下:世界本來是一體不二,但由於顛倒妄想,硬是只把這個整體的一部分當成是「我」,那麼剩下的部分就被當成外物,這是最初的執著。由此產生各種虛妄相想,並且在對這些相的辨別過程中不斷添加各種名稱,於是這些分別執著就越來越堅固。進而,直接表現的就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這些分別相了,以至於難以理解本質上的本來的無相(無差別相)了。

無相,即平等。平等,並不是相上的平等,而是本質上的平等。差別相與無相,現象與本質,互相併不妨礙,圓融無礙。之所以我們會感到有障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局限在現象上了——我、主體、客體等等。

無我,實際上是無主體,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並且作為整個世界一部分的主體(我),也沒有一個或一群我之外的客體。

無我,不等於什麼也沒有,否則就成了斷滅論,就落入了邪見之一的「偏空」了。真正破除對我相的執著,才能恢複本來的正覺。那可以勉強叫作「真我」吧,遍及一切,了知一切,了知一切相,無礙一切相,從不把任何一部分執著成「我」,平等正覺,又一切無不是我,大慈大悲。

===補充回答結束===

試答。

題主說自己明白「我執」,卻不明白「無我」,這隻能說明題主並不明白「我執」。

要理解「無我」,其實也要同時理解「假我」(即我執,包括人我執、法我執)和真「我」(即佛經上講的常、樂、我、凈的「我」)。

建議題主看《楞嚴經》關於世界緣起的那一部分,以及《心經》。如果能明白,才會知道「無我」到底「無」的是什麼「我」,以及這個「我」是如何產生的、本質是什麼、本來是什麼。其實《心經》講的就是真「我」的各種性質,也羅列了各種常見的「假我」。

如果不實修,理解「我」、「無我」不容易深入,更不用說透徹了。

末學不才,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無我是心靈界面的升華。瑜伽中有類似的描述,現在的自己也許不是真實的自己,在自己的心靈或腦海中有另外一個自己看著現在的自己;我們古代的莊周夢蝶就是這個典型。

以前讀書的時候喜歡亂想,差點出不來;後來才發現要出來也挺簡單,做好手上的事情,事情安排的緊湊點。有點歪題,但是該想的想,不要想太多。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按照緣起論來對人生進行分析,它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的環節: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為無明而做出善或惡的行為。

三、識,因為過去的行為累積了一定的因果,從而投生於今世,成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髮育時,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觸,人在出生後,對外界事物有所接觸。

七、受,由於與外界事物的接觸而產生苦、樂、憂、喜的感覺。

八、愛,對苦有強烈的憎恨,對樂有熱烈的渴望,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愛。

九、為愛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為愛產生諸多行為,成為下一世的果報。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業因,而受來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屬於現在世,生和老死是屬於未來世。

十二因緣的三個階段中有兩重的因果: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

過去因是無明和行,無明是過去世的迷惑,行是過去世的造業。現在果是識、名色、六處、觸、受,正是由於過去因才有了現在的果,這就是第一重因果,過去因被稱為「能引」,現在果被稱為「所引」。

現在因是愛、取、有,愛和取是現在世的迷惑,有是現在世的造業。未來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於現在因才能了未來的果,這就是第二重因果,現在因被稱為「能成」,未來果被稱為「所成」。

逆觀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中,佛祖說此法時,採用了逆觀十二因緣。

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把十二因緣從後往前推,從老死逐漸逆觀到無明。

老死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之所以會憂悲苦惱,是由於有生,因為沒有生就沒有死。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對後果潛伏的一種力量,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和死。

有又緣於取,正是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執著追求。才造成了善業和惡業。

取又緣於愛,愛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執著的追求,產生了業力。

愛又緣於受,受是對客觀之事物產生的苦樂,正是這種苦樂的感覺,激發著生命的欲求。

受又緣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動的開始,才有了受。

觸又緣於六處,六處是六根對六境的認識,由此產生了觸。觸又緣於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組織,六根依存於身心組織。

名色又緣於識,識是名色的中心,它們之間互相依存。

識又緣於行,識和名色都是由過去所造的業,也就是行而來的。

行又緣於無明,無明就是對無常、無我的真實不認識,是人們生死痛苦的根本。

十二因緣的意義

因為十二因緣的每個要素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導致輪迴流傳不止,所以只要我們暫斷輪迴鏈上的任何一個接點,尤其是破除無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緣所束縛,跳出六道輪迴,擺脫無休止的生死循環,這也是我們參悟十二因緣的目的。

以上為複製

其實佛就是了知事實真相的人,都可以看破。

佛於生滅之中,唯見湛然的法性

眾生於湛然法性中,唯見生滅。

有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於一個我,也就是肉身的我,因為業力可以經歷現在經歷的事情。

實際上是受報身而已,然而佛他明了一切,想把我們拉出六道輪迴,和他一起成為永恆,度眾生也是發過的誓願。

為毛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哪裡來的我?有我還能用各種身形變幻甚至捨身飼虎?我所理解的無我就是這樣的。

修凈土法門,修得最重要的是念一句佛號,無量壽經說過,臨終一年乃至十念,誠心誠意,即可蒙佛接引。佛菩薩的願力就是用佛號當船,即使你的罪業再大,有悔改心,也可以。

阿彌陀佛,老實念佛!


先發真悲心。後面能趣入。


這是自古以來玄幻化的概念,其實用現代語言來表述的話,很簡單:這一刻的「我」,和前一刻的「我」,和下一刻的「我」,是不完全相同的。


無我是指無自性,也就是指事物沒有客觀的價值判斷標準,不可度量。

——————————————————————————————————

要想弄懂佛經中一些詞的原意必須採用巴利語原始經典,不能靠譯本,也不能靠後世的結論去反推。因為後世的結論很可能是在錯誤的會意之後得出的,你去反推等於是進入了他的邏輯圈套。


無我就是承認我和其他人一樣,沒有分別,不論善良或邪惡,不管崇高或卑微,大家都一樣。


推薦閱讀:

登山
「我」是不是大腦相對於外部世界而形成一種偽獨立概念?
普陀山行
佛緣能主動求得嗎?
怎麼看待心理學與佛學呢?

TAG:佛教 | 佛學 |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