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信佛教之後不可以再信其他宗教?

皈依後,師傅告訴我以後只能信奉佛教,絕對不能信其它教義,更不能加入其中。我搞不懂這是為什麼?!


皈依在佛教是極其嚴重的問題,持多教合一、佛教和其他宗教殊途同歸這樣的觀點小心斷後世佛種。後世值遇佛法獲得正見的因,是這世真正的認同佛法是最高的真理,佛、菩薩和聖僧是唯一真正皈依處,如果這個壞了,後世就沒有再遇佛聞法的種子。

《般舟三昧經》:

「佛言: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

《優婆塞戒經》卷五,凈三歸品:

「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優婆塞戒經》卷三,受戒品:

「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

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

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一、從證悟境界上來講,信仰佛教之後確實沒有再信仰其他宗教的必要。

宗教的智慧層次是有高低的,比如你到書店隨手拿起一本數學書,這本數學書也是有層次,比如是小學的還是中學的,亦或是大學的。

宗教在證悟層次上可進行如下的劃分,就類似於知識水平不同的小孩上不同的年級一樣,姑且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個(最淺)層次,儒家這種追求現世的事業成就,自我價值在社會中得以實現,心理學上的講法叫「自我實現」;

基督教,伊斯蘭教這類,讓人行善,死後升天,享天福,實際上得不到永恆的幸福,天道壽命雖長,但一樣不脫輪迴,由於禪定成分少,升入的一般是欲界天,故歸為第二個層次;

道教和印度教這類,除了行善,而且可以通過禪定(道教的「內丹」屬於禪定的範疇,換了個說法),升入色界甚至無色界這樣的更高層的天,屬於第三個層次;

聲聞乘之阿羅漢,破除我執,斷盡煩惱,個人超出生死,獲得永恆安樂(涅槃),屬於第四個層次;

緣覺乘之辟支佛,獨覺佛,除斷三界煩惱外,還能斷一分煩惱習氣,證悟深於聲聞乘之阿羅漢,歸為第五個層次;

菩薩乘的修學至成佛,普度眾生共出生死,圓滿覺悟諸法實相,證得一切種智,法界的體相用全都證得,最徹底的永恆幸福和圓滿智慧,乃修行最高層次。

二、從修行的角度講,受三歸戒,信佛之後,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有其必要性。

佛教中「外道」是一個中性詞,指佛教以外的宗派,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為佛教把其它宗教定義為外道,並制定三歸戒的做法過於霸道和狹隘,缺乏包容,實質上佛教這麼做這是有其道理的,佛陀之所以這麼開示,強調三皈依的重要性,完全是出於對佛子慧命的保護,因為根據之前的描述,外道修學最多只能成為天人,無法幫助眾生解脫生死,獲得究竟的安樂,佛教所證之的智慧,無論是「一切智」和「一切種智」,都是不共外道的,佛教徒入門從三皈依開始,皈依之後受到三歸戒體的傳承,才擁有佛子的身份。如果一個佛教徒,不依止三寶,去信奉其他宗教,吹捧附贊,會使得戒體破失,失佛子身,法門難成。

對於學佛者來說,必須認識到,佛是無上的導師,法是無上的真理,佛跟真如實相(真理)是不二的關係,佛陀即是真理的現身,所以佛陀亦稱「如來」(乘終極實在或終極真理 ——「真如」而來),受三皈依,能使學佛者跟真如實相建立起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聯繫是實證真如實相的一種增上緣(起特別重要作用的條件),而且只有受了三皈依,佛陀才能加持度化,據我接觸過的一些有修行的人講,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有皈依他,他才能加持你開悟,如果你不皈依他,他沒法加持你,「不能度化無緣」是佛的三不能之一。

曾在知乎上看見過有人說佛教講眾生皆具佛性,那麼信仰外道的也有佛性,所以即使不信佛教,信仰外道也能解脫。對於這個說法我打個比方來說明吧,如果把「眾生」都比較作「質量合格的燈泡」,「通過適當電流的情況下能發光」可以比作燈泡的「佛性」,可以認為所有合格的燈泡都具備此「佛性」,然而燈泡要正常發光,必須通過適當的電流才可以,也就是說眾生雖然皆具有佛性,但是必須通過信仰佛教,受三皈依,修學佛法的方式,才能讓對自心佛性進行開發,如果把一個質量合格(通過適當電流的情況下能發光,即有「佛性」)的燈泡,「放在水裡,埋在土裡,或者掛樹上等」(信仰各種外道),它都是無法發光的,換句話說,信仰外道,是無法對自心佛性進行開發的。

所以,三歸戒,是佛教戒律之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一個人雖修學佛法,但不信仰佛教,不受三皈依,或者既信仰佛教又信仰其他宗教(受了三皈依,但也信仰其他宗教,這是犯三歸戒的,相當於之前的三皈依白受,得不到三皈戒體的傳承),那麼對於這樣的人,在其修學過程中儘管有可能得到一些感應之類,但是根據佛法的原理,開悟見道、生死解脫這樣的成就,都是談不上的,更不用說證無上菩提了,這種「信仰外道也能解脫生死,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可以說違背了佛法理論的根本:緣起法則,因為跟佛陀和真如實相,沒有建立起增上緣。

對於「三歸依的重要性,何為如法的皈依」,可以參考下這個回答中的內容:

佛學的三皈依如何來理解? - Rainier 的回答

三、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世諸佛都依《金剛經》中所講的真理而修行,證得不同的道果, 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他們在證得諸法實相的多少跟層次上是有差別的。雖然有差別,但都是「無我」的,跟外道沒任何關係,佛教教義中的「無我」是不共法,若無佛出世無人可自悟。

「賢聖」一詞,在大乘佛法是極為神聖莊嚴的,「賢」是「三賢」,即十住、十行、十迴向位菩薩;「聖」則是初地以上菩薩。「賢」位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太虛大師認為,只有永明延壽大師一人,證入初發心住位,能稱為賢人。即使慧思大師,都自稱只證入十信位,不是賢人。至於老莊,僅僅是天人的境界,跟佛法所說的聖賢完全不相干。

四、皈依具有神聖性,戒體一失,法門難成

皈依,這是學佛登堂入室的關鍵環節,只有受了三皈依,才能與佛陀以及真如實相建立起增上緣(起特別重要作用的條件),反之,若是沒有受三皈戒,是沒有資格自稱佛弟子的,也無法得到戒體的傳承,佛法中的那些成就是不可能證得的。依據《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一個人皈依佛法,不但要如理如儀,在認識上還要具備四個條件:

1、要知道三寶之所以為寶的原因,要知道佛教的三寶相對於其他宗教的殊勝之處在哪裡,要清楚地知道三寶的不共功德;

2、對所皈依三寶的內容要有清晰的了解;

3、皈依必須是出自於本人內心真實的意願;

4、皈依以後絕不可以把佛陀、三寶與其他宗教的神祇、教主、教義同等看待。另外,一個佛弟子還應該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得到了皈依體,什麼情況下會失去皈依體。

有很多人因為對上述問題的認識不清,不了解皈依體的得失規則,實際上早已失去了皈依體而不自知,喪失了修習佛法最重要的前提。比如持三教合一論者(認為三教殊途同歸,外道也解脫生死甚至證得無上菩提,知乎宗教話題中好些持此邪見之言論,對於這樣的觀點,如果是已受皈依之佛教徒,給這類觀點點贊,肯定是犯三歸戒的,必然會導致戒體破失)、只皈依一佛一經者、只皈依佛法二寶者、皈依某人並把某人放在三寶之前者(如當今藏密的四皈依。修學凈土法門的佛弟子,如果受了四皈依,卻沒有重受三皈依恢復戒體,要想往生凈土,基本是不可能的。)、誹謗大乘者、因為身份環境而參加了其他帶有皈依性質的誓言儀式者(比如加入一些與佛教意識形態相矛盾的黨派)、為掩蓋信仰事實而對他人否認皈依者、持學佛不用皈依觀點者……。這些問題在現在的佛教徒中是非常普遍和嚴重的,希望大家能對這些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相關書籍,可以參閱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和濟群法師的《皈依修學手冊》。

佛教徒在生活中,一旦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戒體破失,這樣不僅開悟見道這樣的成就不可能達到,就算是往生凈土,也是不可能的,不是因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慈悲,而是接引往生的重要條件(三皈依)沒有了。

每一位大乘佛子都有護持正法的責任和義務,尤其對於皈依的神聖性這樣極其重大問題,如果你不僅不捍衛,甚至在言論上弱化乃至否認皈依的神聖性,那麼你又有何資格稱自己為三寶弟子呢。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西南民族大學老師覃江居士的開示。


謝邀!

佛教是「內道」,心內求法的「內學」,故有此稱。心外求法的,稱之為「外道」。一切有創造神的宗教,都是在「外道」的行列,因為其依止的是一個神明,外在的東西。

皈依,也就是歸依。需要將自己的言行歸回並依止那個被歸依的。在佛教而言,這就是三皈依中的「佛、法、僧」三寶。既然以「內學」為皈依處。那麼,如果同時又內又外的求法,這個就分裂了。這個就不是對佛法的信心,而只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問來看看讀讀。跟修行就更是十萬八千里的距離了:

  • 到底要在自性上修行,還是要跟上帝/神明對話接觸?

  • 面對問題時候,需要修佛法的忍辱還是要他教的以眼還眼呢?

  • 面對生死,你是要出離六道,還是要白日飛升呢?
  • 面對非人問題時,是想把他度了還是把他收了/滅了?
  • 危難時,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是急急如勒令或請某神明附體?
  • 欲知未來事,是於現在因上努力呢?還是問問鬼神扶箕占攴問卦?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自我的了解,這些需要尋得根本,才能有用。而根本不會有二。若對於其他宗教嚮往信賴,則更宜深入他教,依他教奉行,以他教為皈依。切莫混繞。這是宗教,是靈性的範圍,是針對於生死的人生大問題的方向選擇,不是收集會員卡或者口頭功夫應付了事的。


什麼都信,就是什麼都不信。


也可以吧?我認識一個基督教徒,本來是修密宗的,因為經常有人給他傳基督教鬧得不愉快。後來他想通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教本來就是一種方便法門,信基督教的話可以讓給他傳基督教的人感到歡喜,他因為讓人歡喜而歡喜,也算是一種菩薩行。這是他當著一個基督徒的面跟我說的,另一個人的表情不太好看。


謝邀!

打個比方,您大學畢業之後還需要去再讀初中嗎?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外道主張的,佛教都包含了,佛教有的,外道是不能企及的。

比如正經宗教都講行善、愛、剋制慾望、忍耐。這些佛教里都有,而佛教中的空性、中觀、大圓滿等境界,是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的。

就是這樣。


當你真正的愛一個人的時候,你不會想去和另外的人結婚。


謝瑤,因為每個宗教的世界觀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不是不允許同時信多個宗教,而是當你真的信仰一個宗教後做不到再信仰另一個。當兩個或多個宗教教義有衝突了你按哪個執行?我們不能既相信地球是圓的又相信地球是方的(打個比方,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地球就是圓的)。當然,有人會說,宗教都是相通的,都是導人向善的,其實向善只是宗教最淺顯的外表,越往深學習,宗教之間差異越大。先不說哪個對哪個錯,但是要同時相信兩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以尊重各個宗教,可以了解不同的教義,但做不到同時信仰多個宗教。


不請自來。

我覺得題主暫時沒有皈依的必要。

皈依就是信仰的確立。

而你如果確立了佛教信仰,對其他宗教,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有那麼濃厚的興趣,更不會有相信其他宗教的需求。

所以,我覺得題主皈依的因緣未足,時機未到,不必強求。


第一,如《佛陀的啟示》所說,真理不屬於佛教、印度教、或是回教。它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品。宗教的標籤,只是獨立了解真理的障礙。它們能在人們心中產生有害的偏見。

第二,《金剛經》中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不是為了信教而信教,是為了探尋人生真諦。佛陀從來沒有說過其他宗教教義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可以去擇其善者而從之。佛陀不會如此狹隘。

第三,赫爾曼.黑塞在《悉達多》中有這樣的論述:「我從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體會到,我十分需要罪孽,需要肉慾,需要追求財富,需要虛榮,需要最為可恥的絕望,以便學會放棄抗爭,學會愛這個世界,不再拿它與某個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與一種我憑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聽其自然,愛它,樂意從屬於它。」所以可以從與其他宗教的接觸中發現佛陀的偉大。佛陀反對盲信,主張正信。佛陀的教誡經得起考驗。


謝邀。

記得一句話:學佛乃大丈夫事。


佛陀我是資瓷滴,佛陀加馬克思是墜吼滴!


先問是不是


信天主的都不進基督的教堂,信佛的為啥還要信別的宗教,同學,一腳踩兩船會翻的


你什麼都信就成一貫道了


有哪個宗教允許同時信兩個以上信仰的?題主的問題與佛教無關 與宗教有關。都認為自己是最正確最究竟的, 既然入了我門何須再去仰丈其他?


誰說的?國內不少高僧還同時信奉共產主義。怕查水表,匿了


看你符合所謂的「外教」是不是正信了。佛法不認為內外的分別是一種好事情。去看聖經的馬太福音,耶穌的登山寶訓和佛法有至少95%是相通的


參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謝邀。

這要看怎麼說。

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信和不信如何談起?

從現象上說,對佛的言教喪失信心、喪失信任,甚至135信,246不信,這種都是正常的。

因為半信半疑的因只能結半信半疑的果。業感如是。

所以也談不上可以和不可以。


當然。比如印度教的創世神梵天,被佛教剽竊後變成了佛的護法,你說兩教能兼容嗎?宗教基本都不具備包容性,你又信安拉又信耶和華,你讓神太難辦了。而佛教額外的一個特點是經常有佛教徒不承認自己信的是宗教,而是強調"佛學"和"佛法"的說法來混淆視聽,好像這樣他們就不是宗教信徒,佛教就不是宗教而是一門學問了一樣,其實是優越感作祟罷了。


個人認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透徹的領悟任何一個宗教的教義(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正規宗教,邪教不算),所以可能師父的意思是:一個就夠你領悟了,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


信或者不信,你就算信了,師傅也不可能說將你斬首吧!


竊以為,不要去【信】佛教,要去【學習】【研究】【體驗】佛學。

---------------

那些能夠對世界的全部進行完滿解釋的理論,內部總有自相矛盾之處。------哥德爾


推薦閱讀:

假如有一個信教的人做盡天下善事,只是為了自己死後升天。那麼他這種類似於交易的行為還叫善舉嗎?
禪宗所講的棒喝,實行時是怎樣一種情形?
佛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釋迦牟尼傳承給摩訶迦葉,為什麼說禪宗初祖是摩訶迦葉,不是釋迦牟尼?

TAG:佛教 |